2009博鳌房地产论坛_复苏与改变中的房地产新未来
开发商抢地隐情:花落谁家不重要只需抬价

  “在新开发区域的地王出现过程中,'搭便车’很普遍。”黄耀华告诉本刊记者,“一般来说,之前已有几家大的开发商拿下大片土地的板块,地王最容易产生,因为大开发商的进入等于是板块潜力的保证。”正因如此,很多大开发商也会参加竞标,但他们只是制造一个火热的气氛,推动价格向他们的期望值飙升而已。”

  以金地拿下“地王”的赵巷板块为例。该板块的8号地块,曾经在2007被来自重庆的龙湖地产以15.5亿元的高价拍得,当时折合楼板价是每平方米10672元。除了龙湖,中海、绿地、中企、凯迪、恒联、中祥等大型开发商,在赵巷也早有地块。

  金地拿下“地王”后,赵巷双拼洋房别墅均价已达25000元,相邻徐泾的独幢别墅价值上升至每平方米40000元,一举改变了赵巷没有豪宅的历史。

  拿到“地王”的企业一般分为几类,一种就是王城这样的企业,刚刚进入新市场,想立威;另一种则是需要运用“地王”题材的企业——上市公司需要以地王的概念融资,没有上市的公司,如果想引入战略投资,地王也是不可欠缺的;还有一种,是已经在该板块有大片土地的企业,“有时候碰到同行,开玩笑说,这次没谁要拿地王,这一块就你地最多,你就拿着吧。”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几家企业真的非常看好市场,觉得拿下地王就等于捧到了聚宝盆,黄耀华说,这样的情况,他看到过两次,一次是在2007年,“那时楼市疯涨,拿到地就是钱,大家真的是在抢”;第二次则是2009年上半年。

  但同样表象的背后,却有完全不同的原因。

  两波“地王”潮最大的不同在于:2007年,拿下地王的多为港资和内地民企;而2009年的地王,却大多落入国企手中。

  国企在融资上的优势,被普遍认为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为5381亿元,同比增长32.6%;再加上个人按揭贷款2829亿元,增长63.1%,总量已经超过8000亿元。

  中国不动产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则明言,国企不但自有资金雄厚,而且在获得信贷、政府帮助以及其他各种有助于降低成本的方面有着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国企不惜重金拿地,其实更多的是“当前流动性充裕、信贷规模扩张的产物”。

  但国企频繁拿下“地王”,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在2007年拿地潮中活跃的港资企业和内地民营房地产企业的“退让”。

  “从目前的地王价格来看,开发商利润有限。”新加坡红木集团总经理张永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与国企的高歌猛进相反,港资和内地民企依然“战战兢兢”。

  因为心态不同,张永河说,2009年上半年国企拿地王,就好像是“一个大百货公司,开了一家奢侈品店,赚不赚钱其实不重要,关键在于提升这个百货公司的档次,对于那些房地产业并非主业的国企尤其如此”。但对于资金实力有限的港资和民企来说,“年头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不敢随便开店,因为我们是靠这个店吃饭的。”

相关文章

·雅戈尔、万达宁波“抢地”18亿地王诞生 09/09/01

·“变色龙” 钟伟 09/09/01

·四川中原:成都一周楼市分析(0824-0830) 09/08/31

·中石油回应20亿团购事件 称系员工个人行为 09/08/31

·观点一周评述:“831大限”5周年反思 09/08/3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