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博鳌房地产论坛_复苏与改变中的房地产新未来
机构投资者:中国股市的定海神针?

  不断壮大的机构投资者为什么没有像管理层期望的那样稳定市场,相反却成了市场不稳定的“元凶”?

  虽然有涨有跌是股市运行的常态,但7月底以来中国股市的连续暴跌还是叫人迷惑不已,市场纷纷猜测谁制造和躲过了这轮暴跌,有“前科”的社保基金和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自然被千夫所指。不断壮大的机构投资者为什么没有像管理层期望的那样稳定市场,相反却成了市场不稳定的“元凶”?

  其实,机构投资者的壮大和资本市场的稳定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如果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才是机构投资者的获利源泉,在自利的驱动下,机构投资者自然没有稳定市场的义务,相反同普通投资者一样会有“羊群效应”,这正是在中国股市上不断上演的闹剧。

  这背后的原因除了机构投资者奖惩和评级机制的内部缺陷外,更是中国股市重融资轻回报的制度痼疾,结果是让所有投资者都要更多地依靠“不稳定”的股市才能获利。依靠机构投资者的不断壮大来稳定市场的想法,基本上是本末倒置和一厢情愿。

  最近十年,中国的机构投资者队伍确实在不断壮大。1998年是中国的“基金元年”,当年基金持股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仅为2.59%,随着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和QFII等相继入市,以及国有股和法人股的解禁,2007年底各类机构投资者持有流通市值占A股总流通市值的比例就已经超过了50%,2008年更是达到了54.62%,其中基金持股市值占流通市值的比重在2006年突破了20%,2007年更是达到了32%的最高点,2008年底降到了28%左右。这些数据似乎表明着中国股市从“散户化”进入了“机构化”的阶段,但暴涨暴跌依然没有远离中国股市。

  如果不考虑“大小非”的因素,基金则是机构投资者中资金实力最强的,也是对市场最有直接影响力的。7月底的这轮暴跌来看,基金似乎再次率先“出逃”,深交所的数据显示,基金7月实际资金累计净流出近150亿元,创了今年以来最大的月度净流出,也是基金资金在二季度净流入后首次大规模流出。

  其实,基金的这种 “快进快出”已经不足为奇。从内部治理结构来看,在社会诚信基础并不牢靠的背景下,中国的公募基金依然选择了和日本、香港和台湾同样模式的契约型治理架构,而非国际上流行的公司型治理架构。公司型基金的基金持有人本身就是基金公司的股东,并通过董事会的约束来尽量避免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经理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与公司型基金相比,契约型基金的投资者只是相当于购买了一个信托产品,而且,由于中国的基金公司有权选聘托管人,这让作为托管人的商业银行丧失了独立性,形同虚设,从而使基金管理者在操作中可以更“自由”。

  在当前依靠短期基金净值排名的评级机制下,基金经理为了避免与其他人采取明显不同的投资策略而冒失败的风险,影响自己的收入和声誉,往往追随少数“明星”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而不是追求基金的最优回报,这种许多基金在短期内同步“买进卖出”直接导致了资本市场的不稳定。

  为了引导机构投资者稳定市场,除了改进过于注重短期业绩的排名机制(最近证监会已经推出旨在避免基金评价短期化的《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更重要的还是纠正既有的制度缺陷,比如上市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过于集中、重融资轻回报以及违法成本过低等等。

  要想鼓励机构投资者长期投资来稳定市场,就要把资本市场从企业融资的场所转变为投资者获取投资回报的场所,更要优化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让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如果机构投资者不是更多地凭借其控制权参与公司决策从而使其投资收益最大化,而还是继续在二级市场上低买高卖,即使机构投资者队伍再壮大,也不过是合法的 “庄家”罢了。

相关文章

·7月中国IPO市场研究报告 09/08/18

·财政部:防范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和楼市 09/08/16

·什么是闪电指令? 09/08/16

·博鳌之夜精英对话:转折年代的“惊弓之鸟” 09/08/13

·平安信托与金地集团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合作 09/08/06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