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博鳌房地产论坛_复苏与改变中的房地产新未来
富人国 奢靡之国的浮世绘

  对于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事情比听一群富人絮叨他们的钞票更令人讨厌的呢?尤其是像我这样小肚鸡肠并且还颇有几分仇富心理的读者。在阅读这本由《华尔街日报》资深记者撰写的作品时,我一直压抑不住地幸灾乐祸:“嘿!如果有人把这本书的内容散布到网上去,我保证他会被广大愤青的唾沫星子淹死!”

  读者在看到本书的封面时,或许会认为这是一本嘲弄富人阶层的讽刺之作。美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作《美国哥特式》被篡改得面目全非:手握叉子的农夫变成了一位身着T恤衫、紧抓高尔夫球杆的老头,那个原本衣着保守的太太,则换上了晚礼服并且怀抱贵妇狗;就连背景里的乡村住宅都变成了带泳池的大别墅。

  这夫妻俩就是作者试图向我们展示的“富人国”公民的标准形象。所谓富人国,按照作者的说法就是那些拥有百万美元以上家产的美国人,这群仅占美国人口1%的群体,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他们自己的一个‘国家’。”要知道,他们一年内赚的上千亿美元收入,甚至比法国、意大利或加拿大的全国总收入还要多。

  然而作者似乎丝毫没有讽刺这些大人物的企图。全书超过四分之一的页面,用于描绘这些有钱人如何在游艇、私人飞机、住宅、雇佣管家等问题上你追我赶、挥金如土的,颇令人联想起“豆浆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的气势。然后又有约三分之二的篇幅,让新富起来的富人们抱怨他们如何不适应这种奢华的生活,他们如何热衷于慈善事业,以及如何与老一代富人展开政治上的争权夺势。

  至于这些富人是如何赚到了大笔财富的,本该是我等读者最感兴趣的话题,却只写了不到20页纸。其中多是些穷人孩子白手起家、平凡人物把握商机之类的创富神话。我并不是想要否定这些故事主人公的勤奋、勇气和幸运,只是间或读到有人卖掉豪华公寓搬进庄园享受简单生活之类的段落时,总不免感到牙碜和不爽。好吧,我承认这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卑劣心理在作祟。

  幸亏作者在全书即将收尾时的最后10页,倒转乾坤般地抛弃了此前浮世绘般的糜烂笔法,转而讨论起严肃的现实问题来了——贫富鸿沟。

  他试图让我们看到在卡特里娜飓风袭击后,避难所外几英里远,自称热衷于慈善事业的富人们,是如何津津乐道于选购豪华游轮的。还有当穷同胞们抱怨对医疗体系和教育制度的不满时,他们又是如何惬意地享受私人医生的周到服务和大学教育中的隐性特权的。还有一个令人颇为愤怒的数字:在美国富人们的家庭收入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递增的5年间,中等家庭的收入却缩水了3000美元。

  尤其令人感到悲哀的是,正是富人们惊人的消费方式,“为社会其它阶层设定了模仿的新标准”,才使得我们中间的一些人为了追逐Gucci、LV、Burberry之类的英文字母而卖命地赚钱,也因此背负了更多的债务。但是那些需要我们垫着脚尖才勉强购得的所谓奢侈品,其实很可能只不过是厂商为了扩大销量而推出的“大众版”而已,真正的富人们对此根本不屑一顾。

  我绝非存心挑起人们对于资本“原罪说”以及贫富分化的追问,也无意怂恿大伙争先恐后地挤进“富人国”,只是想提醒人们目睹了所有这些富人们矫揉造作、言行不一的种种作态之后,可否冷静地反思一下:这些一贯被我们视为社会精英和人生楷模的“异类”,是否当真值得我们不遗余力地效仿和追捧?

  也许对于我们这些“富人国”以外的小人物来说,万一有幸遇着富人出没,还是当个“路过的群众”更加安全一些,倘若当真耐不住好奇心的驱使,非要上前凑个热闹,请务必自备一根“避雷针”,万一被人家雷出个好歹,那就太不值当了。

相关文章

·茅于轼:允许单位自建房是开历史倒车 07/03/26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