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红星 买房年代 2009五一黄金周特刊隆重推出
陈顺:体育产业化与奥运会的契机

  与奥委会的协作不仅让年轻的中体产业的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更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产业化的发展。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第一届可以挣钱的奥运会。

  洛杉矶的经济奇才尤伯罗斯出任该届奥运会的筹委会主席,提出了“以奥运养奥运”的新创意:不用政府出钱,全靠商业集资的办法来承办奥运,由政府主导变为企业利益主导。尤伯罗斯想出了一系列绝妙的点子:招标30家企业的产品作为奥运指定产品,允许40家公司的产品可以用五环旗徽的标志,将电视转播权招标,甚至在奥运火炬接力长跑上都想到了赢利,在总长度1.45万公里的接力中,开价每公里3000美元,结果有440万人参加了长跑活动,纯收益4500万美元!

  在他的运作下,从来就赔本赚吆喝的奥运买卖变成了各国都趋之若鹜的“摇钱树”,洛杉矶奥运会实现了2.25亿美元的盈利。这被视为是奥运产业化的一个开端。

  而在这一年,虽然中国派出了重返国际奥委会后的首支代表团,著名的射击选手许海峰更是获得了赛会的首金,但国内的体育事业依然看不到任何产业化的痕迹。

  事实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体育在国内都是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来看待,其生存、发展也主要依靠国家行政或财政拨款,由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在这此背景下,体育本身的商业性质和产业功能都被忽略了。

  一直到90年代后这种观念才开始慢慢被改变。1993年5月24日,国家体委发布了《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意见第六条明确提出要“以产业化为方向,增强体育自我发展能力”,要“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体育事业的需求,要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力争在本世纪末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的体育市场体系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化体育产业体系。这成为了划分我国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的政策依据。

  随后,原国家体委制定了《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995-2010年),进一步明确了国内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但显然政策层面上的决策依然需要操作的实体。中体产业在此背景下被创立,并逐渐成为国内体育产业化道路上的先行军。

  1998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基金管理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和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等共同发起组建了中国体育产业规模最大的股份制企业:中体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国家体育总局控股的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在2003年底,中体产业经历了改组成为了中体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体产业的成立后的主要业务囊括了体育赛事的经营开发、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开发与经营、体育俱乐部的投资经营、体育主题社区建设、体育产品的生产加工经销、体育专业人才的培训、体育信息咨询等,这些都是国内体育产业化开端的一些主要业态。

  随着体育产业的逐步发展,申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了国人的梦想,推广奥运会的概念也就放在了中体产业的肩上。如何更好地宣传奥林匹克的精神文化是中体产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国内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给中体产业提供了这样的契机。中体产业决定成立一家专门的房地产投资和管理公司,负责推广体育健康主题社区,奥林匹克花园管理集团就此成立。

  奥林匹克花园管理集团得到了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特许授权,成为了奥林匹克花园品牌的管理者和投资者,致力奥林匹克的品牌推广、管理输出及项目发展、投资合作等。

  事实上这也被认为是体育产业化的一种形式之一,与地产的结合让中体产业获得了更多成长的动力。2001年7月,中国申奥成功,刚成立仅3年的中体产业开始面临一场巨大的挑战。作为当时还以体育市场开发咨询和场馆建设为强项的中体产业来说,其在奥运赛事上的运作经验仍然为零。

  因此,中体产业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合作,一起完成了《2008年奥运会财政收入预测》和《2008年残奥会财政收入预测》的部分工作。通过这些活动,中体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开始逐步呈现。因为其控股股东系国家体育总局,其在奥运会中获取体育资源方面仍然具有很大的优势。而对于急于在奥运市场开发方面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奥委会而言,利用这样一个体育中介公司来协助市场运作,也是一个看上去不错的选择。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作为中国奥委会的合作伙伴,中体产业享有很多其他合作伙伴所不能享有的权利。其既可在产品及推广活动中使用中国奥委会五环标志,还负责部分奥运会市场开发。

  归结来说,中体产业拥有在房地产投资和连锁健身俱乐部项目中独家使用中国奥委会标识的权利,它们分别是中国奥委会商用徽记“中国奥委会合作伙伴”称号、中国奥委会标志特许产品、中国奥委会标志特许企业、专用语“您每购买一件本产品或商品名称就为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等。同时,中体产业还被授予了20余项市场开发的权利,包括帮助中国奥委会与合作伙伴、赞助商以及标志特许使用权购买商的洽谈等。

  与奥委会的协作不仅让年轻的中体产业的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更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产业化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中体产业亦是中国体育产业化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相关文章

·碧桂园“逆市” 09/05/19

·“上海中心”寻求100亿融资 09/05/19

·北京启动150亿CBD东扩方案 09/05/19

·台湾远雄建设拟投资大陆房地产 09/05/19

·五矿建设拟供股集资5.24亿港元 09/05/19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