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红星 买房年代 2009五一黄金周特刊隆重推出
现在还不是庆贺的时候!

  我向公众和政策制定者们提个醒:不要在鸡蛋孵化之前,就开始数小鸡,这样的傻事做不得!

  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看到了经济复苏的“新芽”。奥巴马总统看到了“几缕希望之光”。近来的股市俨然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那么,是否到了解除警报的时候了?以下这4条,是我们应该对于经济前景保持谨慎的理由。

  1.经济形势依然持续恶化。工业生产刚刚跌入10年来最低谷。新房开工率依然萎靡。有所缓和的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现象(房贷公司一直在等待奥巴马政府出台住宅计划的细节),如今又再次猛增。

  我们能够说的,充其量不过是:一些稀疏的迹象表明,经济形势恶化的速度逐渐放慢——也就是说,经济猛跌的幅度不像过去那么大了。请注意,我指的是一些“稀疏的”迹象:最新一期的褐皮书(即the Beige Book,美联储用它定期公布经济形势)显示,“12个区域中有5个区域,出现了经济下降程度缓和的迹象。”了不起喔!

  2.有些好消息缺乏说服力。近来,最大的正面新闻来自银行业。许多银行宣布,它们的收益好得出乎意料。但是,其中的一些收益报告看起来有点... ...滑稽。

  比如,富国银行公布了迄今为止最好的季度收益。但是,银行报表中的收益并不是类似销售额这样的“硬数据”。这些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拨备的,用来弥补预期未来贷款损失的资金额度。一些分析师对富国银行的假定和其他的一些会计问题,深表疑虑。

  与此同时,高盛公司宣布,它2009财年第一季度的利润,较2008财年的第四季度,有了大幅度增长。但正如分析师迅速指出的那样,高盛改变了“季度”的定义(这是对其法律地位的变化作出的反应),结果就是,这家投行数据糟糕的12月份,从这项比对中消失了,的确如此,我不会拿这种事开玩笑。

  在这一问题上,我不想说得太过火。或许有些银行真得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惨重的损失转化为丰厚的利润。但是,在这样一个“盛产”麦道夫的时代中,以疑虑的眼光看待一切,是很自然的事情。

  请那些指望财政部的“负荷测试”会将一切说明清楚的人士,注意一下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吉勃斯(Robert Gibbs)的言论:“你将以一种系统的、协调的方式看到,决定并向所有相关方显示这些负荷测试结果的过程是透明的。”不,我也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3.或许还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尚未降临。即便在“大萧条”时期,经济形势也并非一路急转直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危机爆发大约一年半之后——大体相当于我们目前的处境——出现了一段停顿期。随后,大西洋两岸爆发了一系列银行倒闭事件,与之相伴的是,各国政府为了竭力捍卫奄奄一息的金本位制,出台了一些灾难性的政策措施,接着,世界经济又坠入了另一个深渊。

  这种情形还会重演吗?商业性房地产正在分崩离析,而信用卡损失也呈现出激增之势,没有人知道日本和东欧的经济局势会变得多么糟糕。我们或许不会重复1931年的灾难,但我们根本无从确定,最恶劣的部分业已结束。

  4.即使当它过去了,也并不意味着危机彻底结束。按照官方的说法,2001年的衰退仅仅延续了8个月,在那年的11月份便结束了。但在随后的一年半中,失业率持续攀升。在1990年至1991年的那场衰退之后,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形。因此,我们有一万个理由相信,这样的情形会再度发生。如果失业率上升的态势延续至2010年,请不要惊讶。

  为什么呢?只有当经济体中存在大量被抑制的需求时,就业人数大幅回升的“V型”复苏才会出现。譬如,1982年,在高利率的打压下,房市一片哀嚎。因此,在美联储放松利率之后,住宅销售量便开始猛增。这次的情况并不是这样:宽泛的说,当下经济萎靡不振的原因在于,美国人债台高筑,美国建造了太多的大型商场,这年头,谁还有兴致再一次肆无忌惮地花费?

  就业人数最终会复苏——历来如此。但是,这种复苏是不可能很快出现的。

  读到这里,大家都感到有些抑郁了吧,那么答案究竟是什么呢?坚持不懈。

  历史证明,当面临严重的经济衰退时,最大的政策危险在于,过早地产生乐观的情绪。当年的罗斯福总统在看到复苏的迹象时,将工程振兴署减缩了一半,并且提高了税率。“大萧条”旋即以无可阻挡之势汹涌回归。日本在其“失去的十年”的中途,放松了努力,等待它的是另一个延续了5年之久的滞涨期。

  奥巴马政府的经济学家明白这一点。他们所说的要“坚持到底”的言辞都是正确的。但是,类似“新芽”和“希望之光”的言论会酝酿出一种极其危险的自满情绪,这样的风险是真实存在的。

  因此,我向公众和政策制定者们提个醒:不要在鸡蛋孵化之前,就开始数小鸡,这样的傻事做不得!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