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析人士指出碧桂园快速开发模式的特点之一,就是土地储备多集中在一线城市的近郊以及二三线城市的新城区,因为没有高地价的项目,使得碧桂园的土地成本占产品销售成本的比重低于同行水平。但有分析人士亦指出,碧桂园大规模偏远郊区项目开发模式或将受2009年国家大量保障性住房入市的冲击。同时,在房地产行业调整的冬天,大量郊区低价土地所开发的住宅产品,价格并不具备抗跌的能力,因为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产品的抗跌性最终还是取决于“地段”。
碧桂园目前预期其2009年的合约销售将为人民币190亿元,并表示,目前首季已完成2009年190亿元全年销售目标的80%,今年可入帐的销售面积将为330万平方米。
“不务正业”的首富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此前碧桂园与美林国际签订了一份总值高达2.5亿美元的股份掉期协议(该协议规定,如果最终价格高于初步价格,则碧桂园收取款项;如果最终价格低于初步价格,则股份掉期对手会收取款项。),碧桂园将因此在2008年录得掉期亏损人民币12.42亿元,显然碧桂园的2008年的表现看上去并未像其在年报中表示的“是集团上市后又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年”那般“美好”。
对此碧桂园首席财务官伍绮琴对此表示,掉期的亏损纯因会计要求,不会影响公司的现金流。若不计算该部分掉期亏损损失,那么碧桂园在2008年实现的净利润也仅为26.2亿元,比2007年倒退了36.7%。
此外,对于2008年初发行的金额为6亿美元的五年期可换股债券,碧桂园称未打算提早赎回。
相对来说,2007年也许确实才是碧桂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年,因为在这一个较为恰当的年份上市的成功,让碧桂园带着“首富”的光环进入了2008年。
但是就整个2008年来看,碧桂园除了主业房地产开发以外,在股票、金融资本市场等新领域所做的投资表现来看或许真的可以称之为“惨不忍睹”。
整个2008年里,上市成功后的碧桂园开始尝试在其他领域的发展。比如纠缠经年的“邵氏收购”、“煤转油”、高盛“代持”、“垃圾股”等坊间传言及报道均见诸于各大媒体。
近期有投资银行的专业人士对在2007年资本市场高峰期间上市的一些地产企业进行了“批判”,“在企业家身价变成几百、上千亿元的时候,他们把这误读成这是他们自身因素所造成的,而不是产品市场高潮周期和资本市场高周期所致。”因此,就“忘记了他们的本色和根,忘记了企业发展所需的基本基因,放着主业不去专注,比如有的和投行对赌、有的盲目投资、过分自信。”
随着金融海啸的爆发,让一切虚假的繁荣都回归到了原点,甚至变得更糟。
·朱孟依“迷云”未解 合生创展跌落百亿军团 09/04/22
·北上第三年 招商地产缓步扩张 09/04/22
·首富“不务正业” 碧桂园业绩仅达五成难“过坎” 09/04/22
·SOHO三里屯A座封顶 09/04/22
·上置08年纯利减少75.67%至2.48亿 09/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