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G30
苏州博物馆

  “我用了灰白色调,那是苏州的颜色。”——贝聿铭

  以下摘自王受之先生的《博物之馆》

  建筑的地域化是尊重文脉的立场,我是非常赞同的,说库哈斯的“大裤衩”有问题,不是建筑本身,是这个建筑粗暴的强奸了北京的地域文脉……

  我总感觉,学建筑的人如果忘记了建筑所在的城市文脉、地域特点,其实是没有真正的把握建筑的全部含义。

  在贝聿铭看来,中国的亭台、屏风、曲折的回廊、掩映的花木与西方的钢铁、混凝土和玻璃同样强而有力。在建筑的细节和内部空间方面更是值得我们学习。进博物馆是朱红色的大门,与苏州传统民居的大门有着共通的联系。大门两端的镂空设计可以看见大厅,又是东方建筑的含蓄方式。博物馆自大门开始有一条明显的轴线穿过大堂,映入眼帘的是以拙政园的白墙作纸,被切割成条状的山东泰山石为景的片石假山,远看恍如一幅立体的山水画。贝先生在园林里充分运用苏州园林的“移步换景”手法,合理运用紫藤,松树,莲花,金鱼,凉亭造型,小桥,河水,回廊等元素,让人仿佛置身精致的自然环境之中。更是对传统苏州园林进行了现代的再创造与升华。大厅里菱形,海棠形,八边形的漏窗,如同反复出现的旋律,不断激发我们对空间变换的联想。我们知道贝聿铭擅长立方体,金字塔,八边形的形体塑造,在贝老以前的建筑中所设计的建筑造型无不运用其中,如同交响乐的高潮部分,所有音乐元素汇成一首湍流不息的长河,气势磅礴,也体现出贝老对封笔之作的全力以赴。用光来设计”也是新馆给我留下的另外一个印象。无论是大厅八角形的透明天顶设计,充分将阳光引入室内;还是长廊顶棚的木隔栅设计,即柔和了室内的光线,又在素色的白墙上形成一道道移动的斑驳的光影;亦或是披着薄纱的落地大窗,透过丝丝细缝婉约浮现出窗外园林的细致,室外的阳光又在薄纱的映衬下变得更加秀气。此景此意,真是含蓄之美的终极体现。西部主展区首层莲花池的悬挑楼梯也值得提一下,其结构设计出自贝老的朋友即设计世贸中心双塔的结构设计师的手笔。其结构是没有支撑的,完全靠部件间的连接来维持稳定。由这个楼梯可以进入地下的特展厅和影视厅多功能厅,往上可进入两个与大堂相似的大空间欣赏苏州吴门书画。这个楼梯也可以看作是西面流线的一段高潮。

  他(贝聿铭先生)希望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能激发当前正在大兴土木的中国,使中国既不沦为过去建筑风格的奴隶,也不致成为西方的糟糕模仿者。他希望中国能及早找到自己的建筑道路。

相关文章

·中国人如何学会休闲? 09/03/25

·加州科学馆 会呼吸的绿色生态屋顶 09/03/24

·城市的性格 09/03/24

·中海内地劲销260亿 两年内或超万科? 09/03/24

·中原一周楼市统计 09/03/23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