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旺虽然不是生成分股的成员,但目前市值是富士康的1.6倍,也比裕元工业多出八成,在目前生成分股中,旺旺至少赢过富士康、裕元工业、中国铝业、中远太平洋,也超越华润创业的二六六亿港元、信和置业的二九三亿港元、中信泰富的二九九亿港元,同时旺旺也超越新世界发展(二九九.七亿港元)、东亚银行(269.41亿港元)、太古A(431.96亿港元),还有国泰航空(330.74亿港元),换句话说,旺旺在香港上市一年,市值已超越十一家生成分股的公司。旺旺的市值可以超越东亚银行,甚至是国泰航空,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事。
台资企业在香港挂牌的公司,富士康一度以一九五O亿港元市值号令天下,成为台资企业最大市值公司。不过目前身价已今非昔比。裕元工业原本以鞋业代工为主,后来致力转型到通路,旗下宝胜已在去年于香港上市,与台资企业达芙妮成为很重要的鞋业通路商,二OOO年以来,裕元工业一直能维持居高不下的市值,宝成集团蔡其瑞家族笃实的经营风格很值得肯定。
这种从制造转向通路的经营模式,在香港愈来愈得到高评价,像是运动用品的李宁、中国动向都具代表性。相对于富士康死守代工领域,裕元工业由代工转向通路,表现比富士康稳健很多。不过旺旺与康师傅的崛起更值得重视,目前,台资企业在香港挂牌的公司,市值最大的是康师傅(00322HK)。康师傅在中国的经营一开始并不是那么平顺,康师傅曾一度力邀统一入股,后来找来日本三洋食品等财团相助,如今终于在中国市场找到成长养分。
07年富士康大涨到27.7港元的时候,康师傅并不起眼,但去年康师傅涨到13.65港元,股价从此超越富士康。康师傅发行55.87亿股,以三月十三日的收盘价8.51港元计,市值达475.45亿港元,比起旺旺多出22亿港元,未来这两家台资企业最大的食品集团市值之争,将是热门话题。另外,这两年才在香港上市的统一中国(00220HK)市值也逼近一百亿港元,比老牌的科技公司冠捷科技(00903HK)高出一倍,在在显示,能在中国十三亿内需市场中找到成长养分的内需产业,正逐渐抬头。
台湾的电子业过去三十年的成长模式就是专司代工,好一点从OEM转向ODM,这期间,很多大型代工厂都萌生转向自有品牌的念头,但只要一有这个念头,很快就会遭到国外委外代工的公司严厉惩罚。acer是业者历经千折百转之下的杰作,华硕的ASUS切割和硕联合,也有意把品牌、代工分切清楚,现在多出了一个广大的中国市场,台湾的IT业如何征服这个大市场?
今年以来,中国家电下乡带给台湾电子业的急单效应,让大家慢慢知道中国内需市场的威力,像联发科(2454)、威盛(2388)都在山寨手机晶片中尝到甜头。大联大(3702)、友尚(2402)都在半导体通路中受益,联强(2347)直接攻占中国3C通路,蓝天(2362)旗下百脑汇与广宇(2328)的赛博,都希望从中国通路经营中脱颖而出,这是从代工思惟转向内需思惟的一些曙光。
到目前为止,台商在中国经营通路最成功的是中国大润发,一支由黄明端领军的三十几个人经营团队,正发挥台湾人的韧性,他们用心观察中国人的消费习性,将中国人菜市场消费概念带进大卖场。大润发中国在中国各地已经拥有超过一百个据点,他们希望在二O一二年朝着三百家分店迈进,最后的目标是打造拥有三、四千家分店的中国沃尔玛。去年中国大润发全年获利十.五亿人民币,今年前两个月,营收大幅成长,获利已达4.78亿人民币,两个月的业绩,几乎达到去年的一半水准,这个成长十分显着。今年大润发中国可能在香港上市,未来的角色,可能直接挑战康师傅与旺旺。
郭台铭开启了台湾代工产业的新时代,九O年代以后,台湾的电子代工业与美国科技产业一起成长,这次金融海啸已使得欧美经济受到重伤害,中国受伤相对较轻。这次中国政府全力挺进消费,发展内需产业,意味了未来十年产业的版图可能重组。
一九九一年鸿海上市那一年,股本只有六.二一亿元,纯益只有一亿多元,如今营收已经一兆多元。去年即使业绩衰退,全年纯益也有五五一亿元,这是过去十七年鸿海成长的轨迹,也是台湾代工业全盛的时代,这次富比世排行榜,蔡衍明只以一家旺旺累积的财富,就打败拥有庞大企业王国的郭台铭,正象征了中国内需市场逐渐养出大鲸鱼的气势。
下一个十年、二十年,可以快速崛起的富豪,很可能是在中国十三亿人口的肥沃市场中养出来的内需产业,旺旺、康师傅便逐渐具备这个架式,中国大润发可能是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