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都得当房奴,岂有此理?
(一)
金融海啸扑面而来,据说房地産泡泡要破了,也许我们就能买得起房了。不过,又有各种消息表明,地方政府都在竭尽全力救市,其热情挡都挡不住。这麽看,咱买房的事儿还得搁一搁,怎麽着也得让领导先住进去再说不是。
更有牛逼的领导,如安徽房産局某领导号召同志们买房,这位领导现场就买了80平米的房子身先士卒,并给我们送上“买房就是爱国”的先进小旗。吾等感激涕零之余,唯有翻一翻古代官员住房贪污之劣迹,以彰显局长之英明。
(二)
很久很久以前,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活着我们的祖先。他们有平头老百姓,也有当大官的,三教九流皆有。那会儿,官老爷的住所人称“官舍”,通常都在官衙旁边修建。
《晋书·陶侃传》讲了个故事:“迎母官舍,乡里荣之”。说陶侃当官後,接母亲到官舍居住,大有现代公务员把老家的父母接到单位分给自己的福利房居住的感觉,真是羡煞旁人哪。
自打嬴政把六国灭掉,天下莫非王土。那个时侯也没有公务员考试一说,通常会让一些地方贤能被徵辟或举荐到中央当官,到外地当官,自然就牵涉到住房的问题。也就是从秦汉开始,由政府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的问题渐渐形成一套制度化的东西。
《汉书·何并传》就有这麽一个例子:“(何并)性清廉,妻子不至官舍。”什麽意思呢?就是说何并这哥们当官比较清廉,公私分明,不允许老婆孩子住国家分给他的住房。
(三)
制度没了保障,也就形同虚设。上演古代版“断背山”的董贤爲得到哀帝宠信,休假日都不肯回家与老婆团聚,于是皇帝大哥特许董贤的妻子搬进他在宫中的住所,“若吏妻子居官寺舍”。到了西汉後期,这一传统被发扬光大,官吏家属都可以居住在官舍。
当然了,就算没有保障,制度也还是能发挥部分威力。北宋当红宰相寇准,後来被贬爲衡州司马,当地官员就不给他分配住房,“百姓闻之,竞荷瓦木,不督而会,公宇立成”。看看,虎落平阳被犬欺,还是老百姓热心。同样倒霉的还有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被贬雷州时,“不许居官舍,遂僦民屋”。
(四)
实际上,爲了稳定统治大局,朝廷狠命的招收官员,结果京城一时间粥少僧多,官员们个个都想带家属过好日子,住房自然就短缺了。据《文献通考》提供的数据,汉晋时全国官员总数仅7000人左右,隋朝重新统一後达12576人,唐朝更增至18805人,其中供职京师者就有2620人。
照此看来,如果仍沿袭两汉时大包干的办法,不仅京城机关用房要发生危机,且无法正常发挥衙署的办公职能,因爲办公区内除了这2620员京朝官外,还得加上数倍于此的吏胥、杂役和卫士,而在生活区内居住的又不止是他们的家属……
(五)
衙门不干事,朝廷自然不高兴,哪儿出了问题就从哪儿入手解决。所以到了唐朝,就开始对都城民用和商用房都有了限制和反限制,规定京城民居商用都不得起楼,也不再爲官员提供官舍。
从唐朝那儿捡了便宜的宋朝,同时没忘这一条。官员要住房,便得向主管国有房産和邸店的行政部门——楼店务租房,借住楼店务的房子。宋朝老将刘福跟随太祖、太宗打了不少漂亮战役,声名鹊起,大有富贵之资。
老头膝下几个儿子就激动了,纷纷劝老爹修别墅。这老头脾气挺倔,听闻此言,当场发飙,骂道:“我受禄厚,足以僦舍以庇……”。结果,等老头仙逝,几个儿子当不成花花公子,想败家也没得败。
只是不晓得,又从什麽时候开始,只要当官就有房有车有情人的恶风吹将过来,一时间考公务员者趋之若鹜,大有金戈铁马杀敌之勇。呜呼,官职沦爲暴富之手段,买官卖官沉渣再起,吾等房奴唯有愤愤耶?
·美国房地产业的城市化之路 09/02/18
·王石给总理讲故事 08/12/03
·普通人从央行降息中获取好处几大招数 08/12/03
·吴晓灵:央行没有细则! 08/10/31
·08年经济魔鬼辞典 08/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