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G30
并购战:上汽完败双龙

  在对韩国双龙的并购战中,中国第一大汽车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赢得了开头,但没有赢得结局。

  上汽于2003年到2004年间力退另一家中国公司蓝星集团,以5,900亿韩元(约合41亿元人民币)价格,夺得双龙48.92%的股权;而後更增持至51.3%,并于2006年底将其注入旗下的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0104,下称上汽)。

  但仅隔数年,2009年2月6日,韩国法庭接受了双龙汽车株式会社的“回生”请求。“回生”,即韩国法律中的破产重组程式。法庭任命双龙韩籍常务朴永泰、现代汽车前总经理李裕一担任双龙的法定接管人。

  2008年,产能22万辆的双龙一年间只造出了8.1万台车,仅占韩国汽车总产量的2%。双龙汽车未能偿还2009年1月到期的票据920亿韩元(现价约合4.55亿元人民币),目前持有的现金低于400亿韩元(约合1.98亿元人民币),亦无力偿还2009年4月将到期的公司债1,500亿韩元(约合7.43亿元人民币)。据双龙最大债权人韩国产业银行预计,双龙需要至少6,000亿韩元(约合29.70亿元人民币),才能维持2009年的运行。

  《财经》的报导称,进入“回生”,是上汽破釜沉舟的主动选择。

  在上汽主导的双龙董事会1月9日向韩国法庭提请“回生”时,就知道这一天会来临。曾亲身参与双龙收购和管理的一位上汽集团副总裁,甚至已经做好更坏的准备。他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上汽来说,承担的风险可能是最初收购的5亿美元缩水或颗粒无收。”

  从上汽来看,收购双龙後的数年,减员增效、通过合资建厂和销售在中国拓展市场,上汽屡挫屡试,最终无一得有寸进。每一步,更与双龙工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戏剧性冲突,最终成为打不开的死结——赢得收购,却收获完败。

  上汽一方仍表示了以死求生的愿望。在上海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谈及这场令上汽尝尽酸甜苦辣的并购,胡茂元强调:“双龙产品是有竞争力的,当时走出去,选择双龙,是希望双方优势结合。而要解决现在遇到的问题,关键是韩国要改变投资环境,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要获得政府和银行的支持,改进现在做得不够的地方,解决工会阻挠的问题。”

  不过,几乎所有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汽车业内外专家,都对双龙的前景持保留态度。他们认为,尽管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激化了矛盾,但双龙的问题绝不是简单的现金流或信贷问题,上汽在双龙的境遇亦非劳资纠纷可以解释。

  《财经》的报导称,这场混杂了市场突变、劳资纠纷、跨国企业文化冲突、技术之争以及中国汽车企业发展道路抉择的大并购,从开始到两败俱伤的全过程,堪为中国企业并购史的一部经典教材。

相关文章

·并购战:上汽完败双龙 09/02/17

·千亿遗产争夺案 09/02/15

·恒大•御景半岛 09/02/11

·忘记乔布斯吧 09/02/09

·观点一周评述:行业与信心 09/02/08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