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这些方言都消失了,加上越来越雷同的建筑,还有什么呢?
十四年前移民到香港,说广东话是形势所逼,一是对于歧视的眼光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压力,听不得“北妹”这样的称呼,讲广东话是最快融入社会的方法;二是因为,也是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工作性质,如果不懂广东话,连电视和广播都听不懂看不懂,何谈聆听和交流,更何谈报道香港新闻?
其实作为一个在上海出生和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上海人,对于这样的环境并不陌生,因为在上海生活工作学习的外地人,有着我初到香港的同样处境,小时候,就连土生土长的上海同学,如果他的父母来自苏北,都会被冠上“小苏北“的称号。不少大学外地来的同学,四年下来,都讲起了流利的上海话。
不过就在我离开的这十多年里面,上海开始改变了。每次回上海,发现讲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好几次,尽管我主动讲上海话,但是最终还是变成了普通话的对答,搞的好多时候,怀疑是不是自己的上海话走音了,上海人听不懂。亲戚朋友的孩子,也用普通话和我这个长辈打招呼。同样是这十年时间,香港也改变了,歧视的眼光越来越少,相反,香港人开始很努力的学习普通话。
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最近这些年来到香港工作的内地人,特别是海归,会听会讲广东话的人越来越少。如果问他们,为什麽不学?他们会瞪大眼睛看着你:有必要吗?确实,他们的工作环境,出入的场所,普通话和英文已经足够了,因为他们身边的香港人,也是同样可以用这两种语言来交流的。只是有的时候觉得有点可惜,因为只有会听会讲,才看的明白周星驰的电影,才看得懂香港报纸上面的那些口语化的文章,才能够坐在茶餐厅里面,明白香港人为何如此钟爱一杯奶茶,才能够去深入了解这个生活着的地方,这个地方的人们。
上海话也是一样,一个把上海当成家的人,如果不明白这种方言的话,对于这个社会的了解,不得不说,有些缺憾。同样的,如果有一天,上海话,广东话,北京话,四川话。。。。这些方言都消失了,加上越来越雷同的建筑,还有什么呢?
觉得没有必要,内心深处,应该是有着一种优越感的,这种优越感来自哪里,是否应该,其实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因为如果真正生活在一个地方,就应该表现出对这个地方的尊重,包括本土文化和语言。而从另外一方面,让生活在这里的人,可以选择不说本地方言,说明了这个地方的包容,在这一点上,我一直为改变了的上海还有香港觉得骄傲,因为一个歧视非本地语言的地方,原因只有两个:自大和井底之蛙。
不管是上海还是香港,英文是从来没有受到过歧视的,同样的,那些不屑于上海话或者是广东话的人,也从来没有不屑过英文。说到底,因为差距依然存在,不象上海和香港,优越感,还有别人眼中的优势正在消失,已经消失。
看完了那篇产生争议的文章,作者讲述的现象,到底是因为担心讲上海话没有文化,还是因为浦东不讲上海话的人太多了?甚至是其它的原因呢?作者的判断确实过于主观,看得出来是为了衬托上海变化了这个主题。现在引发这样热烈的讨论,从歧视问题到方言,从心理问题到文化问题,不是一件好事情吗。
这样算侮辱上海人吗?至少我这个上海人看完之后,并没有这样觉得。当然在上海,我更愿意说上海话,就好像在香港,我愿意说广东话,如果遇到一个中国人,明明会说中国话,却硬要和我说英文,我会浑身不舒服。或者我不够敏感,政治不够正确,如果我坐在那个倒霉的编辑的位置上,看来也会莫名其妙的丢了饭碗。
·广深转向 房地产救市方案将出台? 09/02/16
·万达猜想:30亿购重庆430万方地块? 09/02/16
·入市?买地?万科的广州“选择题” 09/02/16
·中国服装为什么这么贵? 09/02/16
·中原一周楼市统计(2009.02.09—15) 09/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