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楼市成交稍回暖 说反转尚早

  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2008年低迷的楼市行情在年后稍稍得到缓解。近日,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地的数据表明,交易量出现持续上升,买房者的观望情绪得到初步释放。

  但是这是否可以意味着楼市的彻底反转呢?从这些交易量的数字来分析,11月多个地方出现成交上涨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大量保障性住房的入市,要说楼市的整体回暖也许为时尚早。

  北京:销量环比涨近六成 回暖尚需时间

  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的成交数据统计显示,京城11月份共成交期房商品住宅12479套,成交面积为119.6 万平米,其中,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保障性住房成交套数为7026套,成交面积为57.2万平米,分别占总成交量的56.3%和47.8%。环比10月,期房商品住宅成交套数增加了50.9%,成交面积增加了52.4%。

  在交易量上升的背后,是房价的走低。亚豪机构的监测是,11月开盘的31个项目开盘均价为13462元/平米,环比10月的开盘均价下降了1.4%,同比07年也下降了16.3%。

  在二手房市上,11月北京二手房交易均价为8317元/平方米,环比前月下跌6.77%,也创造了今年月跌幅最大的纪录。

  从北京楼市的成交量来看,虽然成交量和金额都出现上涨,但是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占到了绝对的主力。对这样的一个现状,亚豪机构副总经理王英男在接受采访时认为,进入11月保障性住房入市力度明显增强,11月的集中签约也促进了销量的增长。商品住房销量的明显增长,主要和开发商力度颇大的降价措施有关。由于临近年底,开发商面临着较大的回款压力,而且保障性住房的大量入市分流了部分客户,令普通商品房面临着巨大的销售压力,开发商不得不降价求售。而链家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伟说,这还不能说明房市开始回暖,因为这只是近一个月的数据,还不能代表房市的走向。

  上海:成交量恢复至7月水平

  易居中国·CRIC中国房地产决策咨询系统的统计显示,11月上海商品住宅70.85万平方米的成交量已恢复到今年7月的水平。11月上海商品住宅新增供应110.9万平方米,环比10月微升2.26%。11月上海商品住宅成交均价13172元/平方米,环比10月上涨9.53%,同比则上涨18.65%。

  11月17日~23日一周内,上海商品住宅新增供应达到了32.1万平方米,环比前一周上升了35.3%。与此同时,商品住宅成交了17.4万平方米,环比前一周上升了22.8%;这已经是11月以来连续第二周上海楼市住宅成交量环比上扬。

  但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上海的高档住宅和内环内的高价盘几近“冰冻”。据佑威房地产研究中心的统计,截至11月底,上海内环内商品住宅楼盘还有房源可售的楼盘为226个,其中,近半年有成交的项目只有144个。有71个项目近一个月零成交,56个近两个月零成交,43个项目已近3个月零成交,还有33个项目已近半年零成交。

  目前,业内认为上海楼市的成交回升只是一种“暂回暖”,低位盘整、稳中有调仍是大方向。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总体来说,上海楼市未来的基调还是稳中有调。一是平稳,不大起大落;二是调整,房价要向下走一点。从幅度来看,总体大概会是15%-20%。从时间来看,这次调整大概需要1年。”

  深圳:“井喷”典型

  中国房地产指数研究院深圳分院的11月份深圳楼市报告显示,11月深圳市商品住宅交易,比上月增加2550套,平均每周成交1510 套,每日成交216套,达到了今年以来商品住宅成交量的最大值。

  在交易量“井喷”的背后,是11月深圳住宅批售供应量的巨额倍增。11月深圳市新批商品房项目22个,共提供12343套、108.19万平方米商品房,其中商品住宅为 11211套、99.83万平方米,环比分别增加276.71%和238.86%。

  分析人员认为,新政实施以来,虽然平均周成交近1500套,但也赶不上批售量的增加。而且从交易统计来看,价格相对较低的中小户型占到了绝对主力。 中指院深圳分院分析师杨奕认为,现在的一切预示着,深圳楼市即将进入价跌量升通道。

相关文章

·龙湖地产:2008年提前一个月实现销售过百亿 08/12/02

·年末调整 重庆金科“坐望”120亿 08/12/02

·开工量减半 海信地产扩张之惑 08/12/02

·人民币正式贬值 08/12/01

·中国海外完成全年销售目标约84% 08/12/0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