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设计澳洲悉尼歌剧院的丹麦建筑师乌特松,心脏病发逝世,终年九十岁。悉尼歌剧院今晚会熄灯一小时,作为悼念。乌特松在一九六零年设计悉尼歌剧院,后来因为财政问题,与当局意见不合,在歌剧院一九七三年落成前离开澳洲。乌特松在五年前,获颁被喻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力策奖。歌剧院亦在去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40年前,丹麦建筑师约恩·乌特松有幸成为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和总建筑师。
可由于超前的大胆设计和高昂的工程造价,乌特松成为众矢之的。当歌剧院逐渐成形时,他不幸成为政治靶子,并最终以辞职“谢幕”。乌特松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澳大利亚,并发誓永远不再踏上这片土地。
不过艰难出世的悉尼歌剧院最终成为了全世界公认的艺术杰作。乌特松设计的“白帆形”悉尼歌剧院被称为“20世纪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可由于中途更换建筑师和建筑队,悉尼歌剧院的内部构造并不完美,比如音效不好等。40年快过去了,悉尼政府再次邀请乌特松参与悉尼歌剧院的整修工作。而谁能想到,这位享誉全球的建筑师至今还没有亲眼看过自己的这件作品。
设计悉尼歌剧院时毫无名气
1918年,约恩·乌特松出生在丹麦的哥本哈根。1957年悉尼歌剧院筹建之初,年仅38岁的乌特松寄去了自己的设计图纸。当时的他在建筑界并没有什么名气。他和妻子住在海边的一个小镇上,那一年他的小儿子刚刚出生,大儿子詹13岁,女儿琳11岁。自从1945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之后,乌特松真正的作品并不多,他自己一手设计并建造的家倒可以算上一个。
至今,乌特松还清楚记得自己当初设计悉尼歌剧院时的热情与冲动。“那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我躺在海边的沙滩上画我的草图。要是哪里画得不对,我就用手把它们抹掉再重新画过。”很快,乌特松设计的“贝壳”方案从来自30多个国家的200名设计者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当祝贺电话打到他在丹麦的家时,乌特松的女儿琳和他的助手同时尖叫起来,他们同时喊着:“悉尼,悉尼!”乌特松问“我得的是第三名吗?”他们回答:“不,是第一名!”
设计和造价令他成众矢之的
很快,意气风发的乌特松举家迁往悉尼,打算从此定居澳大利亚。一家人受到当地民众和工党的热情欢迎。乌特松开始以悉尼歌剧院总建筑师的身份工作。然而,在随后的施工当中,由于超前的大胆设计和高昂的工程造价,乌特松和他的设计方案成为当地舆论和公众的众矢之的。当歌剧院逐渐成型时,它不仅成了悉尼的焦点,也不幸成了一个政治靶子。
1965年,联合党在大选中打败了工党,新南威尔士公共工程部部长大卫·休斯开始收紧开支。乌特松的处境变得越来越艰难,甚至拿不到工资。于是他铤而走险,写了一封辞职信送给休斯。乌特松后来回忆说:“那时候我原以为他们会请我回去的。”可是事实却残酷地打破了乌特松的幻想。辞职信送走不到1个小时,一辆白色的政府小车直接开进歌剧院办公室,送给乌特松一封休斯的回信,上面写着“谢谢,我们接受你的辞职。”
“对他来说,不能继续建造歌剧院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乌特松的儿子回忆说。于是,失望的乌特松带着家人离开了澳大利亚,并发誓将永远不再踏上这片带给他伤心和失望的土地。
乌特松获“普里茨克建筑奖”
乌特松设计的歌剧院只完成了外部施工就被中断,一支经验并不丰富的地方建筑队伍被招募完成了剩余的内部施工。这项原本为期4年的建筑计划最后竟然花了17年才完成。而工程的整个预算也从最初的700万美元飞升到1亿美元。然而,这件艰难出世的建筑物不久便成为全世界公认的艺术杰作,其“形若洁白蚌壳,宛如出海风帆”的造型成为澳大利亚人的骄傲。
2003年,乌特松因此被授予了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普里茨克建筑奖”。“普里茨克建筑奖”评选委员会在宣布获奖得主时,将乌特松设计的“白帆型”悉尼歌剧院称为“20世纪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并盛誉这项设计“毫无疑问是其最杰出的作品……是享誉全球极具美感的作品。它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象征,而且是整个国家和整个大洋洲的代表”。评选委员会称,乌特松非凡的创造力“涵盖了人类历史许多文化的精髓,玛雅文化、中日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他自己所属的斯堪的纳维亚文化等多种文明的痕迹都为他提供了创作灵感”。
“一座被施了魔咒的城堡”
悉尼歌剧院传奇般的诞生经历使全澳大利亚人对它着了迷,关于它的书籍、电影陆续问世。1995年,作曲家阿兰·约翰以此为主题创作的歌剧“第八大奇迹”在悉尼歌剧院成功上演。自从1973年开放以来,悉尼歌剧院成为了世界上最繁忙的演出中心,平均每年有3000场演出在这里上演,接待观众达200万人次。
然而,悉尼歌剧院的内部构造却与它壮观的外部景象并不匹配。不仅音效不好,歌剧院的后台空间也显得过于局促,乐队演奏席位狭小拥挤,观众座位之间的阶梯也太过陡峭。
一位批评家就曾将它形容为“徒拥三角钢琴的外表里头却是一堆生锈的琴键”。许多演奏家都不堪忍受歌剧院糟糕的声音效果,悉尼交响乐团甚至一度威胁抵制在该歌剧院演出。悉尼歌剧院信托基金主席约瑟夫就曾表示,歌剧院一直以来“就像一个被施了魔咒的城堡,没有一个有天赋的建筑师愿意考虑对它进行整修”。
整修令乌特松有了新的梦想
对悉尼歌剧院的整修工作将从今年7月正式开始,澳大利亚政府希望以此平息来自各方面的批评,而乌特松的梦想又有了重新实现的机会。音效和灯光都需要进一步改善,狭窄的乐队演奏席位也将被扩大。歌剧院的入口将被重新设计,前场将被改造成一个室外演奏平台。
根据计划,将建造一个由9块玻璃嵌板支撑的柱廊,这将是自1973年歌剧院对公众开放以来所做的最大改动。此外,混凝土墙上将钻出一些洞口使大厅通风更好。乌特松表示:“柱廊在白天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在夜间又可以作为观众进入歌剧院的绝佳入口。”
不过歌剧院的主要整修工作都将由他的儿子詹和查德·约翰逊来负责。而他真正设计的惟一一项作品,将是一个5米长的挂毯,它将被挂在整修后的歌剧院里作为中心装饰品。
乌特松还是拒绝返回澳国
尽管已经接过了澳大利亚政府伸出的橄榄枝,但乌特松还是拒绝了所有返回澳大利亚的邀请。澳大利亚政府曾尝试为他提供机票和邮轮包厢,一名电影制片人甚至提出用自己的飞机载乌特松和他的家人四周旅游,并随他们在任何时候和地方停下来,但这些邀请都遭到了乌特松的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