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幻影

  我心中长期沉睡着一个骄傲的神秘主义者。

  ……我,十足的反天主教者,但本质上,却依恋着灵魂中的城堡和通往光明的秘密而幽暗的通道。

  ——谢阁兰(Victor Segalen),《中国书简》

  一

  重庆白象街,入口是菜市场。因为一直下着小雨,地面又湿又脏,两边是低矮的普通红砖居民楼,穿过菜场才发现仅存的半条老白象街,微微倾斜,也就百来米,一栋挨着一栋,就像连体婴一样的灰砖小楼。门楣上“汪全泰号”的字已经看不清,门口一边两个暗红色木质雕花镂空拱形窗,门口挂着一排正在滴水的衣服,几个洗衣服的妇人坐在门厅里,旁边是废旧电器收购点,堆着一堆废旧泡沫,有人在烧东西,烟雾一下子笼罩了整条街,味道刺鼻难闻。

  楼梯伸手不见五指,要摸着扶手上楼,二楼彭婆婆正在睡觉,被洗衣妇人叫了起来。老人在这住了50多年,家大概20平米左右,被木板隔成2间,褪了色的木质地板,旮旯里还隐约见些红漆,靠窗的房间空气清新,望出去就是长江,天花板大概3米高,被主人家架出一个阁楼做卧室,顶上均匀分布数个圆环形浮雕。婆婆很热情,一把把我拽进屋里,“以前这里是洋人住,三层楼高,上面还有天台,中间是个天井,是洋人休闲的地方,现在做了厨房,把光都挡住了。这里二、三楼原来是跳舞的,顶上面还有吊灯,漂亮得很。你看、你看,上面这些‘陀陀’就是原来挂吊灯的地方。原来楼梯扶手上都镶着铜板的,左边雕龙右边刻凤,可惜,都在大炼钢铁的时候撬起克了”。她反复叨叨,“不像现在,像个叫花子屋里。”

  与白象街隔江相望的南滨路,百年前的法国水师兵营就在路边,面江的墙上架着“香榭里1902”的招牌。没有消费的话,每人得花20元买参观门票。大门位于主体建筑的右侧,是色彩浓烈的中式牌坊,门楣呈金字塔形的三层,最上面一层是水师的标志,锚的形状;第二层从右至左写着繁体字的“大法国水师军”;第三层刻“MARINE FRANCAISE”。后院建筑与主楼形成“回”字布局,中庭角落有小水池,欧洲中世纪古堡风格,白的墙,黑的木质栏杆和地板,暗红门窗,拱形窗走廊,爬山虎布满墙壁。偶尔有服务员端着盘子从中间穿过,餐具碰撞的声音,汽笛鸣响的声音,混杂在刘欢的《心连心》背景音乐中,北京奥运刚刚结束。

  二

  武汉江汉路的尽头,靠近长江的地方,耸立着江汉关钟楼,原海关大楼。三层楼高,底层是大块的岩石堆砌,地下室的窗户一半露出地面,正面6根希腊神殿式爱奥尼克柱子,顶部的钟楼还在用,罗马数字钟面,正点的时候钟会响,几公里外都听得到。牌匾上从右至左用繁体写着“江汉关”三个黑色的大字。与江汉关紧挨着的是原日清洋行,风格颜色都很相似,两栋大楼之间就是汉口最繁华的步行街入口,沿江大道在这里有个明显的90度转角。

  清晨,小雨,一位穿着背心的老人坐在海关大楼对面银行的台阶上听收音机。于是,我们就走上前问路,老人底气很足,手往北一扬:“往那边走,那里的洋楼做得考究,蛮洋气的,都是洋人建的撒,石头堆起来,扎实得很。”我们顺着那个方向从早上7点一直到傍晚6点,从江汉关到一元路市政府,中间的小路迂回穿行,走几步就会有发现,多为旧时银行、各国领事馆旧址、洋行旧址,而现在有的仍然是银行或国家单位。

  在洞庭街和青岛路交界的路口,有一栋呈三段式架构的建筑,大门对着十字路口,前面蹲着几个扁担和民工模样的人,不均匀的土褐色墙壁,拱形石头大门有一半被油烟熏得黑漆漆的,门楣上有一颗凸出来的五角星,窗户有的缺了玻璃,角落的墙壁上覆盖着苔藓,电线裸露,乱七八糟的穿来扯去,个别阳台用红砖封住。门厅楼道里没有灯,楼梯是螺旋形上升,墙上开着层次错落的小窗户,中间天井是废弃的拉闸电梯,二楼居然还有人办公,原是某卫生部门,走道上堆着废旧的桌椅,木质地板上都是粉尘,连体的后段式建筑一半已成了民居,因有人盗窃,本可通到主楼的通道便堵了。

  三

  南京下关区宝善街路口,原民国扬子饭店便坐落在此,现为下关区公安分局所在地。公安分局背后紧贴民居,大门朝着宝善街,门对面是一溜大排档。侧面向着中山北路,被围墙围了起来,路边茂盛的法国梧桐挡住了建筑的大部分。原民国扬子饭店坐北朝南,构图集中,造型呈简单的几何样式,木楼梯,木地板,木屋架,楼高三层,地下室一层,黑褐灰白色系的城墙砖,西洋圆拱发卷窗户,外墙玲珑浮凸,有飘窗有拱门,老虎窗高低错落,搭配方底台式大红色屋顶,非常醒目。因为街面很窄,为了能拍到全景,我们攀上对面6层楼高的居民楼,走道的窗户正对公安局,中间夹着低矮的蓝色屋顶平房,上到六楼,对面的这座英国中世纪城堡式建筑便一目了然了。

  而在下关区货运码头附近找到一条连地图上都没有标的“大马路”,两幢原江苏邮政管理局大楼呈弧形排列,地上三层,地下两层,正面外墙写有“1918”字样。白色的外墙,立面有外廊,宽厚的屋檐,平屋顶。楼顶建有一座圆顶的两层塔楼。建筑物的柱侧、檐口、腰线及门楣等处都塑有图案精美的浮雕。靠近路口的建筑现在是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另外一栋被一间邮政学校和人力资源公司还有其他小货运公司分开租借,一楼仓库里堆着一箱箱牛皮瓦楞纸的货物。大楼内部空间宽阔,压花方铁栏杆,硬木扶手,楼梯宽2米左右,而二楼的内廊目测宽5米,楼中部设有两座采光天井,走廊沿天井布置,房间围绕在天井四周,邮政学校大概已经搬迁,剩下几个行政人员,没有一个学生。

  四

  上海。靠近外白渡桥的整条圆明园街都是老房子,等待着翻新,无人居住,除了进驻的保安。街上停了十多辆各旅行社的大巴,旅游小姐拿着小旗子领着一拨拨的游客从我们身边过去。

  原美商旗昌洋行便坐落在圆明园街与北京东路交界,三层楼高,对着路口的拐角呈圆弧形,顶层有尖顶塔楼和老虎窗,颜色异常鲜艳,一楼墙壁为红色,红的木窗户被夹板封住钉死、红的铁门上锁着生锈的铁链和大锁头,二、三楼墙壁则均为白色,红色木质窗户垮在一边,半椭圆形突出的大门朝着圆明园路,由4根爱奥尼克柱子支撑,门上是这座建筑唯一的圆底竖长形窗台。旁边是原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立面很平整。往北是原兰心戏院旧址,钢筋混凝土结构。紧挨着戏院的是真光大楼,临街的一面保存完好,褐色面砖,外面以锐角状竖线条装饰,出女儿墙收头。后面连体的大楼,门窗已全部拆毁,敲下的残垣断壁就堆在两栋楼中间,穿堂风一吹,灰尘就扬起来。

  看门的保安弹着身上的灰,说:“里面这楼没用了,要拆。这里要改成奢侈品步行街了,刚才市委的人才过来视察,不知道是被意大利还是哪里的财团买了,都是老房子,你们迟点来就看不到现在这样了。”

  可能检查组的人刚走,他显得有些紧张:“你们赶紧拍,拍完去对面看看,那里是原来的英国领事馆,也是外滩最早的洋建筑,上海最著名的‘乡村俱乐部’就在那,连很多老上海都不晓得,那些英国人喝完咖啡就到江边散步,划个区域出来,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就是从这里来的啦!”于是,我们转身去拍栏杆里的原英国领事馆,栏杆那边是一大块草地,修建得很齐,草地上两只宠物狗正在撒欢。原领事馆四坡顶,顶部用中国蝴蝶瓦,两层楼都有券廊,砖木结构,台基高,门窗有圆拱形也有平拱形。上海外滩源就在这里了。

相关文章

·后殖民幻影 08/11/30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