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位于洛杉矶的海耶基金会宣布了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立兹克奖今年的得主,出生于巴格达的英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获此殊荣。此次蟾宫折桂让她创下了两个之最:该奖项创立25年以来的第一位获得大奖的女性,而且还是最年轻的获奖者。
对世界来讲,哈迪德无疑是明星建筑家。但对中国来说,很多人对她还是陌生的。不过,自打去年以来,哈迪德频繁走访中国。从广州歌剧院方案构思,到北京在SOHO中国的“物流港”,她一步步走向中国,并与中国建筑师对话。可以说这次她获奖的背后也有蓬勃发展的中国建筑业的影子。
解构主义大师
哈迪德是个工作狂,至今单身一人。她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1972年进入英国伦敦的建筑学会学习。毕业后在伦敦创办自己的事务所。
哈迪德的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这一光环主要源于她独特的创作方式。她的作品看似平凡,却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
1993年,哈迪德推出成名作——德国莱茵河畔魏尔镇的一座消防站。在它的建筑方案出台、尚未实施之际,由于其充满幻想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而名噪一时。哈迪德通过营造建筑物优雅、柔和的外表和保持建筑物与地面若即若离的状态,达到理想的效果。
哈迪德另一个比较有名的作品是她独立设计的美国辛辛那提罗森塔尔现代艺术中心。这幢8层高的建筑像一个精巧的方盒一层一层搭建在玻璃底座上,被《纽约时报》誉为“田园绿洲”。此外,法国斯特拉斯堡的一个停车场以及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场等也使哈迪德名扬四方。
这一次,哈迪德的获奖作品是台湾台中古根汉美术馆。评委认为她能够大胆利用空间,巧妙运用几何学原理,使作品与环境融为一体,成功展示了乡村生活的美妙,因此才把本年度的大奖授予她。当代建筑大师、评审团成员之一法兰克·盖瑞称赞哈迪德的每一个设计都创意十足。另一位评审费巴姆表示,哈迪德单单画出设计图,就已大大扩充了建筑的“创作曲目”。她设计的大型综合建筑建成后,创造力更能充分展现。
多方位出击
多方位出击的哈迪德走着理论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并重的路子,她的实践几乎涵盖所有的设计门类。1983年,她在伦敦展出大型绘画回顾展。此后,她的一些颇具实验性和前卫的绘画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被众多机构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永久收藏。这些,都反映出一位特殊女性设计师的广阔视野。
从哈迪德的多项设计作品的构思和表达方面来看,她与众不同的伊斯兰文化背景显然弱于其所接受的英国式传统保守精神。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性格之中还有着强硬、激越的一面,她的许多设计手法和观念似乎是在被阿拉伯血统中的刚劲精神热烈地鼓舞着勇往直前。与此同时,她也在一些“随形”和流动的建筑设计方案之中流露出贴近自然的浪漫品位。
以“打破建筑传统”为目标的哈迪德,一直在实践着让“建筑更加建筑”的思想,于是才会有超出现实思维模式的、突破式的新颖作品。
成就源于努力
在男性一统天下的建筑业,哈迪德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凭的全是自己多年的不懈努力。成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哈迪德也遭受过很多重大挫折。正如评审团所指出的那样,哈迪德获得世人认可之路,是“英雄式的奋斗历程”。
并不是所有人都欣赏她的设计。时至今日,在已经生活了20多年的伦敦,仍未有一件哈迪德的作品问世。在获奖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哈迪德也直言自己在英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很久以来,人们一致认为哈迪德的设计富于动感和现代气息。但也正因为这两个原因,她的很多作品都只能安静地躺在图纸上,无法付诸实施,她甚至一度被称为“纸上谈兵”的建筑设计师。尽管她得过大大小小的奖项,有时候一年获4项,但似乎在世界建筑环境里掀不起一丝波澜。这种状况一直到90年代末才有了改观。
除了荣誉之外,各种请她主持设计的邀请单也像雪片一样飞来。对哈迪德来说,未来的日子将非常忙碌。在欧洲,她已经开始筹措为宝马公司设计位于德国莱比锡的新总部,此外,她还接下了设计坐落于罗马的意大利国立现代艺术中心的任务。在美国,她身为最终5位入围者之一,将设计2012年的纽约奥运村。
当然,哈迪德还想为自己已离开近30年的故乡巴格达做些什么。
“若能在那里设计建筑,将是很不错的事。”哈迪德说。因为她认为那里实在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世界十大最丑陋建筑 08/11/10
·日本建筑师远藤秀平新作:泡泡游客中心 08/11/10
·上海证大1.12亿购喜玛拉雅中心15%权益 08/11/10
·扎哈·哈迪德:建筑解构主义大师 08/11/10
·统计局:房地产开发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8% 08/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