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上海需要怎样的建筑

  现代化都市的建设有很多共通之处。高政在旧金山住了十多年,有时漫步于旧金山的商业区,他会感觉置身于上海的淮海路南京路,但仔细一看却又截然不同。旧金山固有的山城地貌与建筑的相互映衬是其特色。上海也一样,尽管越来越多国际化建筑在此安家落户,但由于在规划设计时考虑到了街区风格及道路比例等问题,将建筑成品与街区环境结合起来看,仍旧很具上海风格。我们所看到的超高层建筑、商圈建筑都是外来文化移入本土化的范例,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独具匠心的创造。

  气质

  当然,多元化并不代表任何类型的建筑都可以在上海体现出其优势。近几年北京涌现出很多让建筑界震惊的建筑单体,无论是鸟巢、水立方还是有鸟蛋之称的国家大剧院,它们都是让人产生强烈视觉震撼的地标性建筑。同济大学建筑学教授郑时龄认为,北京建筑正在经历一场思想解放,奇特甚至另类的风格一方面体现了城市审美的多元化,另一方面与北京人与日俱增的自信心息息相关。

  北京地域开阔,北方人热情豪爽,因此大型建筑更符合它的整体文化。而上海建筑则深受小资、细腻、洋派的海派文化影响,因此才有了如外滩、陆家嘴金融区等风格迥异却又和谐相处的建筑群落。试想将北京的地标性建筑搬到上海,其效果将很难评价。文化风格迥异的建筑不会成为一座城市建筑的主流。

  当问及这些海归建筑师的外国朋友们最喜欢上海的哪些建筑时,答案出奇地统一,新天地、金茂大厦、南京路建筑群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上海建筑。高政分析说,新天地的成功在于它以中西合璧、新旧结合的海派文化为基调,将上海特有的传统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群融为一体,创建出既具传统风貌,又具现代化功能设施的建筑群落;金茂也是如此,传统的中国宝塔式风格与高层建筑科技相结合,既透露出老上海的秀气与婉约,又显示了新上海的国际化与现代化。

  文化

  纵观国际大都市的建筑类型,文化建筑最能体现城市品位和人文风格,一个享有国际声誉的都市往往拥有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中心。文化建筑的多寡,往往成为衡量城市国际地位的重要指标。

  上海铂意建筑设计公司首席设计师金光贤旅居日本多年,一直致力于研究东京与上海建筑的比较。金光贤认为,发达城市的文化建筑密度都很高。对于日渐发展的上海来说,文化性建筑是提升整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尺之一。

  目前上海文化建筑和东京、纽约这样的国际都市相比,差距仍很明显。金光贤说,上海即使能在两年内建造100座美术馆,也不代表其文化发展就此可以与东京、纽约比高下。文化型建筑的硬件设施要与提升市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创造文化交流机会,文化活动的软环境建设协调发展,才能获得更为长久的生命力。

相关文章

·观点一周评述:谁是中国地产的雷曼? 08/09/22

·金融街收购城开集团复兴门项目 08/09/21

·上海产权市场:房企并购最活跃 08/09/21

·碧桂园出国 拟开发100公顷俄罗斯项目 08/09/21

·灾后重建:万亿资金来源和用途公布 08/09/2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