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亿,是承诺,更是新的起点。3万亿,是武汉对未来的承诺,也是时代给武汉的考卷。
杨光华 择高而立、向上而行,志在必达!
到2030年,武汉GDP将突破3万亿元。
3万亿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国家使命与城市愿景的选择。
这意味着在全国城市矩阵中,武汉将锁定“中部第一、全国前八”的战略坐标。
向世界递出一张崭新的中国名片。
面对3万亿目标,科技创新是武汉跃升的核心变量和最大增量。
当前,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战略腹地建设,武汉的发展大有可为。
武汉的选择清晰而坚定:
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以新质生产力为最大增量。
创新、开放、枢纽,是武汉3万亿的3大关键词。
创新为魂。坚持科技强市、产业兴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构建具有武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集群;
建强“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实验室”的高水平实验室体系;持续推动科教人才优势转化;扩大武汉科创“朋友圈”。
开放聚能。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贸物流中心,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
枢纽赋能。武汉将坚持当好龙头、走在前列,坚持建强枢纽、扩大开放,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
今年以来,武汉的成绩单如何?
一是,经济底盘稳固向好。
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多措并举稳工业、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武汉经济稳中向好、进中提质,主要经济指标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
二是,科产融合动能澎湃。
持续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创新策源功能进一步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是,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
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汽车、钢铁、化工产业持续转型,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工业母机等新兴产业加速成长,体现武汉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四是,内陆开放高地加速构建。
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重,加快建设铁路、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壮大长江国贸等供应链平台,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武汉成为全国第二个获批建设“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增速在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保持领先。
五是,区域协调发展纵深推进。
围绕加快打造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加快推动武汉都市圈同城一体化发展、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未来5年,武汉的机遇在哪里?
机遇就在脚下,更在拼搏实干。
我们要加快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持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加快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我们要系统提升开放枢纽功能,建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全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好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
我们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着力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守住兜牢民生底线,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以硚口区、青山区、经开区为例,从蓝图到行动,看到武汉的未来:
硚口区将加快汉正街市场转型、环同济健康城建设、汉江湾数智城发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研究院经济、实验室经济、环大学创新带,创新发展都市工业;建设汉正街中央服务区、汉江湾城市副中心、汉水畔生态宜居带,推动汉江两岸联动发展。
青山区将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钢铁及深加工现代化基地、国家重要石化产业基地和“华中氢能之都”,全面梳理盘活38平方公里潜力用地,加快开发武钢北湖、新材料产业园等重点片区,推动青山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力争到2030年经济总量突破1500亿元,进入全国工业百强区第一方阵。
经开区将加速迈向“世界车谷”,支持神龙重振复元,实现“车谷造、全球销”;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立足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这一国家使命,抢抓京港澳高速改扩建、汉南长江大桥等项目机遇;建设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
3万亿,是承诺,更是新的起点。3万亿,是武汉对未来的承诺,也是时代给武汉的考卷。
当长江奔涌、光谷闪耀、车谷轰鸣,这座城市正以创新为笔,开放为墨,写下新时代“武汉答卷”。
文|杨光华(地产写字人)观点新媒体专栏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杨光华
审校:劳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