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华:武汉,下一个起飞的特大城市?

观点网

2023-07-22 09:31

  • 对于这一新政,表面上是城中村,实质上是内需、房地产与城市。改造的城中村,升级的是城市能级,靠的是房地产项目取代城中村,用城市空间换发展时间,提升城市品质。

    杨光华 一天晚上,打滴滴回家。

    师傅说,我是他的最后一趟顾客。

    滴滴平台有个功能,师傅如果想跑最后一单,开启顺风功能。

    这个时候,平台就会分配与司机同路的客人。

    师傅说,他住在郭徐岭(武汉三环外的一个城中村),很多滴滴司机都住那里,房租300一个月。

    他每天从早上7点,跑到晚上12点,中午最多休息一两小时。

    平时每天赚三四百,周末好的时候,六七百。赚钱就得拼身体。

    他的故事,是许多外地人在武汉打拼的缩影。

    在他的故事里,离不开一个词“城中村”。

    20多年前,我租住在二环的城中村,一个月房租两百多。

    现在,他们住在三环外城中村,很多地方通了地铁。

    如今,“城中村改造”这个老工具,被提上重要议程。

    7月21日,《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通过。

    武汉,是全国14个特大城市之一。

    过去20多年,武汉的城中村改造,走在全国前列。得益于城中村改造,武汉从“小县城”变身国际都市。

    城中村,曾经是很多来武汉打拼人的落脚地。房租便宜,生活成本低。

    武汉的城中村改造,大致历经三个阶段:

    酝酿启动:

    2004年,武汉出台实施《关于积极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的意见》,掀起162个城中村改造的序幕。

    162个城中村,相当于当时武汉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

    2007年初,二环内,56个城中村基本消失,4万村民变居民。

    时任武汉市市长李宪生评价说:这是“一场静悄悄的城市革命”。

    攻坚冲刺:

    2011年-2015年,二环内56个城中村全面挂牌收储,三环内城中村改造进入尾声。

    2013年,武汉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的意见》,首次在武汉市政策文件层面提出“三旧”改造概念。

    高峰时期:

    2016年-2020年,武汉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

    2016年,武汉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暨“三旧”(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

    2020年7月,武汉市城市更新中心成立,负责统筹推进旧城改造等城市更新重难点项目落地实施。

    武昌的,周家大湾、小何西村、姚家岭…

    徐东的,团结村、三角路村、余家头村…

    汉口的,花桥村、贺家墩村、华安里(当时武汉最大城中村,10万人“蜗居”于此)…

    汉阳的,铁桥村、老关村、龙阳村…

    洪山的,铁机村、红霞村、烽火村…

    它们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这些城中村,被新居民小区、写字楼与商业所取代,刷新城市界面,带来城市繁华、都会生活。

    城中村改造,是武汉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式。武汉的城中村改造,从二环内、三环内,一圈一圈向外拓展。

    当三环内的城中村消失,三四环、四环外的城中村,能赶上这轮浪潮?

    目前,武汉人口约1400万人,预期人口2000万人。这中间差额600万人,未来住哪里?

    今年武汉提出,2023年是武汉市的“城市更新年”。

    武汉在中心城区谋划了32片重点更新单元,其中,开工改造老旧小区712个,推出江汉唐家墩等城市更新地块,全力配合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这里提到的城市更新,并非“城中村改造”。

    这一最新的、全国性“城中村改造”新政实施,武汉的城中村改造步伐,可能往外走,走到三四环、四环外。同时,消化三环内待售地块。

    对于这一新政,表面上是城中村,实质上是内需、房地产与城市。改造的城中村,升级的是城市能级,靠的是房地产项目取代城中村,用城市空间换发展时间,提升城市品质。

    武汉原本已落幕的城中村改造,因为这条政策将持续稳步推进,新一轮“城市革命”将爆发。

    所以说,武汉,极有可能是下一个起飞的特大城市。

    文/杨光华(地产写字人)观点新媒体专栏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杨光华    

    审校:劳蓉蓉



    相关话题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房地产

    城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