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行业不会落幕,但一定经历深刻的变化。
杨光华“再回首,恍然如梦”。
9月16日晚,博鳌房地产论坛的答谢晚宴上。
一位房地产大佬唱了三首歌送给同行。
一首《再回首》,回首曾经的光辉岁月。
一首《驿动的心》,送给那些从终点回到起点的同行。
他的唱功,不亚于原唱。他说,他曾经拜姜育恒为师。
最后他临时加唱一首《春风十里》,盼望着“所有的酒都不如你”。
这三首歌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快速发展的时代远去,另一个新时代正拉开帷幕。
以往论坛的专家对于房地产的定位,都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而现在的说法,是重要产业。如今的行业,到了一个转折点。
晚宴后的精英对话环节,这些开发商大佬回忆起过去的创业历程、人生的遗憾。有位女企业家回忆当时创办房地产公司,是身边一位“戈友”的一句话:“有些事情你现在再不做,或许以后你就永远没有机会做了”。
此前的论坛上,另一位房地产公司总裁说起他的遗憾:他买过很多套房子,但没有住上好房子。
房子是小空间,社区是大空间。在小空间内,我们还做不到像智能汽车一样,做到舒适智能。一些号称的智能住宅,就是在家里装一些智能音箱等很初级的设备。买房人未来住的是未来社区。他觉得,开发商为社会建了很多房子,但是没有交出太多的作品。
过去10年,每年房地产行业都喊着转型跨界。但有几家公司,走出传统房地产市场逻辑。
今年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真的会死掉一批“疯子”企业。
论坛上,某大型连锁影院分享他们的故事:疫情后,很多人问他们还在购物中心里规划影院吗?
他们很犹豫。因为疫情的冲击,影院的收入锐减。他们抱着必死的心态,还在做最后的挣扎。
这种“必死的挣扎”,很像以后的传统房地产。
论坛上,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跑去听政策解读与市场预测的人,远多于听产业地产的人。新赛道就在那里,人们却懒得进去。
有一部分先行者跨入产业地产行业,他们的园区等招商运营里,搭建了一套服务体系,也总结了一套方法论。有的园区常年100%满租,有的盈利模式很清晰。持续经营、精心服务,是这些园区的破局方法。
当住宅市场寒冬时,他们却意气风发。以物流地产为例,国内的高标仓,仅是美国的1/8。国内快递行业每年平均增幅30%,每个人平均收到58个包裹。
疫情后,电商行业的爆发,冷链等物流地产,成为行业风口。在科技时代,新基建也是未来房企的新风口。“运营做好,资本跟着我们跑。”
这些产业地产的尝试,在香港地产商眼中,这是不务正业。他认为,文旅地产、康养地产等小众业务,都是偏离市场主流需求的。
对于未来的出路,那位香港地产商直言,未来一年比较难过,未来五年不一定,未来十年才可以稳健。他还给出了三种选择:
留在本行、转做商业地产与退出行业。很多在市场里摸爬滚打20多年的老地产人,他们会留在本行。
虽然晚宴上那位开发商唱了《再回首》,但这个行业是一个永恒的行业,未来是高品质的时代。这个行业不会落幕,但一定经历深刻的变化。
因为需求永远存在,市场也永远存在。活下来的,都是擅长“跑马拉松”的企业。未来的房地产市场里,好的产品一定能溢价。
这是不变的生存法则。
杨光华 地产写字人 观点地产新媒体专栏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杨光华
审校:劳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