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第一个参观项目,就是赫赫有名的博卡青年队主球场。
这是一座外形酷似糖果盒的足球场,是迭戈·马拉多纳(1960~2020年)的“足球圣殿”,是狂热球迷一生之中必须拜访的圣地。
马拉多纳曾经效力博卡青年俱乐部。他位居20世纪最伟大的足球运动员之列,是阿根廷的骄傲。
马拉多纳的雕像矗立在球场内的足球博物馆里。人们不无敬意地仰望着这位曾经以“上帝之手”进球的传奇球星。
球场邻近博卡港口区。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自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欧洲水手和码头工人在这里聚集居住。
港口区的房子涂上鲜艳的色彩,连铺路的石块也是五彩缤纷。
在卡米尼多小道,彩色墙壁下随处摆放着售卖图片的架子,多是探戈各式舞姿的图片。
据说,博卡港口区是阿根廷国粹探戈歌舞的发源地。
当年聚集居住这里的欧洲水手三五成群纵情声色、借酒浇愁。他们带来了欧洲中西部与非洲的民间舞蹈音乐,将其发展为韵味独特的探戈歌舞。
探戈歌舞带着忧郁、伤感、凄凉的情绪,十分契合大量涌入阿根廷的欧洲移民复杂心境。
也许,还表达了离别情人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
一幅照片,把舞者的身姿与神态定格在瞬间。
简陋木屋背景暗示着探戈起初在港口仓库、酒吧、妓院表演,观众是出卖苦力的“下等人”。
男伴表情冷酷,紧搂女伴腰肢;女伴双目闭合,神情迷惘,抬腿缠绕男伴。
舞者肢体语言风情万种。
探戈的伴奏音乐是2/4拍,节奏感强,将每个四分音符化为两个八分音符,使每一小节有四个八分音符。
图片中激情舞者与乐谱融为一体,寓意着探戈舞蹈与伴奏音乐珠联璧合。
墙壁浮雕再现了“下等人”跳探戈舞自娱自乐的情景。
左下角伴奏的乐器是班多钮和吉他。班多钮是德国乐器,19世纪末随着德国水手来到阿根廷,成为探戈乐曲不可或缺的灵魂乐器。
班多纽琴响起,节奏明快的切分音符撞击着人的心灵。街头上演即兴探戈舞。
只见舞者步伐交叉,踢腿跳跃,环抱旋转,肢体缠绕,节奏时快时慢,舞姿沉稳有力。
这些都印证了人们通常说的:阿根廷有两只脚,一只脚跳探戈,一只脚踢足球。
五月广场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心脏,共和国独立的纪念地,与四百年历史的城市同时诞生,得名于1810年的五月革命。
阿根廷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16世纪中叶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10年5月25日爆发反抗殖民统治的“五月革命”,成立了第一个政府委员会。两年后何塞·德·圣马丁(1778~1850年)率领人民抗击西班牙殖民军。阿根廷于1816年7月9日宣布独立。
洁白的五月革命纪念碑矗立广场中心,顶端站立着自由女神塑像。国旗下是建于1856年的“玫瑰宫”总统府,是19世纪意大利建筑风格的粉红色建筑。
广场西北角是建于1723年的大教堂。古罗马风格的教堂正面有12根高大的罗马柱,科林斯柱头上的三角形山花(楣饰)雕刻着圣经故事。
大教堂里有民族英雄何塞·德·圣马丁的灵柩。
圣马丁是阿根廷国父、智利和秘鲁的“自由缔造者”。他采取解放黑奴、与印第安人结成同盟等措施发动群众,和其他将领一起率军打败西班牙殖民军,使阿根廷、智利和秘鲁获得独立战争的胜利。
贯穿城市南北的七月九日大道因纪念独立日而命名。它效仿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于1937年投入使用,扩充于1980年代。
大道长4.6千米,宽148米,双向18车道,有两条绿化带分隔,是世界上最宽阔的城市街道。
图据网络
七月九日大道上矗立着白色大理石方尖碑,是1936年为纪念布宜诺斯艾利斯建城四百周年而建。
建成于1908年的科隆剧院位于闹市中心,是仅次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的世界级歌剧院。
剧院建筑富丽堂皇。台阶上正立面两层,各自采用圆柱、双圆柱和方壁柱,第二层是连续的圆拱落地窗,屋顶女儿墙的栏板是儿童弹奏乐器和舞蹈游戏的浮雕。
剧院正立面两侧凸出。凸出处第二层三角形山花下面是双圆柱,有精细雕刻出花朵与涡旋繁复图案的柱头,引人注目的是支撑门上圆拱的两侧石柱是长裙女子人像柱。
科隆剧院是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大街上一些建筑具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建筑特征。那是遥远的欧洲文明漂洋过海的印记。
凹凸有致的立面,大量使用动物花卉圆塑或浮雕装饰,阳台栏杆是精美铁艺。
1858年建成的楼房
有的楼房酷似巴黎19世纪的奥斯曼住宅。斜屋面上有突出的天窗(老虎窗),楼房转角上是穹顶。
布宜诺斯艾利斯是世界上第13个拥有地铁的城市,迄今共有7条线路,总长68.7千米(参阅:广州地铁1997年开通运营,迄今有14条线路,运营里程553千米)。
就在地铁开通运营的1913年,全国铁路3.3万千米。100年后的今天仅增加0.1万千米,三分之二的线路老化停止营运(参阅:中国铁路1959年才达到3.23万千米,2020年底14.6万千米,其中高铁3.8万千米)。
大街上的地铁站入口
2013年地铁A线上运行中国制造的车厢,取代运行了100年的老式木制车厢。
地铁站检票口
阿根廷利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出口牛肉、小麦、羊肉以及羊毛,进口欧洲技术、资金、管理和劳动力,在其“美好时代”的1880-1914年间GDP年均增长5%,期末城市化率53%,人口识字率64%,人均GDP仅次于英美,高于许多西欧国家。当时欧洲把暴发户称为“富得像个阿根廷人”。
其时,有“南美洲巴黎”美誉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举目皆是咖啡座,当地人流连其中。
托尔托尼咖啡馆在1858年大厦建成时就开业经营。托尔托尼老先生站在门口招徕顾客的姿势成了永恒,一晃161年。
慕名而来的游客在托尔托尼咖啡馆门口排队等候,里面早已座无虚席。
百年老店见证了阿根廷“美好时代”及其后由盛而衰。
由盛而衰始于1929年大萧条。1930年军事政变开启了军政府与民众主义政府轮番登台的几十年循环期。
二战后庇隆将军任总统,实行民众主义,限制外国投资,施行牺牲经济利益的过度分配,使阿根廷陷入永久性的财政恶性循环中。
1980年代债务危机,经济衰退。1990年代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后重入增长轨道,经济增长年均6%。期末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外债压力加剧,最终于2001年底爆发全面危机,十日之内数易总统。
托尔托尼咖啡馆门口
与当地导游交谈,感受到阿根廷人的失落与焦虑:失业率约10%,通胀50%多。2015年1美元兑换15比索,现在(2019年)是60比索。农业依赖出口,工业品依赖进口,价格受制于人。借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几千亿美元,还利息就够厉害了。民众对庇隆夫人很敬重,对庇隆将军就不怎么样了。
回来查阅资料得知:阿根廷2019年底外汇储备448亿美元;外债余额2767亿美元,占GDP的60%。贫困率和赤贫率分别为27.3%和4.9%(2018年)。
托尔托尼咖啡馆
坐在百年老店里,品味着意大利浓缩咖啡的苦涩、奶泡的香滑及加糖后的微甜,体验着拿铁咖啡啜饮入喉产生微酸甘甜的微妙感觉。
回想着阿根廷从世界八强、南美第一沦落为发展中国家只不过几十年光景。曾经的富裕、骄傲和梦想,化作今日的窘迫、失望与彷徨。
这也令学术界深感困惑,称之为“阿根廷之谜”。
有年头的咖啡店总是以老旧照片和历史绘画表现其品味,抒发怀旧幽情。
又见探戈。桅杆林立的港口,伴奏的班多钮琴手,昏暗路灯旁的舞者与观者。一袭红衣裙闪动在玫瑰色晚霞里。
似乎时光倒流,回到100多年前的博卡港口,那朦胧的身影,那暧昧的暖色调与厚重的灰暗色调……
【未完待续】
摄影于2019年11-12月
撰文、制作于2021年4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蔡穗声
审校:劳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