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武汉之间有很深的渊源。
杨光华 今天,是武汉解封一周年。
上午10点,王石在湖北图书馆开讲座,讲述他的武汉印象。
“武汉,给中国战胜疫情争取了时间。”
“武汉,迎来了历史机遇。”
“向武汉学习,向年轻人学习。”
“我今年70岁,我开始创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他模仿武汉话说了句,“老子就是不服周”。
昨天,他在武汉参加亚布力论坛。晚上,参加阿拉善的围炉夜话。
今天凌晨六点,在东湖,他又带着企业家朋友一起划艇。
70岁的人,还是如此拼。
他与武汉之间有很深的渊源。
1993年,万科在武汉的第一个项目,烂尾。这是万科在武汉的第一次危机。
后来,在金银湖投资的一个项目,旁边一公里有个垃圾场。这是万科在武汉第二个危机-垃圾场事件。
两次危机后,王石看到了政府的包容、媒体的宽容,与消费者的容忍。
他说,武汉人是双重性格,“你对他文明,他比你更文明;你对他刁蛮,他比你更刁蛮”。
2010年,他请了一位世界著名设计师李博斯金,设计张之洞博物馆。
李博斯金的设计,像一艘大船“诺亚方舟”,从长江走向太平洋。长江文化代表着未来。
王石用一座博物馆,致敬武汉。他说,张之洞给武汉带来的影响,远不止是铁路、枪炮厂,还有大学。武汉最大的优势,不是大楼、大道,而是大学。
“还继续登山吗?”有网友问。
他回答说,他不再登物理山峰了,而是登知识山峰。原计划访学到72岁,受到疫情影响,他在深圳等地发起,攀登当地的高峰。
有网友问,“专注与多元化,如何取舍?”
他说,传统上是一心一意。互联网时代,一个人可以做不同的工作,一专多能。2017年万科退休后,他开始“三心二意”。三心,一是受褚时健先生的影响,做农业;二是碳中和,成立两个基金;三是推广健康与运动。二意,是商业与公益。
有位女士问他,“为什么别人创业失败了,你成功了?”
王石说,“运气。”“从概率上讲,成功的是少数。”
“每次想放弃时,我问自己,会不会后悔?放弃了,还有机会吗?”
“年轻人,缺少一段苦难经历。”
有人问,“武汉的房价,还涨吗?武汉的房子,能不能作为投资工具?”
他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文|杨光华(地产写字人)观点地产新媒体专栏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杨光华
审校:劳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