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变迁大潮裹挟下转移至城市的农村人,无论是农民工,或者其它身份,在城市呆的时间越久,心与农村的距离则会越长。而“长”到一定程度,就难再有“回去”的心思了。
农村是华夏文明的根基所在。华夏文明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而延续至今,农业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农村为其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养分。
然而,4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大量农业人口持续向城市集聚,农村却被一步步边缘化,农村凋敝和衰败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回不去的农村”几乎成为了时下人们共同的感慨和无奈。
中国农村究竟怎么了?农村真的回不去了吗?
1.贫而贱的农村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安置着数以千万计的劳动人口就业。由于生产效率低,又有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农业生产剩余少,持续处在弱势地位;农村经济不发达,持续处在贫困境地;农民身份卑微,持续处在社会的底层。
这种社会状况从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开始,延续数千年,阶层固化根深蒂固,虽然其间不时会上演“鲤鱼跃龙门”的事迹和传奇,但相对于庞大的农村人口来说,此通道如同针孔一般,微不足道。
2.农村新变革
近代以来,农村紧跟时代发展持续处在变革之中。新一轮变革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村生产剩余增多,使得大量多余的劳动力有条件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并产生向外转移的内在推力。
与此同时,城市的改革开放事业也得以有力推进,一批批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被引至东南沿海地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用工需求,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供了外在拉力。
在内在推力和外在拉力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第一代打工族应运而生,其活跃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女性居多,主要从事纺织、玩具制造等产业,深圳是最早的聚集地,后向整个珠三角乃至东南沿海扩散。1991年央视热播并轰动全国的电视剧——《外来妹》,真实反应了那个年代打工族的生活现状和农村、城市状况。
3.房地产加快农村变革进程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东南沿海落地的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吸纳大量女性农村人口的话,那么借力1998年房改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房地产业则为男性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房地产业不只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更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涵盖开发经营、物业管理、中介服务等诸多环节,其中有些环节的工作(如建设施工)男性具有天然优势,大大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步伐。
1998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0.55亿人,2016年总量达到2.82亿人,18年间增长4.14倍,而且绝对数量还在继续攀高。全部农民工中,男性占比66%左右,女性占比34%左右。从行业来看,从而二产的农民工占比在55%左右,其中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占比在20%以上。
4.农村衰败和凋敝
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13.9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8.52%,城镇常住人口8.13亿人,乡村常住人口5.77亿人,乡村常住人口数量不及文革前的1965年(5.95亿人),而且现时的农村人口以老人和小孩为主,青壮年劳动力已逐步转移至城市,从事生产效率更高、收入更多的工作。
在此条件下,纵使国家给予农业、农村、农民再多的优惠政策也无济于事,劳动人口的大量流失抽空了农村的生产力,致使很多地方原本应该精耕细作的农田荒芜蔓延,抑或只是简单耕种最省事的农作物;河道淤塞埋没了曾经的生机盎然;乡间小道缺少人迹的踩踏变得荒草丛生;房屋年久失修而破损不堪,既使有翻盖新房但没人气也无法掩饰农村衰败的景象。
2011年,笔者曾回到久违了的位于S省H市C县的故乡,那时就明显感觉到村子里十分冷清,完全没有了儿时的热闹气氛。此外,记忆中的大路变成了小道,曾经的小道荒草丛生,大河变成了河沟,河沟已不见踪影。那一刻,最深的感触就是:农村的凋敝不再远在天边,而是近在眼前。
5.农村还能回去吗?
对于农村的衰败和凋敝,有人将其归因于割裂的城乡二元制度,其在当前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城乡人口流动的单向性,即农村人口只能向城市转移,而城市人口要流向农村则受到严格管制。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伴随着城市的繁荣,农村走向相对衰败是规律。即使城乡二元体制得以铲除,城市人口可以向农村自由流动,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完备,农村也很难再成为年轻人的天下,年轻人的梦工厂在城市。这是因为城市人口多,密度大,需求旺,人才、资金、商业、技术等资源集聚,竞争规则也更趋于公平合理,这些优越性是农村无论如何都不具备的。年轻人生活在城市才会拥有更多机会,梦想也才更容易照进现实。
那么农村是不是就回不去了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农村没有“回不回得去”的问题,只有“想不想回”的问题。
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们,虽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但大多数没有务农的经历,对土地缺少起码的情怀和理想,对农民这一千百年来均以贫贱示人的身份更是有着天生的抵触和抗拒。
此外,农村的变迁不仅仅体现在现实景象的衰败和凋敝,还在于人们思想的变迁和风气的变化,人心早已不古,崇外(外面的世界)拜金已经占据农村人的主流意识形态,包括老年人在内,判断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也开始庸俗化。除非衣锦还乡,否则还可能承受世俗目光的嘲讽甚至冷眼相看。
由此,结论也就不言而喻,在社会变迁大潮裹挟下转移至城市的农村人,无论是农民工,或者其它身份,在城市呆的时间越久,心与农村的距离则会越长。而“长”到一定程度,就难再有“回去”的心思了。
结语:农村的衰败和凋敝不可能是终点,而恰是一个新的起点。农村衰败和凋敝的是传统的生产作业方式,是越来越不合时宜的固有生活方式,不必过于为其感怀和悲哀。这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未来农村必将走向新的征程,虽然具体方向还不足够明确,但有些已成为趋势,如规模化种植、农村电商、农家乐、农业观光旅游、农业产业园、农业综合体等,相关新方式、新产业、新业态值得我们期待和憧憬。
陈志翔 产业和地产独立研究人,观点地产新媒体专栏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陈志翔
审校:劳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