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 2015年中国经济充满希望

观点网

2014-12-16 12:10

  • 结合此次会议与当前经济形势来看,笔者对明年中国经济整体上持有乐观态度。

    结合此次会议与当前经济形势来看,笔者对明年中国经济整体上持有乐观态度。

    沈建光12月9日至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从会后新闻稿来看,本次经济会议全面分析了2015年进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可能会呈现的基本特征,机遇与挑战,并为2015年经济工作布置了五点任务,确立了财政发力、货币松紧适度的政策基调。

    与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闻稿相比,此次“狠抓改革攻坚”、“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改革既要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城镇化要有历史耐心、不要急于求成”等一系列表述让人耳目一新,也更加务实。结合此次会议与当前经济形势来看,笔者对明年中国经济整体上持有乐观态度。

    第一,中国经济在全球仍处于有利地位。正如习总书记所言,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阶段,主要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当然,尽管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有所放缓,但如果将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放到更广泛的视野分析,不难发现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长也整体低于危机之前,同样具有新常态特征,而中国表现仍然最好,不仅是世界增长的龙头,而且结构改革进展迅速。

    从这个角度而言,对待近两年中国经济增速下调不宜过度悲观。全球经济的回暖,油价下跌,中国改革红利的继续释放,以及流动性放松和房地产市场复苏,预计明年增长可能可以超过7%,因此,对于新常态不妨抱以新的心态,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超预期。

    第二,中国出口竞争力仍然较强。从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态来看,三驾马车中,明年消费是基础、投资是关键,而出口则是支撑作用。结合笔者近期海外路演的经历,笔者发现,当前美国企稳态势明显,欧央行抗危机举措力度较大,全球经济在明年有望进一步向好,这为中国出口创造了良好的外在环境。

    同时,尽管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了30%以上,且近几年中国劳动力工资成本大幅上涨,但从国际份额来看,中国出口份额仍然保持第一位置,且对新兴市场国家的份额进一步上升,体现了中国出口在全球的竞争力仍然较强,为支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打下基础。

    第三,中国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仍然较强。明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诸多金融改革,如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等按照既定目标在明年会大力推进,而这将对2016人民币完成基本可兑换,并促进2020年人民币早日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打下良好基础。

    当然,有担忧认为,资本项目开放会对国内金融稳定造成影响,但在笔者看来,与曾经遭遇金融危机的东南亚国家不同,当前中国外汇储备已高达4万亿美元,中国债务风险可控,加之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控,中国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仍然较强。

    第四,明年通胀压力不大,货币政策空间仍然存在。今年以来,中国其实已经呈现出通胀不足为虑的情况,相反生产领域的通缩是值得关注的。造成PPI长达33个月持续通缩的原因有几点:一是国内需求的放缓,这直接体现在生产企业实际利率的提高,因此早前降息以支持实体经济融资是有必要的。二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特别是能源结构调整后,油价下降的因素。而对待油价下降,笔者认为,整体上对于中国企业与居民而言都是有利的。总之,明年通胀仍然不是主要矛盾,为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加充分的空间。

    第五,中国整体债务风险仍然可控。相比于去年经济工作会议的六大任务之一着力防控债务风险,今年对债务问题的提法有所淡化。这并非说明债务问题不足以引起警示,而是化解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风险需要“标本兼治,对症下药,简历健全化解风险的体制机制”,思路有所变化。

    在笔者看来,当前中国四大部门负债中,最令人担忧的是非金融企业负债,但化解这一问题,化解杠杆率问题也应提倡应疏非堵。比如最近资本市场向好,有助于资金流向上市企业,补充企业资本金,自然降低杠杆率。同时,也应看到,当前中国政府方面,以及居民方面的债务率仍然很低。未来发挥政府支出,以及加大居民杠杆率以鼓励消费都有不少空间。

    第六,狠抓改革将是最大的红利。三中全会以来,改革推进的速度是超出预期的,金融改革、户籍改革、城镇化改革等都在持续推进,而作为改革深水区的财税改革与国企改革也有望在明年破冰。其中,财税改革方面,顶层设计已经完成,一旦明年能够取得实质进展,困扰中国多年的企业与地方政府投资随意性强、透明度低且存在软约束的问题有望得到初步解决。而国企改革方面,明年国企改革加快推进或有可期,如果国企改革可以深入下去,市场的力量必将推动微观主体效率提升,并为中国经济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之,结合全球经济的视角来看,笔者对于明年中国经济整体上抱有信心。但是,这并非意味着应该忽视风险,实际上,以下几点风险仍然需要引起重视:

    一是当前工业产品高库存的现实,意味着化解产能过剩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坚持市场化的思路,加快国企改革,切实做到“关停并转”以走出这一困局;

    二是改革推进的步骤与搭配,毕竟短期内部分改革的推进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冲击,如财税改革的推进可能会影响明年投资的增速,对此要提前考虑,并做好相应的风险对冲;

    三是改革步骤之间的协调问题,正如笔者早前一直所言,货币政策只能为防止经济短期风险赢得时间,真正的结构性改革才是赢得增长的不二法门。

    因此,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寻求平衡,在新常态不断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以及推动技术进步,2015年中国经济充满希望。

    沈建光 瑞穗证劵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沈建光    

    审校:劳蓉蓉



    相关话题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