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贸区之间竞争范围无需设限,找到相对优势,发挥相对优势就能成功。各自贸区之间需要的竞争,不能是向中央邀宠,而是在深化市场、在法治市场方面的深度竞争。
叶檀 自贸区是撬动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杠杆,重要的是创造低成本贸易条件,提高交易效率。中国大陆周边被自由贸易港、自贸区围绕,中国建立自贸区是对自贸区时代、对改革深化的回应。
目前自贸区大多沿袭产业园区等思维,从基础设施、土地等方面着手,以基建带动发展,自贸园区内容雷同,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各自贸区并不真正吸引市场人士进入。
12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指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把自由贸易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中国经济由政府主导,自贸区的顶层设计是政府的任务,但建立自贸区关键在于市场交易过程去政府化的理念,并且落实于游戏规则。就象所有的改革一样,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十分重要。
无论是已获得自贸区头衔的上海,还是传闻将要获得自贸区头衔的天津、广东等地,填海造地蔚为成风。上海填海造田如火如荼,天津同样如此,去年11月27日的天津滨海新区两会上,天津市副市长、滨海新区区长宗国英在会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及2014年要将东疆港区转型,当地为了承载天津由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区的升级,已经计划5年内投资500亿-600亿元继续填海造地40平方公里。
大多数新区人气不足,却在填海造地,只能说明当地地价已升,或者此前不恰当地把港区割碎了零售给各家企业,顶层设计存在严重问题。如今政府填海造港,先期投入的企业资金逐渐沉没。
自贸区概念拉动了房价、股价,只有市场传言新自贸区很快获批,天津等概念股就一飞冲天,很可惜,实体经济并不像股价、房价所展示的那么火爆。投资者炒作概念,对于自贸区能否成功兴趣不大。
政府主导顶层设计,需要科学的规划支持,完全可以将外包给市场化规划公司,或者是相互之间有竞争的规划机构,而不是政府资金支持的某些机构。这些机构对市场冷热并不敏感,由于长期与市场脱节,这些规划常常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他们在纸上画出美妙蓝图,完成不顾执行成本与市场反响,当规划推向市场时,基层政府与企业不知该如何入手。
官方规划的好处是,可以有快速管道便捷地获得上级的规划意志,从中央到市,也正因为如此,这些规划因此常常成为上级规划意志的反映,而不是市场需求的反映。
具体的执行官员非常辛苦,一方面要规划要让各方满意,另一方面要争取政策支持,对官方来说,这才是最关键的。
并不奇怪,京沪沿线的城市都在争取设立高铁站,自贸区或者争取获得自贸区资格的城市官员,也希望得到发改委等审批,在本地建立高铁、地铁等轨道交通,以及高速公路等设施,在几十平方公里新开发区的荒郊野外建立高铁站,不过是让本地成为高铁过道,短途而廉价的轻轨、巴士等才是需要考虑的重要,这些穿过开发区中心的短途公共交通,才能让当地成为人流商流聚集地。
各个地区的目标如此相似,说明各地区还没有认清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政策也如撒胡椒面似的四处乱撒。
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媒体披露称该地将成为天津自贸区的组成部分,此地曾经因为新房众多、人烟稀少而成为有名的鬼城。在天津自贸区的探索过程中将对实体经济的市场准入方面有更进一步先行先试的突破。以合资企业为例,将通过对合资比例进一步放开吸引更多优秀外资企业进入;在行业上将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相比北京、深圳等地,天津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中小企业并不乐于在此驻足。
天津的优势在于北方重要港口的地位,以及曾经繁荣的商业,目前在船舶航运等方面有些先行先试的经验。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为什么天津自贸区率先对合资企业比例进一步开放是开放的,天津强调融资租赁很奇怪,融资租赁与产业、物流业相关,如飞机、邮轮、挖掘机等大宗商品的融资租赁,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各个航空航运中心都需要融资租赁服务。
广东自贸区规划野心勃勃,去年9月,商务部驻深圳特派员办事处网站披露,广东自由贸易区的初步方案范围拟包括广州的南沙、深圳的前海、珠海的横琴及广州白云空港,总面积可能超过1300平方公里,是上海自贸区(28.78平方公里)的40多倍。
根据定位,广东自贸区将是全球综合航空枢纽,亚洲物流集散中心之一;以及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这是个大香港的版本,香港的服务业扩展到广东自贸区。
香港与深圳的优势是什么?是不是把香港的航运中心北移,这并不靠谱,全球吞吐量第一大港是上海的洋山港。广东自贸区在金融领域先行先试,无疑因为距离港澳特区的地理距离近,但在信息化时代,地理距离近不是个重要优势,电子交易系统可以瞬间成交可怕的数字。
广东自贸区的真正优势在于香港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高端服务业,全球资源集散中心,而深圳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创新中心之一,内地前三十年的市场经济成果集中体现在最新的移民城市深圳身上,深圳像坐灯塔,心怀理想的、有创业梦、希望成功的中国人,源源不断来到这座城市,这座城市接纳了创业者。现在,深圳需要什么,才能二度崛起?重捡失去的理想,深圳的创业家之梦一度蒙尘,现在他们可以因为自贸区,获得香港法治与服务的翅膀,继续腾飞。
12月4日,深圳前海管理局网站发布《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促进深港合作工作方案》称,前海区域将进一步扩大对香港开放,在金融领域、与香港合作的路径十分清晰,将向香港企业出让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土地,建立银行、证券、保险、基金、跨境要素交易平台、供应链管理、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专业服务及文化创意等香港服务业产业基地,试行“港人、港资、港服务”,为香港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服务。现在,看北京的态度了。
各自贸区之间竞争范围无需设限,找到相对优势,发挥相对优势就能成功。各自贸区之间需要的竞争,不能是向中央邀宠,而是在深化市场、在法治市场方面的深度竞争。
叶檀 博士, 知名财经评论家、财经专栏作家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叶檀
审校:劳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