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万亿级投入的豪赌中,阿里巴巴“再创业”能否实现从量变走向质变?
观点网 8月29日,阿里巴巴集团公布2026财年第一季度(自然年2025Q2)财报。
报告期内,阿里巴巴收入同比增长2%至2476.52亿元,若剔除已处置业务同口径增长达10%,但经调整EBITA同比下降14%至388.44亿元,自由现金流从去年同期的净流入174亿元转为净流出188.15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近期各大券商对阿里巴巴的评级均无明显变化,但对股价目标价调整方向却不一。
看好方(如招商证券国际、招银国际、瑞银)的主要理由包括:公司运营效率提升、云智能和国际数字商业等战略业务增长潜力以及可能的估值重估。
谨慎方(如摩根士丹利、Benchmark)均小幅下调了阿里巴巴目标价,他们更多关注短期投入加大(如外卖、闪购业务补贴)对盈利产生的压力,以及部分业务收入未达预期对股价所造成的影响。
业绩表现
季报显示,阿里巴巴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同比增长,在云外部商业化收入中占比已超过20%。
这一数据印证了阿里云“以AI重塑云计算”战略的初步成功,与SAP达成的云和AI战略合作及通义千问模型的表现,标志着技术投入开始转化为商业竞争力。
国际化战略也取得进展,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AIDC)收入同比增长19%至347.41亿元,经调整EBITA亏损从去年同期的37.06亿元大幅收窄至5900万元。这种改善主要得益于AliExpress运营效率提升、物流优化及各区域业务单位经济效益的改善,显示出国际化业务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成效。
此外,阿里巴巴在本季度完成淘天集团、饿了么与飞猪整合,组建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推动即时零售业务收入增长12%至147.84亿元。
这种组织架构调整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更带来了用户规模的实质性增长。阿里高管在业绩报告会上表示,8月淘宝App月度活跃消费者同比增长25%,即时零售月度活跃买家数达3亿,较4月前增长200%。
阿里巴巴的战略转型在本季度逐渐呈现出清晰的路径——4月底推出的“淘宝闪购”成为即时零售战略的核心抓手,自5月2日推出“淘宝闪购”以来,日订单量从最初不到3000万单迅猛增长,上线仅四个月就取得峰值日订单1.2亿单,8月周日均订单8000万单。
这种增长源于“门店即前置仓”模式的快速复制,截至8月已有300多万家门店接入服务,形成覆盖3C数码、服饰、快消等多品类的即时零售网络,推动阿里向“综合性消费平台”转型迈出关键一步。
当前,饿了么与淘宝闪购已正式归入即时零售板块,飞猪则进入电商板块,这种重组打破了此前业务壁垒,使淘系流量生态与饿了么网络形成深度协同。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吴泳铭强调:“我们在即时零售领域的布局,并不是着眼于单一消费品类的竞争,而是满足10亿消费者的一站式需求,塑造AI时代大消费平台的商业形态。”
在科技赛道,AI+云的战略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本季度开发投资达386亿元,过去四个季度累计投入已超过1000亿元。
这种高强度投入基于阿里巴巴对未来十年技术趋势的判断——“AI技术对所有行业的改变升级以及AI与云计算的深度结合,是未来十年技术领域最大的行业机会”。
目前,阿里已构建起从AI算力、云平台、模型到开源生态的全栈技术能力,这种布局为长期增长奠定了技术基础。
这也引出阿里巴巴当前正在执行的历史上最大规模投资计划,在两大战略领域启动万亿级投入:在AI+云领域,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硬件基础设施;在消费领域,7月新增500亿元用于即时零售等消费领域投资。
如此投入,也使资本支出从去年同期的约119亿元猛增至本季度约387亿元,增幅达225%。
大规模投入带来了显著的用户增长和订单规模扩张,但也推高了销售费用。本季度阿里巴巴销售和市场费用达531.78亿元,占收入比例从去年同期的13.4%升至21.5%,若剔除股权激励影响也从13.3%增至21.3%,主要用于“淘宝闪购”的用户获取和体验提升。
这种投入强度反映了阿里巴巴在战略机遇期的决心,正如吴泳铭所言:“这是阿里巴巴发展26年后的再次创业,集团正以创业心态推动业务转型。”
面对市场对阿里投入规模过大的担忧,阿里巴巴领导层在业绩会上指出:“凭借近500亿美元的净现金水平、健康且低杠杆的资产负债表以及充足的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我们有足够的灵活性在长期投入的同时保持财务稳健性。”
双重考验
季报数据也揭示了战略转型期的不易。
尽管营收保持增长,但阿里巴巴盈利能力持续承压,经营利润同比下降3%至349.88亿元,经调整EBITA利润率从19%下降至16%。
受即时零售投入拖累,整合后的阿里中国电商集团经调整EBITA同比下降21%,减少103.64亿元,成为利润下滑的主要因素。
值得关注的是,本季度自由现金流净流出188.15亿元,同比由正转负形成362亿元的巨大反差,主要源于云基础设施支出增加以及对“淘宝闪购”的大规模投入。
这样的现金流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因为AI+云和即时零售的投入都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特征,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
即时零售业务的亏损问题尤为突出。
阿里巴巴的即时零售业务主要采用前置仓模式,根据京东物流与美团配送的测算数据,前置仓模式即时零售单票履约成本约11-15元,远高于传统电商模式,而阿里巴巴采取的“以补促量”策略导致用户可能对价格补贴形成依赖。
另有数据显示,外卖大战期间全网刷单比例显著上升,这导致可能形成“补贴-增长-再补贴”的恶性循环。
不过阿里巴巴对两大战略领域的长期价值充满信心,管理层预计,未来3年内闪购和即时零售将为平台带来1万亿的新增成交额,这意味着即时零售将成为驱动集团增长的核心引擎之一。在科技领域,阿里云26%的增速及AI收入的持续三位数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AI收入已占阿里云外部商业化收入的20%以上,显示出技术投入开始进入收获期,特别是AI与云计算的深度融合正创造新的商业机会。
但阿里巴巴也不免面临双线作战的压力。
一方面要持续投入巨资建设“AI+云”,另一方面需在即时零售领域与强大的竞争对手展开激烈的市场争夺。
未来的阿里的关键挑战在于如何提升投入产出效率,在规模扩张与盈利改善之间找到平衡点。
对于即时零售业务,需要从单纯的补贴驱动转向效率驱动,通过优化库存管理、提升履约效率、改善品类结构等方式降低单位成本;对于AI+云业务,则需要加快技术商业化进程,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在这场万亿级投入的豪赌中,阿里巴巴能否实现从量变走向质变,能否将两大战略机遇转化为实际的盈利能力,仍有待后续观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宓瑞祺
审校:徐耀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