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报观察 | 数据港的“阿里依赖”

观点网

2025-08-24 23:18

  • 目前公司直接及间接来自于某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收入占比较高。

    观点网 数据中心作为数据信息的存储、计算、交换所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其业务需求量随着国内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的快速发展而迎来大爆发阶段。

    作为国内领先的第三方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商,数据港近日交出了一份忧喜参半的半年报。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数据港实现营业收入约8.11亿元,同比增长4.1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8495.86万元,同比增长20.37%;资产总额为78.5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32.84亿元。

    报告期内,数据港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公司主要业务包括IDC业务(托管服务)、IDC解决方案业务、云服务销售业务三大类,期内收入来源主要为数据中心托管服务收入。

    报告提到,数据中心托管服务收入包括批发定制式数据中心及零售数据中心服务收入,是公司通过建设标准定制化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并提供服务器托管、租用以及相关全方面运维管理及增值服务所获得的收入。

    业务增长

    作为国内领先的第三方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商,自2017年于上交所主板IPO上市以来,数据港专注于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

    报告显示,上半年,数据港实现营业收入约8.11亿元,同比增长4.1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8495.86万元,同比增长20.37%。

    其中,IDC服务业业务营业收入8.04亿元,占总营收达99.51%;IDC解决方案业务录的营业收入561.62万元,占总营收约0.41%。

    数据港表示,作为国内少数获得多家世界级互联网公司认可的专业数据中心服务商,公司获得了大批量的数据中心项目长期服务合同,短期内实现了业务规模的高速增长。

    产城园区评论获悉,其数据中心服务器托管服务根据客户规模和要求不同,形成以批发型数据中心服务为主,零售型数据中心服务为辅的经营模式。

    其中,批发型数据中心服务系面向大型互联网公司或电信运营商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器托管服务。零售型数据中心服务则面向中小型互联网公司、一般企业等客户(均为最终用户)提供相对标准化的服务器托管服务、网络带宽服务、运维管理服务等。

    截至目前,数据港在全国建成35座数据中心,折算标准机柜超7.42万个,IT负载规模达371.1兆瓦,可支撑每秒200亿亿次运算量级算力。

    目前该公司在运营数据中心全部位于“东数西算”枢纽节点,全面服务于人工智能、智能驾驶等前沿领域,实现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东部枢纽及西部相应核心区域的战略布局。

    此外,数据港所处的数据中心产业是“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的交汇点,绿色低碳数据中心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答题。

    从绿色低碳建设方面来看,能源使用效率(PUE)是衡量数据中心能耗水平的最重要指标,国家核心枢纽节点的数据中心PUE值是“东数西算”政策中的重要量化指标。

    报告提到,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公司数据中心核心技术指标PUE达到平均1.21、最低1.09的国际领先水平。

    数据港表示,在数据中心规划、合理性布局、成本控制及运维等方面,将持续将节能环保的理念融入从选址、设计、建造到运营的全流程中,加大采用各类创新节能技术,推动达成PUE、WUE等能耗目标。

    客户依赖

    当前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正驶入快车道。2025年,中国通用算力规模预计增长20%,智能算力规模增幅达43%,近五年算力总规模年均增速保持30%左右高位。

    上海数据港业务模式以批发型数据中心服务为主,面向大型互联网公司或电信运营商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器托管服务。

    批发型合作模式下,上海数据港根据电信运营商或大型互联网公司所提出的具体规划设计和运营服务等级要求,进行数据中心投资建设;并按照与用户协商达成的运营服务等级,对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进行365×24小时不间断的技术运行和运维管理,确保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处于有效安全的工作状态,保障用户服务器及相关设备安全稳定持续运行,并按照服务器所使用机柜上电数量收取服务器托管服务费。

    产城园区评论获悉,在合作模式上,数据港与核心客户采用"先订单、后建设、再运维"的合作模式,服务合同期限通常为十年,前两年采用随起随租的灵活计费方式,从第三年起进入“24+”模式,即不论实际上架率为多少,均按照满载上架率的95%来计费。

    虽然该模式确保了数据港在合同初期即可锁定未来8至10年的稳定现金流,但在客户结构方面形成了对单一客户较高依赖。

    数据港于半年度报告中提到,目前公司直接及间接来自于某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收入占比较高,公司前五名客户的营业收入合计1.25亿元,占公司全部营业收入的比例89.30%。

    产城园区评论了解到,上海数据港成立初期首个定制数据中心客户即为阿里巴巴,彼时双方签署了《张北IDC二期第一批机房项目的合作备忘录》,涉及数据中心的设计、投资、建设和运营。

    此后,双方在多个数据中心项目上持续合作。其中包括2017年合作张北小二台一期数据中心项目,该项目的合作协议金额约为12.75亿元,服务期限为10年。

    2019年,双方签署了关于ZH13等数据中心项目的合作备忘录,并计划在18个月内完成项目交付,合作期限为10年。此外,双方还签署了业务合作协议,旨在共同拓展云计算市场,合作期限为6年,期间上海数据港承诺承销不低于4.35亿元的阿里云产品和服务。

    从数据港以往披露的数据来看,公司直接及间接来自于第一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均超90%,其中2024年度占比达到98%。

    不难看出,其客户结构与阿里系形成“深度绑定”,一旦该客户业务或合作关系发生变化,将对其收入和经营稳定性带来一定挑战。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林钟纯    

    审校:徐耀辉



    相关话题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产城

    数据中心

    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