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云:扩消费、稳增长背景下商业地产的发展路径 | 2025博鳌文商旅暨康养大会

观点网

2025-08-14 14:21

  • 扩大消费政策为商业地产注入了新的动力,我们站在物业持有方或者运营方当中,需要创新应对,把握消费升级的机遇,在国家政策的调整下,把握机遇去创造全新的辉煌。

    本文为蔡云女士在2025博鳌文商旅暨康养大会发表的演讲。

    蔡云(中国商业联合会购物中心分会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各位同行,又一次在博鳌跟大家相聚。谈到文商旅和商业地产,我是这样理解的,广义的商业地产,我们做房地产的给文商旅、康养做了一个载体,文商旅需要协同的发展,促进商业地产的发展。

    开发企业现在都面临到一个转型消费的过程,我想跟大家谈一下扩大消费、稳增长背景下商业地产的发展路径。

    大概从以下5个方面来介绍:

    第一,消费扩张对经济增长的核心意义。

    扩大消费能够带动生产、消费、就业和企业利润的发展,形成消费、生产、收入、再消费的良性循环过程,避免整个经济靠投资和出口两架马车拉动。

    从现实需求来讲,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全球贸易的情况,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不确定性增加,同时传统的投资领域,比如说基建、房地产,边际效应逐渐在递减。

    这种情况下过度依赖投资引发债务风险,所以将经济增长的重心转到消费,有利于增强我们的经济韧性,减少外部环境对投资的影响。

    从民生导向看,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很容易理解,这么多年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对新的生活、对消费观念的逐渐升级,比如说健康、教育、文旅、数字消费等等,它的需求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践行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系。通过完善消费供给,优化消费环境,让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提高消费质量。

    从优化结构来看,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关键是消费升级会引导生产端进行创新,包括昨天樊纲老师和陈淮老师都说到,以往在生产端推动经济发展,现在的是在消费端引导生产端的发展,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新能源产业的增长,带动了产业的升级,消费的服务扩大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样消费市场吸引更多的资源,投入研发和带动技术进步,助力中国经济从要素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

    另外就是对稳定就业和社会预期,消费是一个重要的支撑。总之消费和增长是相辅相成的,消费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持续的动力,而经济增长又促进老百姓居民消费的能力和意愿,最终实现高水平发展。

    第二,扩消费、稳增长的政策体系与市场成效。

    稳增长、扩消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提升消费能力,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的突出点就是在重点领域的提升,比如说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发展计划。

    健全最低工资标准和调整机制,促进工资性的合理收入,同时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堵点,丰富债券等相关产品,拓宽财产性收入的渠道。昨天财政部关于个人消费类贷款贴息的政策的政策也发布了。

    最后就是建立育儿制度补贴,现在在各个省市都已经实行了,3600元每年补贴每个小孩。包括提高退休工人的养老金,减轻家庭收入负担,从育儿、养老、教育、医疗方面着手,这一块的力度非常大。

    提升消费能力包括稳定大宗消费,这就包括汽车的优化使用,鼓励以旧换新,加大汽车消费金融的支持力度,落实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推出车辆购置税等等减免政策,加快充电桩建设。

    支持刚性的教育和改善性的住需求,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给,推进老旧小区的改造,支持居民用公积金的方式,用于自住型改造。提升家装、家电的发展,开展以旧换新,促进智能化的升级。稳定大宗消费,包括汽车、住房、家电、家居、家装。

    扩大消费服务,这一点跟商业地产、旅游地产有很大的关系。支持各地举办的美食节,打造特色美食街区,挖掘预制菜。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鼓励景区门票减免。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增大文旅项目演出以及体育赛事等等。

    同时推动优质医疗的下沉,发展互联网健康医院等等,这些都是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发展的举措。

    同时,在农村我们也没有懈怠,促进农村消费,有条件地区推动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给予适当补贴,开展绿色家电的下乡活动,同时支持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以及乡镇物业的建设改造。

    推进农业、农产品"三品一标"的发展,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的经验,盘活和挖掘乡村的文旅资源,打造优质的民宿,现在这些都已经风风火火起来了。

    再一个是消费环境,市场监管总局连发了几个文件,提出优化消费环境的三年行动方案,通过推动经营者的自主承诺,包括市场的诚信经营,严格开展监管执法、保障消费,能够让老百姓安全消费、明白消费,让消费者的维权更加便捷。

    同时在提振方案中也提出严格的落实带薪休假年薪制度,鼓励带薪假与小长假连休,实现弹性错峰的制度,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在政策驱动下的市场成效是什么样的?举四个例子,一个是北京国贸商城发展首店经济,国贸商城23万平米的商场中有400多家商铺,其中200多家商铺是首店经济,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人流的加大。

    第二个案例是上海的百联ZX创趣场,它是国内首个聚焦次元文化的商业体,它通过Z世代的客群,拉动整个文化体验式发展,转型以后日均客流量是2到3万,节假日达到3.5到6万,是转型前的3到8倍,引进了很多首店,首店占到了60%,通过打造沉浸式的体验,带动整个商场的发展。

    第三个是重庆观音桥商圈的龙湖天街项目,他们引进了迪桑特明日世界西南首家概念店,同时还引进了多家首店,推进首店经济的发展,这个商场24小时营业,年轻顾客的比例占到86%。保持对年轻消费者的吸引力,晚上餐厅排队,午夜地下商业体主题街区依然聚集大量的年轻人,拉动了消费。

    第四个是1688的源头工厂直销平台,这是一个平替的商场,1688严选平台平替的销售额占到80%,满足了消费者对平替的需求。

    2025年上半年社消零售总额24.55万亿,同比增长了5%,增速比去年增加了大概1.5个百分点。最终的消费对GDP的增长拉动了52%,充分发挥了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

    同时,商品零售额增长了5.1%,限额以上的单位家电,包括通信器材、文化用品、照相器材、家具零售额增长了30.7%。乘用车零售量增长10.08%,可以说消费热度不减。

    今年刚刚过去的五一很明显,五一假期出游达到了3.14亿人次,在这样的经济状况下,我们的出游人数依然不减,出游游客的总花费是1802亿元,同比增长了8%。在这样的情况下有这样的增长还是很不容易的。

    同时看电影票房,今年上半年有292亿,同比增长20%,电影经济也拉动了消费市场,这是年轻人的刚需。新型消费蓬勃发展,实物商品网上零售签约额大概上涨了6%,占社消零售总额24%。

    新型的乘用车消费增长达到33.3%,占社消零售50.2%,上半年人均消费支出大概是1.43万元,实际增长了5.3%,人均教育、文化、娱乐、康养的支出增长了11.8%。

    老百姓认为康养、文旅是自己未来必然的活动方向。人均支付的生活用品和服务消费涨了9%,服务业在未来发展中起到一个最大的决定作用,人均的交通信息费用是增长了8.4%,经济活跃了,通信发达了,活动半径大了,这就是我们的市场。

    第三,政策驱动下商业地产面临的挑战。

    文商旅的融合,商业地产是一个载体,但是现在我们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看到这么多的购物中心人流稀少,商业体空置,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

    挑战在几个方面,第一个是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很难预测他们的需求未来是什么,特别是Z世代年轻人,他们的市场和自我能力是很强的,商业领域又有大量的企业进入,带来价格战频发,企业利润被压缩。新型电商的竞争也非常激烈,传统零售巨头、新型电商都在争市场份额。

    另外就是消费供给的矛盾,一方面商业零售市场存在高质量的物业平台供给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年大量配建的商业设施,实际上是远离市场要求的。

    我最近看北京有几个很大的商街,它的外廊是有梁的,商品橱窗很难展示,这样就造成商场空置率很高。

    传统的商场难以满足顾客对整个商场智能化、灵活的要求,比如说原来我们要在商场里面做体验式消费,我们需要大量的供电,但是很多商场的供电能力是不够的。这是复合商业存在的滞后的问题,也是配套设施不完全的问题。

    我们的商业地产出来这么多年,现在的管理依然是落后的,从精细管理到智能化、低碳的管理,都有很大的问题。

    同时我们的技术应用也带来新的困难,比如说现在我们想做一些网络上的链接,AI类的东西,涉及到人的肖像权、个人资产保护的问题,这都是很大的问题。

    第四,新消费趋势下商业地产的迭代策略(以购物中心为例)。

    购物中心是一个城市综合体,是一个载体。从供给侧可以看到,精准的定位客群,谁来我们这里消费,购什么、消费什么,到购物中心解决吃的问题、解决游戏的问题,解决交往的问题等等。

    甚至现在有一些美容、牙医、老年人的康体都在购物中心体现了,因此购物中心是一个综合的商业体。

    再有一个是消费场景的深度融合,跨界延伸。

    原来的商业地产是单一的卖东西,现在不是了,是跨接延伸的。所以文商旅、康养等等一体,形成了在购物中心当中,在城市综合体当中一站式的消费。比如太古里,它就做了一些展示性的尝试。同时新天地拉动了音乐与新天地的联动,这些方式过去都是在进行尝试,现在已经成为常态。

    再一个是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都是发展的方向。

    第五,扩大消费政策对商业地产的直接拉动作用。

    一是扩大商业地产,盘活了存量,现在的商业地产以不同的形态存在,有购物中心的形态,有场馆的形态等等,如果扩大消费拉动了存量的发展,让存量盘活,这是有极大好处的。比如说老旧商业的改造,特别是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可以推动家电、汽车、大件消费品的增长。

    第二是促进存量的改造,因为我们从消费端引导了市场的发展,我们知道什么样的产品适合市场的发展,那样才能租出去,才能卖出去。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推动下,商业企业可以将部分写字楼、办公场所等等低坪效、低收益率的地方转化为商业地产经营项目,促进我们的活力发展。

    第三是是助力市场投资的升温,在扩大消费的政策下,特别是带动商业地产的活跃,2025年1月份提振消费措施出台以后,全国30个城市商办项目成交增加了。今年尽管市场低迷,上海在上半年还有158亿的成交额,大部分是商业地产、写字楼。

    比如说加拿大的养老金,它在中国投了很多的购物中心,国外的资产对国内的商业投资还是有拉动作用的,关键看市场未来和预期如何。

    第四是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允许商业地产商将成熟的商业项目上市,为商业地产运营商融资提供渠道,还能促进我们注重经营效益,改善投资的环境,促进发展。

    第五是促进品牌组合优化。扩大消费市场使居民对消费市场更多元化,我们的运营要顺应形势,在品牌当中选择夹缝生存,比如说我们更关注家电、更关注智能家居,关注冰雪消费等等五花八门的消费。

    对我们来说是新的,对消费者来说也是新的,我们去引导消费,或者顺应消费的发展,才是我们的发展方向。

    今天跟大家简单地分享到这里,实际上扩大消费政策为商业地产注入了新的动力,我们站在物业持有方或者运营方当中,需要创新应对,把握消费升级的机遇,在国家政策的调整下,肯定有我们的一席之地,去创造我们全新的辉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蔡云    

    审校:劳蓉蓉



    相关话题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