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光:AI驱动物业价值链的范式革命 | 2025博鳌物业暨城市服务大会

观点网

2025-08-14 11:22

  • 我们洞察服务的本质,通过科技助力物业公司做到更好的服务,这是从传统的内卷转到现在的共生,也就是大家做各自边际成本比较低的事情,促进行业的蓬勃发展。

    本文为赵晓光先生在2025博鳌物业暨城市服务大会发表的演讲。

    赵晓光(碧桂园服务副总裁、CTO):感谢观点提供和各位同行一起交流的平台,我分享的主题是“AI驱动物业价值链的范式革命”。今天上午的话题很丰富,前面长江总讲了好服务的价值,大龙总分享了好服务之道,卓越商企杨总提到了精细化运营,看得出来,整个行业对科技的认同度越来越高。另外,腾讯的朋友也介绍了他们是如何支持地产、物业和零售行业的。其实我们和腾讯也保持着紧密的互动,昨天刚看到腾讯第二季度的财报,其中AI驱动的营销增长了20%,这也代表了以AI为基础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对很多行业产生新的增长和冲击。

    今年,从国家最高层到各个地方,都在持续出台支持AI、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有几个大趋势:

    一个是技术趋势引领变革,今年频繁听到多模态、具身智能等词汇,这些词在未来几年会越来越热,很多创业公司正在积极投入这个领域。前几年行业周期不是特别乐观,很多人工作稳定性受到了冲击,现在掌握高端技术的人才又重新迎来了很多的机会。

    第二是政策驱动规模化应用,很多行业都有了相应的政策引领。

    第三,过去无论是自动化还是机械化,大家都会把它当成辅助工具,但今年大模型的出现,它已经从工具进化到国家核心竞争力,明显看到有这样的变化趋势。

    我很兴奋看到,从社会到国家,从政治到经济,各方都在推动新一波AI政策。

    有一个关于新技术的阿玛拉定律:人们倾向于高估技术在短期内的影响,而低估其长期影响。也就是说,现在这股热潮肯定会有一些公司长远地走下去。我们要长期关注新技术带来的影响,短期内保持平常心,给时间让它沉淀,长期一定是我们投资的方向。

    今天我主要讲三个案例:一个是特斯拉,它让我们看到Robotaxi行业取代传统taxi行业是一个大趋势,特斯拉目前已经有几十亿公里的实验数据,这会驱动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变革,甚至会改变当前基于平台调度的人驾驶车辆模式。

    第二个是网飞Netflix,它原来是做视频服务的,后来开始制作自制剧,现在通过生成式AI来生成剧目,效率比传统方式提升了10倍。

    第三个是亚马逊,现在定位为高科技公司,它有约100万台机器人替代传统人工搬运,当然,这不是今年才开始的。它的机器人数量正赶超公司人类员工,机器人承担了90%体力工作,而人类负责机器人的管理。对于服务业来讲,这种人机协作模式未来一定是趋势。

    这些案例背后都有一个共性:“效益跃迁跨越技术鸿沟,技术平权重构产业基座”。

    什么是技术鸿沟呢?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老的概念,是一个美国人提出来的,最早用在国家之间,一个拥有高科技的国家和一个拥有低科技的国家,它们是有鸿沟的,高科技的国家可以利用技术领先的优势,去获取技术鸿沟带来的价值。技术鸿沟有四个方面:一个是接入鸿沟,低科技的国家接入比较困难,它也不太会使用;二是低科技国家使用上也比较困难,即使知道了这个技术也用不了;三是在内容上、知识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四是因为接入困难、使用困难,那就不能更好地产生内容,效益上也有困难。

    这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鸿沟,其实行业和行业之间也是一样的,比如物联网、大数据等相关技术,对于互联网行业尤其是腾讯这样的巨头企业是司空见惯的。但对于物业行业,引入新兴物联网等技术做设施设备换新,引入互联网领域的大数据技术做大数据分析、洞察、决策,至少比互联网行业晚5到10年,这是一个优势行业跟传统行业的技术鸿沟。

    这个鸿沟我们必须要跨越,如果不跨越,总有一天会被颠覆。这个颠覆的临界点在哪里?我初步估计在40%成本节约的时候出现。以保洁为例,如果保洁人员工作中的某一场景用机器人替代,机器人的成本只有传统保洁人员的60%,这个行业一定会有所改变,智能体会重构物业行业的经验壁垒,人机协同会推动新服务的基因。

    传统来讲,很多行业包括物业行业都是经验主导的管理模式,是树形的,如果管理规模越大,这个树的层级就会越来越深,总部制定的规则传导到一线,可能要花非常多的时间及精力,理解上也会产生一些偏差。

    未来一定是人+智能体的管理方式,智能体的经验可以更快地被人使用,就会消除这些传统的树形层级,会变成像通讯网络里面的星形网络,更好地便于管理经验的传递。同时作业模式也在变化,物业行业是人力密集型企业,碧桂园服务有20几万员工,人力密集型企业一定会通过人机协同的方式焕新服务基因。以前扫把、拖把是工具,后来扫地机、洗地机是工具,未来机器人也一定会是工具,并且会是推动行业变革的工具。

    物业公司的定价模式正承受很大压力,业主对定价提出质疑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需求。所以我们一定要解决人力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智能化和人机协同,这是我们不得不选的一条路。同时,当智能体成为物业新基建,人便可以更关注服务本质。我们一直强调人与人的连接是有温度的,而重复性的工作可以让机器人承担。

    放眼衣食住行全领域:我们看到希音解决了消费者选择效率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员工的工作效率问题。以美团为主的外卖公司,它解决了就餐效率的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员工收入的增长。滴滴则解决了出行的问题,它最大的降本增效体现在社会能源成本的降低,以前出租车司机经常空跑,现在通过平台调度大大减少了这种浪费。在住的方面,物业公司在解决居住问题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城市换新、物业换新,还是各种看不见的设施改造,都是物业公司率先推动的,物业行业在住的领域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碧桂园服务正计划打造一个新的智能体,和项目经理紧密结合。项目经理的日常工作如项目运营、经营分析等,这些智能体未来都可以完成,还可以联动工单平台实现整体工单驱动的派发。另外在客服方面,智能体可以帮助解决业主投诉的某类同质化问题,跟业主进行简单的沟通,包括进行满意度调研。通过智能体的辅助,项目经理可以释放80%的精力,也就意味着一个项目经理可以多管4-5个项目。

    这跟行业的探索是非常一致的,无论是万物云提出的“蝶城计划”,还是我们碧桂园服务的“青藤计划”,大家都在往规模化管理的方向去做。一旦规模化管理,无论是整个公司的管理,还是整个项目的管理,都需要借助数字化工具来提供帮助。我们前期打的数字化工具的基础,和现有的新技术结合,就是物业行业要去探索的未来。

    接下来讲讲机器人,碧桂园服务一直在做机器人研发和投入,零号居民也获得了大家的关注,未来也一定会有更多的机器人加入到人机协同的模式中。碧桂园服务能做什么,或者行业应该做什么?我们知道一个事情或者是一个产品要成功,有三个重要的元素:一是产品本身是不是足够好,二是行业有没有形成共识,三是这个业务模式跑得对不对。

    前面很多嘉宾讲到,行业是有共识的,就是降本提效。然而,在模式上行业还没有形成共识,即机器人和人到底怎么协作?过去一年多我们一直在做这件事情:如果机器人成为了一个社区的新员工,或者是一个新同事,它到底要怎么跟传统的四保一服结合?工单调度怎么分配?如何收集机器人和人之间的反馈?当机器人遇到它做不了的事情,怎么把工单反馈到终端给人工处理?当人发现一些适合机器人去做的任务,甚至是业主发现可以调派机器人过来的时候,我们如何把整个数字化体系打通?这是整个行业需要探索的模式。所以我觉得,机器人应用的共识有了,但模式上仍需要大家探索和打磨。

    还有一个就是产品,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不同品类的机器人,未来一定能取得非常大的突破,现在陪伴机器人也很火,杭州有很多创业公司做陪伴机器人。但是人把陪伴机器人当成伙伴还是宠物?从人类的角度来说,我会把它当成宠物,我想用的时候跟它聊两句,不想用的时候不跟它聊。陪伴机器人在物业行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它其实是在业主身边的一个小管家。当业主有诉求的时候,机器人可以跟物业后台的所有系统打通,让这个服务解决起来更便捷。原来我们通过打电话或者发微信给管家,现在不需要了,陪伴机器人帮业主跟物业沟通,物业通过后台可以快速处理。

    凯文·凯利讲“生产力是为机器人设计的,人类应专注突破性创新”。让机器人来做提高效率的工作,让人去关注突破性的创新,而不是简单的创新。我们洞察服务的本质,通过科技助力物业公司做到更好的服务,这是从传统的内卷转到现在的共生,大家做各自边际成本比较低的事情,然后一起促进行业蓬勃发展,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

    更小的层面就是人和机器,会陷入一个内卷的状态,大家认为机器人进来,人的工作没了。昨天我们也讨论过这个事情,如果一定是要用机器人降低成本,人怎么办呢?人应该要提升管理能力,不再做弯腰低头的繁重工作,学会用好机器人。

    整体来讲,以愿景定方向、智能促变革、治理强保障、成就验成果,通过“信息化 - 数据化 - 智能化” 阶梯式演进,完成从数字化筑基到 AI 驭未来的跨越。

    具体如何做,包括三个方向:一是组织人才的保障。一定要持续引入科技人才,但是光有科技人才是不够的,一定是要有行业的人才,持续升级对科技、新技术、AI的认知,传统的行业领域的专家和新兴的以技术为代表的专家结合,培养整个团队的能力,才能做好价值和场景的挖掘。

    第二个是要有敏捷的机制驱动。一定要快速反应、快速试错、快速迭代,通过这样的机制来驱动,持续做好成果的复盘和量化,然后再做规模化的推广。

    第三是以AI战略为牵引,完成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举措,加速AI大模型与行业的融合。

    效率、成本和质量是每个行业都面临的问题,物业行业同样如此,过去人们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三角:如果效率提升,成本下降,质量肯定会受到影响,但每次工业革命都破解了这个不可能三角。

    最初的蒸汽时代革命,破解了出行效率的不可能;电气革命破解了通讯的各种不可能,跨洋可以打电话、发电报;现在的信息革命则让沟通更为顺畅,电话打得少了,反而微信作为通讯工具用得更多了。这些革命都带来了基础设施的变革,比如蒸汽时代,火车取代了马车,推动工业发展并催生新行业。电气革命也带来了一些新的行业,无论是早期的电报公司,还是现在的通讯巨头,都促进了行业的发展。信息革命更是如此,比如说腾讯的发展,就是信息革命驱动的成果。

    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了什么呢?大约15年前2010年前后,大家访问互联网获取信息还是依靠web,更早还有桌面应用,后来所有的工具慢慢移动化,现在大家使用手机的时间肯定比电脑长,这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重构,也带来了大量的工作机会。今天,人工智能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AI也一定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现有基于移动端的APP模式将被颠覆,后端系统也要随之变革,包括Agent等都要变革。

    每次不可能三角被突破,都是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它会淘汰一些落后行业,也逼着落后行业进行升级,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把繁重的工作交给机器人去做,把有创造力的工作交给人来做。

    AI驱动物业价值链的范式革命,已不仅是技术迭代,而是一次服务行业本质的重塑,一次人类创造力的解放。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独行快、众行远。希望跟各位物业同仁和科技界同仁一起推动这场革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赵晓光    

    审校:劳蓉蓉



    相关话题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物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