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不止是住宅的更新,其实还有很多非住的城市更新。在目前这个阶段可能会有新的增量点,也是开发商的一个机会。
本文为夏亦丰女士生在2025博鳌地产发展暨代建大会发表的演讲
夏亦丰(中银证券房地产行业首席分析师、副总裁):大家好,我是中银证券的房地产分析师夏亦丰,今天很高兴跟大家分享一下从我们研究分析的角度,从行业自上而下看开发商的模式上有没有什么新的机会,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整个行业的时代。
在开始我的分享之前,我还是想说一句,我在写完这个分享内容之后,有一个感想,大部分人对地产行业目前来讲还是一个线性外推的思路,就是觉得行业上行的时候,预期后面也是上行,下行的时候预期后面也是下行。但是在这个时间点上,其实可以稍微再乐观一些。还是要跳脱原有固化的思维框架,在新的行业微观点上做一些探索。这是有更多机会的。
首先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目前我们对行业的整体看法。当然现在来说,行业的量价肯定是承压的。未来房地产的总需求是持续下降的,我相信大部分人对此的判断和我们是一致的。对于2025年全年的判断,我们觉得商品房销售面积会下降到8.8亿平米,也就是说在连续三年的大幅下滑之后,2025年还是会有一个将近9%的下滑,这是我们对于现在的判断。
短期内我们也没有看到宏观经济好转的迹象,首先是居民的收入,以及对后面的收入预期和就业的预期也没有改善。第二个是供给上,我们看到也还是有缩量的,另外二手房方面,目前二手房是分流新房的一个非常大的点,在几个因素综合影响下,2025年的新房销售面积大概是za不到9亿平米。
目前来看,百城新房的成交量是继续走低的,同比负增长的城市数量超过6成,从微观的角度来讲,这也不是很好的一个势头。从价格来说,全国商品房价格在2023年达到顶峰之后就持续下降,预计2025年同比下降3%,这是我们对全国商品房房价的判断,也就是今年整体还要下降3%。
对于70城新房的价格,2023年开始连续下降之后,二手房的价格在2022年就已经下滑了,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新房和二手房的降幅都进一步扩大。在下降的城市数量方面,今年上半年只有上海、太原的新房房价是同比上涨的,其他城市都是下跌的,杭州同比是持平,所有二手房的房价都是同比下滑的。
再看一二三四线分线的情况,可以看到一线城市的新房价格上半年下降了1.4%,二线城市下降4%,三线城市下降5%,二手房比一手房下降幅度更大。
接下来要讲到整体对于未来行业格局的判断,我们用8个字概括:增量变精、存量优化。在增量变精这个部分,介于现在这个阶段比较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土地供给一定要缩量重质,这不是开发商能做到的,更多的是政府怎么维护供给的市场。
第二个是开发商可以做的,就是在新增的增量建设上要提质增效。在存量优化的角度也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城市更新,城市更新是目前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重点要推的方向,大家一定要重视这个点。
我们在比较早之前就说到,城市更新不止是住宅的更新,其实还有很多非住的城市更新。在目前这个阶段可能会有新的增量点,也是开发商的一个机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了这一点,就是要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不是像原来只要拆迁就是城市更新,现在更多的是在细微处调整。一会儿我也会展开说一些案例。
存量优化的第二个方面,目前对开发商来讲,可以做的是运营服务,也就是地产+N。这一点最重要的还是要切中大家的需求。切中谁的需求呢?很显然是切中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是谁?一会儿我想讲三个点,这是在运营服务当中我们比较看好的三个赛道。
首先讲一下增量变精,这个地方可以简单说说。刚才已经讲到了这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政府,一个是开发商。上半年确实已经出现了缩量重质的现象,政府也是不断地在推动品质住宅入市。从成交量来看是下降了4%,但是价格提升了25%,平均的溢价率也是达到了11%,这也是和核心城市、高能级城市供地还能卖得出去,拉高了整体的价格。其实很多三四线城市已经卖不出去地了,这是目前政府能操作的一件事情。低容积率的宅地也是不断地在推出,包括现在限售令也不断地在打开,这也是政府鼓励房企做好房子。
近几年土拍的相关政策也是做了优化,各地的类型也是不同,包括土地供应的结构,比如说北京是非常明显的要倾向于重点的功能区、产业园区、轨道交通站等等重点区域,还有很多地方在人口净流入的地方要供地,还有成都提到要在销售周期比较短的地方,在合理的区间供地,政府在这里面也是推了一把。
除此之外在规则上也给开发商提供了一些便利,比如说土地款可以晚一些交等等。
我们看看今年上半年住宅类用地成交的溢价率,今年上半年溢价率最高的是深圳,前4个城市都是大家预期之中比较好的城市,分别是深圳、杭州、上海、成都。之后是台州、威海、苏州、郑州。郑州最近有一些核心地块拍出来价格也不错。整体来看溢价率比较靠前的城市,目前成交量和价格表现上,开发商拿到这个高溢价的地还是能挣到钱的。
今年上半年哪些房企拿的高溢价的地比较多呢?比较典型的是绿城、滨江、华润。当然建发在成都和杭州拿的两块地也是溢价率非常高的,但是从量上面来讲,可以明显看到绿城和滨江拿的是比较多的。
刚才几位开发商的领导提到了好房子怎么做,这里我就不再展开,但有一个数据可以看一下。在新规出来之后,确实重点城市推了很多品质的住宅,销售表现确实是优于旧规的,但是我们再细一点去看具体的数字,我们就会发现其实也高不了太多。在行业整体规模下滑的阶段,其实好房子的加成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多,可能只是在一个很卷的时代里面很艰难地再卷一下,也许会比同行竞争力更高一些。但是更多的还是要需求提升,这一块更多的还是要看金融政策。
另外还有一个调研数据,客户到底想要的好房子是什么好房子。刚才有很多设计上的分享,包括理念上的分享,我们看看购房者到底是怎么想的。
首先购房者希望的面积,可以看左下角这张图,大家都希望改善,现在居住的大部分还是120平方米以下的,未来大家想要住的肯定是要提升。但是我们看到140平以上的需求,其实能力是不足以支撑的,大部分还是集中在90平到144平米。如果说在上海的话,全国的钱都集中在上海,可以搞280平米、300平米甚至更大面积的房子。但是看全国,90到144平米还是比较有效的大家想要的面积段。
另外就是对于居住的舒适度方面,客户到底看重的是什么,大家可能觉得我想要泛会所,我想要多豪气的大门,多厉害的地下车库,做星空顶等等,我们也看了非常多的所谓四代宅或者是新的品质住宅,一句话概括,只要你的成本能覆盖,能挣到钱,你想做好房子,大部分开发商都是可以做出来的,甚至你可以仿照一些豪华酒店的设计,开发商都有能力做好,但是核心还是利润够不够,能不能覆盖我的成本,这又和拿地的价格有关。
在短期内,我又要卖得掉,又要周转快,又要覆盖成本的情况下,很多事情做不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客户的需求很简单。其实从客户的角度来讲,通风、采光和户型,这是他们比较关注的。
现在很多开发商搞统一的精装修,但是购房者并不太喜欢这种方式,现在无论是样板房还是推出的新房,只有部分价格比较高的房子可以定制,但是大部分的精装都还是一样的,但是每个购房者的需求不同,有的是带孩子的,有的是单身的,他可能想要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目前可选精装,要根据自主的需求去选择的占比已经达到一半了。这是大家很迫切想要的东西。
这是从客户的角度去看到底他们想要什么,了解客户的需求,我们再做开发建设增量上的变精才是有效的。
目前其实很多房企都做了好房子的战略,这里不展开讲,除了大型房企有各种白皮书、各种标准,中小型房企,以及一些出险的房企都有相关的战略。
再看存量优化,这是我刚才讲的两大部分,首先讲讲城市更新的部分。之前我们都聚焦在住宅更新上,住宅更新其实就是老旧小区改造,这个量非常大,后面有一组数据,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量很大的情况下,其实总投并没有特别高,除了老旧小区改造之外,还有危房改造、城中村改造。其实城中村改造是目前非常重要的,反复在提的事情。
现在一些老公房也划到了城中村改造当中,上海也提出承重改造的要求,到2026年要完成某些具体项目的全面城中村改造。还有一些拆迁和棚改。我今天想讲的是旧资产焕新的城市更新,这一块是可以做微改造的,除了开发商之外,还有其他的主体可以介入,如果做好了也有非常多的机会。
还有运营服务,在后面我也会展开讲,我们看好这里面三个赛道,一个是以购物中心为主的商业地产,第二个是物业地产,第三个是养老地产。核心是我们要从有钱人口袋里掏出钱。这句话非常重要,不要老是想着说运营服务要怎么提升效率、降本增效,更重要的是客户的满意度。客户满意度决定了他愿不愿意从口袋里拿出钱。
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口红效应特别明显,大家对低客单价的产品越敏感了,比如说我有能力花100块钱或者50块钱买一样东西,接受一个小的服务,从A这里买还是从B这里买的差别并不大,但是A给我的感受特别好,我就选择A。因为客单价很低,所以就是这样一个很简单的思路,因此我们一定要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为什么选这三个赛道呢?因为这三个赛道都具备三个属性,第一个是消费属性,这三个都有消费的能力,消费者能够不断地拿出东西,包括我们现在的政策也都在推进促进消费的政策。第二个是长期性,第三个是C端的多样性。为什么我一定要提C端多样性?其实我们的运营服务里面还有很多,比如说物流地产,还有文旅的这些,也都是一些运营的东西,为什么我没有放在这里?因为我觉得整体来讲,那一块东西可能没有对于某一个人持续性、对某一个个体的持续性,这三样东西是我们目前看来,在运营服务赛道里面比较看好的,一会儿我会再展开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首先说城市更新,这肯定是当前的行业主线,这个政策已经非常多了,尤其是时隔10年在今年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也是明确提到“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做房地产的提升”。
这里看一组数据,这个数据非常难找,我们可以看到近三年城市更新的项目,年均是超过6万个,当中每一年的老旧小区改造数量基本上都在5万个以上,也就是我刚刚一开始说的,老旧小区改造的数量占比是非常高的。我们再看它的总投额,大家对于之前城市更新上的一个数字一直没有概念,就是我们到底投了多少钱在城市更新上。
我拿到数据一看还挺惊讶的,2021年到2024年总投有16.6万亿,这个数字是超过我的预期的。这里面老旧小区部分的总投资,虽然没有看到2024年的数据,但是从2020年到2023年来看,其实是不到1万亿的,也就是除老旧小区之外,这个钱花在了其他的东西上,包括哪些呢?当然有一些住宅的更新,也包括一些加装电梯、新增车位,还有养老、托育的社区服务设施,还有管道、市政的建设,以及公园等等。这些东西占了很大的比例。如果说后面有一些主体可以介入到这些方面,我相信还是有增量的钱能够帮助去做的。
接下来说一下旧资产焕新部分有那些可以做的,一个是老旧街区的打造,这里有一个案例是上海杨浦区的大学路,如果你来自上海,就知道五角场那边是一个大学的聚集区,交大、复旦都在那里,所以那里有年轻人的基因,很多年轻人会在那边活动。年轻人特征就是喜欢新的东西,瑞安在打造大学路上做了非常多的不断调整的动作。
瑞安在2003年接盘了这个区域的开发,现在他们也会不定时地在大学路开展活动,瑞安的角色就是帮助区政府完成城市发展的方案提供,通过步行街,把高校、园区、社区融在一起,让这条路上一直都有新的东西进来,大家都会一直愿意去看。
第二个案例也是上海的,就是上海长宁区的愚园路。大家应该知道,愚园路是老洋房的聚集区,它的风格就是老钱风的感觉,这里的旧街区改造策略就是要保留原有的建筑,同时功能上要有一些变化。因为它原来主要是老洋房,如果这些房子没有人住,就显得很萧条,还有一些特别老的房子,市容市貌上显得不特别好,所以它就引入了一些商业业态,包括外立面做了一些调整,有一些创意的东西,包括有一些人文上的活动在这条街上发生。
左边这个图是上海市中心城区小红书APP打卡热度图,我觉得很有意思,颜色越深的部分说明大家在小红书上打卡这个街区比较多的,这里面大部分是上海的历史街区改造后的街道,包括武康路等等,很多人会来这些地方打卡。
在上海的历史城区改造中,有4种基本的模式,我这里不展开讲了,主要是通过两种标准来做划分,一个是是否引入社会资本,还有一个是是否动迁原住民。
除了街区之外,第二种就是传统商场的存量更新,它是从传统零售到沉浸式体验的转型,这里面有很多非标商业创新的模式开展。传统的商场,包括百货,我们都体验过这些业态。百联做了一个东西叫做策展型购物中心,它在上海淮海中心做了一个项目,现在在长沙也做了一个项目的改造,把原来的长沙乐和城打造成一个策展型购物中心。除了策展型购物中心之外,还有公园型、市集型等等非标商业的购物中心,开发商都可以想到新的模式。
除了购物中心之外,还有历史文化建筑的更新,目前来看就是文物修复、产业导入、市场运作结合起来,强化运营服务,引入多元化的业态,这里就不具体展开了。
还有文旅地产的更新,这里主要是用阿那亚做一个案例,它是从卖房子到卖生活。阿那亚这个项目在最初表现很不好,后面经过改造之后,在阿那亚这个项目这里建了几个艺术类的建筑,再加上一些营销的动作,就把整个项目盘活了,后来房价也是一路攀升到3万块一平米,那边的民宿价格也非常高。
除了刚才说到的这些之外,还有老旧火车站的改造,这部分开发商能介入的比较少,如果说我们在某一个综合体上拿下来,或者说它有这个能力去做一些改造,我觉得也是一个机会。这一块政府可能会给到的资金体量还是挺大的。
国外也有很多案例,比如京都火车站,还有荷兰、巴黎的项目,它都是有改造,包括改造成博物馆、企业孵化中心、图书馆等等。国内也有这样的案例,比如盐城把火车站改造成湿地博物馆,南京浦口火车站,这也是一个老的火车站,改造之后也是被列入了城市更新的经典案例,这都是做一些微改造的想法。
还有旧厂房的改造,时间有限我就不展开了,大家可以关注一下万科的上生新所。
刚才提到的是工改文,还有工改商,首钢园是工改商,还有工改租,像武汉的泊寓,还有徐汇滨江,工改城市公共空间的。另外是非住改租,以长租公寓作为一个链接。
最后讲一下存量优化中的运营服务。核心是回到今天的主题,就是三高模式后要怎么做,我觉得还是要转变成地产+的运营服务商。
商业地产从传统零售要转向新消费时代的购物中心。“消费”这两个字我们不断地在提,今年我做了非常多相关的产业外的研究,我觉得地产是完全可以和消费挂钩的,我们后面也会陆续出一些研究报告,主要还是聚焦在新消费下。新消费时代下的购物中心,一定是开发商目前可以尽快切入,并且马上能有效的领域之一。
第二个是物业管理,它的核心是从一对一的模式,转到以物业管理公司为中心的集合型管理,还有就是从单一的劳动密集型转到科技赋能后的运营服务。最后就是养老地产,从原来的卖房回款开发模式,到一个更全周期的模式。
购物中心这边,2024年全国新开业的商业项目数量和体量都是创十年新低的,目前也比较难做,开发商介入的前期投入也比较大。但是从业态上面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结构上是有变化的,零售是微降的,这也能理解,因为现在大家掏钱出来的意愿不强。但零售是购物中心开发商或者运营者提成最多的部分。还有运营,原来大家搞亲子活动比较多,现在亲子的占比在下降,生活服务类的业态超过了儿童亲子。
2024年五大业态开关店比数,文体娱这一项开关店比数是最高的,达到了1.23,目前持续在开店的大部分都是新的业态,比如说新式茶饮、剧场、VR体验店、潮流数码、户外用品、运动装等等。
再把新消费做一个分类,目前来讲我们认为可以归类到新消费的主要是这些品类(见PPT),核心是要注重精神消费,高度重视悦己,高度重视自己的情绪价值。最近无论是从二级市场的表现来说,还是从一级新上市的情况来讲,新式的茶饮陆续也都在上,包括户外的,比如冲浪的,冰雪运动、登山,还有露营的产品,都在购物中心里面不断地增加。
最后一个是新消费里面,我没有在商场里面看到很多的,尤其心理疗愈这一块。我们看到有很多身体按摩的门店在商场开出来,但是心理咨询、塔罗牌这些相关的部分,都是年轻人喜欢的,但明显是智商税的东西,整体来说是好赚钱的业态,在商场里面没有看到。还有水晶这种比较小众的产品,如果大家玩自媒体的都知道,这一块是比较好挣钱的,如果商场把这一块综合做成某类店铺,其实也是能挣到钱的,疗愈经济这一块,这是大家之前忽略的。
地产企业如何把握新消费时代下的商业地产机会?
第一是首店逻辑,这主要是把握新消费相关的首店的开店机会,这就非常考验开发商的嗅觉,以及他到底能不能谈下来的能力。从结果来讲,2024年全国74座城市迎来了7000家新的首店,同比增长36%,跟2022年相比增长79%。这里面二次元是增量最猛的,相关的品牌首店同比数量是668%的增长。在座的可能都是地产界的专家和大佬,大家不能忽略年轻人,尤其是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现在的消费能力,其实还挺强的。
第二是快闪逻辑,这也给了购物中心一个试错的机会。首先我能不能把握住目前最潮流、最新的IP的想法,包括现在最新的热点,这是考验我们的嗅觉灵敏度,然后是你能不能谈得下来这个合作。最后的效果是要给消费者营造一个常逛常新的惊喜感。
我一直来一个商场,如果这里面永远都是一样的东西,相信消费者就疲劳了,如果你总有一些新的东西,我会不定时的过来,甚至培养消费者的习惯,我每周都会来看一下,这里到底有什么新的东西。这里也有案例,比如静安的大悦城,吸引超过550万人次的打卡,单日客流峰值突破14万,在全国的商场里面都是非常领先的数字。这里面包括最近特别火的Chiikawa的主体店、卡皮巴拉等等,都是年轻消费者特别喜欢的东西。
第三是IP联动逻辑和品牌剧场。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物业管理行业的逻辑也是不断在更迭的。我们非常早之前出了一本书,是专门讲物业管理行业逻辑的,我的书里面写到的一个物业管理行业的逻辑,到现在都还没有完成。我们觉得越往后,科技赋能物业以及智慧平台商业模式、线上线下的融合,可能会是未来的一个大的方向。
最后是养老产业,这也是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我觉得开发商未来的方向一定是从卖房回款的开发模式,转向更全周期的康、医、学、乐、养的复合消费模式。
我这里再次提到"消费模式",现在消费无论是从政策上还是从当下大家的收入情况、经济情况来讲,一定是非常重要的点,作为开发主体来说,一定要把地产和消费结合在一起。
养老除了原有的居住之外,最重要的是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养老机构也好,居家的养老服务也好,一定是一对一的提供服务,这才是更有意义的。
原来地产公司搞养老地产,它是让所有老年人住在一起,现在是要带老年人出去,也就是不局限于养老机构内部,这可能也是消费属性,这个点在于我要从他的口袋里掏出钱来。
回到最后一点,我们为什么看好这三个赛道?第一个是商业地产、购物中心,是因为我能从来的人口袋里掏出钱,并且我能想办法培养他掏出钱的习惯。第二个是物业管理,我每天接触那么多的业主,我要做的事情也是从现有的资源里掏出钱来,我怎么做让他掏钱。第三个是养老,同样的是我有很多资源摆在我面前,我怎么从他口袋里掏出钱。这是三个很典型的消费属性,长期的可持续性,以及最后的C端多样性,从这样三个点来看运营服务赛道未来的前景。
(见PPT)这是我们的官方公众号,如果大家关注我们的报告和成果,也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我们的一些新研究都会在公众号上发布。
我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非常感谢大家的时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夏亦丰
审校:劳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