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花样年在债务重组之路上已坚持了四年。
观点网 在美元债违约近四年后,花样年最新修改了境外债务重组条款,也是继2024年以后的第二次更新债务重组方案。
8月4日,花样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境外债务重组建议条款更新公告。
公告显示,此次债务重组覆盖花样年发行的40.18亿美元优先票据、部分其他境外金融债务本金及所有应计未付利息。
据悉,为确保重组顺利实施,花样年目前已获得持有现有票据未偿还本金总额超过34.9%的美元债债权人支持并签署《重组支持协议》。
方案再更新
根据公告,此次债务重组提供了3种兑付选项,40亿美元境外债务将转化成短期票据+强制可转债、长期票据+强制可转债、全额转换为公司普通股等三种选项。具体来看:
选项1:债权人可选择获得“短期票据”(每1美元索偿对应0.25美元本金)及“强制转换债券”(每1美元索偿对应0.2美元本金,可转换为公司普通股);剩余0.55美元本金无偿豁免;于2031年12月31日到期。
选项2:选择“长期票据”(每1美元索偿对应0.6美元本金)及公司普通股(每1美元索偿对应0.15美元按固定汇率(1美元=7.8港元),以1.52港元/股转换为普通股);剩余0.25美元本金无偿豁免;于2034年12月31日到期。
选项3:全额转换为公司普通股(每1美元索偿按固定汇率换算后,以1.52港元/股全额转换为普通股)。
短期票据、长期票据及强制转换债券将由现有票据项下的现有附属公司担保人提供担保。
此外,花样年控股股东曾宝宝小姐出资600万美元作为“新股东贷款”,该笔资金将专项用于支持本次重组相关费用支出,且曾小姐主动承诺该笔贷款的偿付顺序将自愿劣后于其他债务工具。
据花样年内部人士透露,完成建议重组后,曾宝宝小姐预计将控制本公司超过38.5%股权,仍将是公司控股股东。
新旧两份方案对比,转化方式方面,2024年方案中的13亿美元的境外债务直接转为公司普通股,更新后的方案则提供了3种转化选项;更新方案的贷款或票据利率在3%,2024年则是从5%-8%下降至4.5%-6.5%,新方案与之前的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利息支出减少;并且票据最长周期达九年,较此前的方案增加三年时间。
关于重组方案的后续工作,花样年内部人士表示,此次重组方案是全面评估市场环境、企业经营情况及债权人诉求基础上制定的务实可行方案,将为未来公司资本结构优化及业务稳定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重组之路
时光飞逝,花样年在债务重组之路上已坚持了四年。
2021年房地产行业步入调整,众多房企陷入债务困境,花样年便是其中之一。于2021年10月4日正式宣布,无法兑付一笔本金为2.06亿美元的票据。
到了2023年1月13日,花样年公布了第一份境外债务重组方案,与发行本金总额为40.1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69.33亿元)的若干主要债券持有人就重组条款达成协议。
公告显示,花样年将采用“发新换旧”的形式,发行到期日为2024年12月至2029年6月的新票据,来延长票据到期期限。相当于期限由2022年12月延长2-6.5年,即在2024年12月之前无境外债务到期。
此外,花样年将把公司13亿美元(约为87.14亿元人民币)的总计息及债务性质负债股权化,达到境外债务大量去杠杆化;同时,通过增量资金对现有票据进行回购,于重组完成后曾宝宝仍为公司实控人。
到了2024年4月29日,花样年对境外债务重组建议条款进行了一次更新。
根据公告,花样年控股股东曾宝宝将向公司注资或促成注资600万美元,为重组费用和各项开支提供资金。与此同时,曾宝宝将在重组生效日前提供持有的部分花样年股份(相当于重组后总股本10%)质押给新票据。
13亿美元境外债务将直接转为花样年新发行的普通股;花样年也将发行八批次新票据,票据到期日延长至2031年6月。票据的现金利率从此前的5%-8%下降至4.5%-6.5%。
此方案若成功实施,预计将削减近一半的境外负债总额。
按照市场惯例,获得75%以上债权人支持是重组计划的积极指标,符合进入法庭流程的要求。惟该方案一直未获得重组通过所需债权人的同意,境外债务重组支持协议截止日期也一直拖到了现在。
此前3月份,花样年发布2024年度业绩,期内实现收入约为45.74亿元,较上年减少约71.1%。在建及待建项目土地储备建筑面积为约727.94万平方米;期内销售及分销费用以及行政费用为约5.88亿元,较上年减少约27.4%。
境内债务方面,自2023年9月起,花样年就本金及相关利息合共约人民币81.16亿元作出经修订还款安排,到期日延长至2023年至2028年。
另一方面,因为2024年全年交付率完成率达到了94%,流动负债中的合约负债从2023年32.8亿元降至2024年27.72亿元,降幅达15.5%。
此外,旗下物管业务产生的收入由2023年约21.7亿元逆势增长24.5%至2024年约27.02亿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黄建铧
审校:徐耀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