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足够大,我们总能找到生存的空间。正如张巧龙所说:“我对其他行业不专业,只懂房地产,我们就专注在这个行业,一生做好这件事。”
编者按:2025年,面对新的环境,企业与个体正在加速打破边界,不断向外学习与交流,寻找互融互通的合作机会。
因应时代演变,博鳌房地产论坛升级为博鳌房地产论坛系列活动,继续推出“2025博鳌观点访谈”系列报道——“博鳌·融合的力量”。
通过对全产业链代表性企业的调研与交流、深度采访与对话,探寻融合的商业新力量。期待这股力量能穿透产业壁垒,带动产业链及经济的发展和升级。
观点网 时隔6年,再次见到老朋友张巧龙,他还是记忆中的模样,不同的是,如今他已拥有了新的身份——房地产行业的创业者。
初识张巧龙是在2017年的蝉鸣夏季,彼时他担任蓝光发展总裁,年仅四十一岁,被誉为地产行业年轻一代总裁的代表人物。在当年博鳌房地产论坛上,他曾预言改善型需求将成为市场未来的主流。
2019年7月,第二次见到张巧龙,此时他已被任命为蓝光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谈及企业发展,张巧龙表示:“遵循做一成一,行稳致远的原则,感知行业周期规律,把握公司发展节奏。”
聊到个人,他则强调“结果导向,少说多干”。
正是这一年,张巧龙不负期望,带领蓝光将销售额从2017年的582亿元提升到了101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2%——这也是蓝光首次跻身千亿房企行列。
但就在高光时刻,2020年5月,张巧龙突然辞去了在蓝光的所有职务,转身加入黄海涛麾下,担任彰泰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这一变动曾一度引发市场热议。
接下来更是谁也未曾料到,不到半年时间,四十五岁的张巧龙再次放弃高薪职位,选择从零开始创业。
2025年7月6日,第三次见到张巧龙,这一次他是以四川联投董事长的身份接受访谈,与观点新媒体分享了他的创业之路。
以下为观点新媒体对四川联投董事长张巧龙先生的采访实录(节选):
观点新媒体: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创业?
张巧龙:本来我们还在创业初期,是没有资格来做讨论的,但顶不住庭玉总的说服,权当是一个真诚分享,供大家指正。
“为什么选择创业?”我个人觉得我在这个方面想得很透彻,房地产的职业经理人无论干到多高职位,都是阶段性的。地产行业高管越来越年轻化,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就失去了职场竞争力,职业生涯也就逐步或者断崖式的走下坡路。其实包括我在内,我们曾经在大平台上都是因为各种原因被动离开的,真正在高职位、高薪酬情况下主动辞职的是少数。
我从蓝光离职的时候45岁,在这个既不年轻又不是很老的年龄,而且又躺不平(我有三个孩子,小的才4岁多),我就在思考未来我的50岁、55岁、60岁、......,将要活成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这是必须要思考和规划的。
我也是一个要求自己做长远规划的人,我的微信签名就是5年+5年+5年。是继续打工?接受越来越低的职位、越来越低的收入,直至很快就没有人要的地步?这条路是一条注定的下坡路,直到无路,直到提前过上老年人退休生活。还是选择创业?从零开始,开始的时候困难一些(我们又不怕困难),收入低一些(我们接受开始低收入),通过我们的努力,设定做一成一的原则,每年取点小进步,慢慢的越做越好,这将会是一条富有希望的上行之路。
在过程中,我们把握好心态和节奏,慢慢做事业,更多的时间去锻炼、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孩子。在创业中也汇聚了一帮合伙人,因为大家都投了资,深度捆绑了,成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也成了一生的朋友。而且有个公司,也就有了汇聚的地方。
我们未来的状态是有点小事业、有个好身体、有一帮深度捆绑可以背靠背的合伙人朋友、也有一个可以汇聚的地方,这样的未来生活状态才是我想要的。我也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也闲不惯的人,所以我接受不了第一条路,我坚定不移的选择创业之路。
创业能活过3年的只有5%,能活过5年的只有1%,创业九死一生。这些我们在创业之前都是知道的。我们在想,我们足够的正直、足够的勤奋、在房地产行业也足够的专业,用慢慢来的心态,设置容易达成的小目标(本来这个年龄创业也不会去设丰功伟业的目标),对投资人负责(我们自己也是投资人),谨小慎微、做一成一、以赚小钱为目的,这样做就容易成功了。这样做如果都不成功,那其他的人就更难了,以用我们合伙人谢谋安总裁的话讲:“我们都不成功,天理难容!”当然这是以我们做事的原则、做事的方法为底气来说的,也是一个决心和信心。
我对未来是很看好的,我们国家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现正稳步推进,也取得了很多大的成就。现在国家正在转型升级阶段,肯定要经历一个难受期,特别是我们传统的房地产行业,遇到调整期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去接受他、也要去做我们自我的调整,包括心态的调整,方法的调整,未来不要想动不动千亿规模,不要想大干快上,行业规模从19万亿降到5万亿也是正常的,5万亿也是大行业了,行业规模小了,我们的目标也小了,有什么值得焦虑的?很多人说现在很难,我们比乌克兰、比叙利亚的人好多了吧,他们照常要前行。对未来没有信心就不会有动力,就不能创业。
“为什么选择创业?”是我们这些创业人最需要想清楚的,这是底层逻辑、也是心理建设,是最重要的。我思考这个问题,包括写创业商业计划书,至少花了一年的思考和准备时间。
观点新媒体:四川联投为什么选择现在的商业模式?
张巧龙:我不是公司的老板,我们公司没有老板,但我们也都是公司老板,我们公司是一个平台合伙企业,大家都投了资,都是股东。我们汇聚了一帮有专业的房地产人、汇聚了一些有资金实力且看好房地产的社会投资人、汇聚了一些地产供应链上的供应商投资人。
我们整个系统分为投资系统和操盘系统,投资系统又分为平台投资和项目投资,平台投资是打造的事业平台,每年靠分红,项目投资是一单一结的赚钱平台;操盘系统是管理系统,只有有了项目的时候,投资系统采用管理费用合同包干的形式承包给操盘系统,操盘系统自负盈亏,如果没有项目,操盘系统的人是不发工资的,所以我们的投资人是不养操盘的人。
我们公司没有实际控制人,但我们有一个实际控制人公司,也就是GP公司,由我们四川联投7位发起人组成,这个公司注册实缴了100万,张兵主席占了10%,我占了34%,谢谋安占了22%,其他4位发起人各占了8.5%,这个股权是用来分配7位发起人在公司决策的表决权的;这个GP公司控制了我们四川联投的整个系统,即使有投资人投很多钱进来,也只是个LP投资人,控制不了公司。
张兵主席10%,负责我们战略、重大风险控制;我和谢总合计56%,我们两位负责公司重要经营事务;其他4位各8.5%,各自负责一个版块;公司股权等层面的决策要超过67%,那我们至少要4个人同意才行。
同时,我们在公司章程中赋予了张兵主席一票否决权、我34%有一票否决权、其他任意4位加一起有一票否决权,有很好的刹车机制,我们有可能跑不快,但犯不了大错误。又因为大家都投了资,是一条绳上的蚂蚱,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同时又很专业,所以对股东负责任的决定,我们很容易达成一致。
我们目前在控制平台资本金规模,因为从2021年开始,我们每年平台上是按照12%在分红(这是每年股东大会确定的),如果把平台投资规模做大了,我们每年的分红压力很大,担心会为了投资而投资,容易出现投资失误。
但我们正在做大项目投资规模,找更多项目投资人,有好的项目的时候,项目投资人投进来,项目回本的时候,资金就回到投资人了,资金就不会有空窗期,公司层面分红压力就小了,只要专注做好项目,投资人的收益就会很好。而且项目投资人选择也很灵活,可以选择投,也可以选择不投,可以选择现在不投、未来投。
我们操盘系统人员的薪酬机制是按照先挣后发,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原则执行的。我不是老板,你们不能找我发工资,你也不是老板,我也不能找你发工资,我们是合伙创业,我们的工资得靠我们自己去挣,我们提前把挣了管理费怎么分配的规则是设置好了的,是形成了董事会决议的。
如果挣不多、挣不了,那代表我们没本事,得认!为了对投资人负责(再次说明我们也是投资人),我们就把投资的项目交给有能力的人去做,如金茂、新希望等。我们为了避免又做成了传统的房地产公司,大而重,我们现在定位成一个偏财务投资型的公司,我们希望往轻的方向,往小而美的方向做。
当然,这个商业模式的选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从蓝光辞职期间,也尝试过创业,那个时候花了100万买了一家房地产二级公司,但是没有做起来!因为那个时候的模式是老板模式,有哪一个优秀职业经理人会来选择我不去选择有实力的公司?又有哪一个投资人不去投成熟公司而投资我呢?
后来我加入了广西彰泰集团,但是我也知道这是阶段性的,我始终在思考如何创业?有一次为了项目去苏州出差,考察了苏房投这个公司,他们公司10个股东,每个股东认投了2个亿,总共20亿,发展的很好,他们的模式犹如醍醐灌顶,用的平台合伙人模式,我突然找到了我的创业模式。
我找一帮优秀的人来给我打工是做不到的,但我找一帮优秀的人和我一起创业那还是不难的,因为在地产行业和我情况差不多的人很多。后来,我拿着PPT给黄海涛主席大哥汇报我的创业方案时,他觉得很可行,也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四川联投的商业模式得到了四川大学和香港大学EMBA教授的表扬,说我们的模式和架构是科学的、有前瞻性的。我把我们的商业模式分享给大家,供创业人们参考,大家可以找我要资料,也可以到我们公司来,我们详细给大家分享讨论。
观点新媒体:创业4年多,你们做了哪些项目? 结果如何?期望分享一些项目实战经验!
张巧龙:今年是四川联投成立的第五个年头,总共做了6个项目。虽然我们走的比较慢,但是每个项目都实现了盈利。平均投资回报率在20%左右,能稳定获取合理回报是支撑我们“做一成一、利润优先、行稳致远”的基石。
我们所做的项目包括了成都、重庆、遂宁、眉山等地。开发模式大部分选择和其他地产公司合作。
第一个项目是轻资产管理输出的中国川菜创意产业园区,业主是著名餐饮龙头企业眉州东坡,已经完成专业输出,实现管理退出。
第二个项目遂宁·河东艺境,与澳南集团联合开发。该项目率先在遂宁核心区域走品质住宅定位,已经完美交付,成为了遂宁人居标杆。
第三个项目成都金沙·清源里,与成都华添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开发。2022年10月拿地,2023年9月开盘,打造了成都主城核心板块“小而美”改善住宅。
第四个项目成都宽窄学府,是四川联投首次独立操盘,是成都一环内精致改善楼盘。2023年6月拿地,2024年6月开盘,首开去化70%,1个月清盘,将在今年10月完成交付。
第五个项目重庆金茂·璞印金开,2024年9月拿地,之后引入中国金茂合作开发,2025年3月首开,其四代建筑获央视新闻报道,也会在今年内实现交付。
第五个项目成都国宾23亩,今年4月拿地,引入新希望地产作为合作方,预计今年10月首开,该项目也会坚持走改善住宅路线。
基于四川联投一点创业的经验,我们总结出关键点给大家分享:
其一是抓住拿地“窗口期”。我常说的一个例子就是“路上有一大块金子,只有我看见了,别人都看不见,这怎么可能呢?”我们认为抓准时机就要毫不犹豫去拿下,一个地拿正确了,项目开发就成功了70%。重庆璞印金开项目的获取就反应了我们抓“窗口期”的能力,去年7-9月全国市场信心跌倒谷底,重庆市场更是惨淡,市场去化量跌倒了4-5百万方,基本没房企敢在重庆拿地。
我们去重庆实地考察之后很快下定决心要拿下这块地。原因就是我们分析这个项目自身及周边有非常多的利好,不能随大流去否定重庆市场做不得。后来拍卖我们坚决举牌拿下,后面开盘的量价也比较满意;这就是我们坚持自己独立的判断,不随大流,坚持抓“窗口期”的缩影。
其二是拿地“小而美”我们开发的项目有一个共通点:面积不大、位置不错、只做改善产品。
很多项目都是1-2万方的计容建面,最大的项目也没超过5万方。这样拿地标准有两方面考量:其一就是我们是创业公司,资金有限,且我们坚持拿地资金不做一分钱的前融,严格控制杠杆,这样下来我们拿地规模就要小一点;其二是地块规模小意味着周转快,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里从容应对。
在做产品上,我们的理念从第一个项目起,就坚决贯彻只做改善项目。现在房地产已经进入下半场,市场容量的下降、住房不再稀缺、客户对美好生活需要等共同决定了做改善产品,才是符合市场需求的。
(重庆璞印金开)
其三是开发“抱大腿”。我们拿地的项目绝大部分选择了和其他房企合作,甚至连项目“冠名权”都不要。我们认为,自己操盘就是在走以前传统房地产开发企业那条路,要搭建前、中、后台,团队管理开支会导致生存压力很大,且自己独立做改善项目的团队经验、品牌影响力一时都难以建立,市场认可度会较低。
所以我们想的很明白,给自己定位就是偏财务投资型的非传统房企,操盘这部分找金茂、新希望等有品牌、有实力的房企,他们的管理团队成熟、体系化成果积累深厚、品牌优势明显。我们的核心任务就是“找钱”“找地”,大家根据自己的长处去专注干好事情,而不是一把抓所有环节。
但我们也不是完全的财投。首先项目方案定位我们会参与,其次我们对项目的成本强管控不偏离拿地时的预算;最后我们和合作方共同管控财务。
观点新媒体:你对未来有一些什么思考?
张巧龙:一、 积极看好房地产行业,这个行业大有可为,真正用心做事的公司和人都会有一番作为;二、 坚定不移的走我们财务投资型房企定位,做我们擅长的事;三、 坚持利润优先,做一成一,稳定为投资人创造回报的发展策略;四、坚持合伙人机制;坚持先挣后发、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机制。
博鳌·融合的力量 | 这里没有边界,只有无限可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徐颖珊
审校:杨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