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需失衡和科技变革的背景下,未来的商办将更注重灵活性(适应企业变化)、复合性(多功能融合)和可持续性(绿色低碳),从“空间提供者”升级为“企业服务生态构建者”。
本文为蔡云女士在2025观点商办暨资管大会发表的演讲。
蔡云(中国商业联合会购物中心分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首席研究员):很高兴跟观点就商办及写字楼课题跟大家分享。
一、商办市场活跃度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商办市场的出租率与经济周期的关联性
出租率与经济周期的关联性
1. 经济扩张期:需求激增,出租率攀升
企业扩张:经济上行时,企业利润增长,投资意愿增强,对办公空间的需求扩大。
产业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如科技、金融、专业服务)通常偏好核心商务区的甲级写字楼,推高优质物业的出租率。
2010-2019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间,一线城市写字楼出租率普遍超过85%,租金年均涨幅达5%-8%。
2. 经济下行期:需求萎缩,空置率上升
企业收缩与退租:经济衰退或不确定性增加时,企业可能缩减办公面积(如转向共享办公)、延迟租赁决策,甚至退租以降低成本。
滞后效应:写字楼需求变化往往滞后于GDP波动约6-12个月,因企业调整办公策略需要时间。
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全球主要城市写字楼空置率飙升(如纽约曼哈顿空置率达17%,创30年新高),反映经济活动的衰减。
二、商办市场基本状态
全球主要城市情况及成因:
北美:硅谷、纽约等科技与金融中心空置率维持高位(超18%),租金承压;次级城市因成本优势吸引企业迁入,租金小幅回升。
欧洲:伦敦金融城空置率超12%,法兰克福受益于企业迁出英国,需求稳健。
中东:地缘优势与转型红利,迪拜、利雅得成新热点,2025年迪拜写字楼租金预计上涨6%-8%。
亚太:东京、新加坡核心区空置率低于10%,租金抗跌性强;
中国市场:北上广深分化明显
北京:空置率约18%-20%,新兴区域(如通州、丽泽)超25%,核心区(CBD、金融街)相对稳定(约12%)。
上海:整体空置率约19%,前滩、北外滩等新兴商务区空置率超30%,陆家嘴约15%。
深圳:空置率约24%,前海、宝安等新区供应过剩导致竞争激烈。
广州:空置率约17%,珠江新城空置率低于10%,但琶洲等新兴区域承压。
二线及新一线城市
空置率高企:
武汉、成都、重庆、杭州等城市空置率普遍在25%-35%,部分新区(如成都天府新区)甚至超40%。
典型城市:
天津:空置率约42%(供应过剩+需求不足);
长沙:空置率约35%(经济活力不足,企业外流);
困境:前期规划过度乐观,产业导入未达预期,导致“有楼无企”。
三、2025全国重点城市写字楼一季度表现
北京 —— 新增供应有限,市场存量去化较好
上海 —— 供应量的增加,影响租金价格水平的提升
广州 —— 供应放量,但需求活跃,未来有较好预期
深圳 —— 增量继续上升,但活跃的贸易发展带动相关领域租赁需求未来的增加
四、造成商办市场困境的核心原因
需求端疲软:
1、企业缩减成本:经济下行压力下,金融、教培、互联网等行业收缩办公面积;
2、远程办公常态化:混合办公模式减少人均办公面积需求(如从10㎡/人降至5-8㎡/人);
3、产业转型:传统制造业外迁,新兴科技企业偏好灵活办公或产业园。
供应端过剩:
1、 2016-2020年商办用地过量出让,近年集中交付,用地规划往往基于静态人口和产业预测,未建立“评估-反馈-修正”的动态模型,导致供应僵化;
2、 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忽视实际产业需求匹配度,某二线城市2015年规划的金融城,因产业未如期导入,至今空置率超35%;
3、 存量资产低效,大量20年以上楼龄缺乏智能化、绿色化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对ESG和办公效率;
4、 物业设计固化、无法适应灵活办公或产学研一体的需求;
5 、多数商办项目仅提供物理空间,缺乏与产业生态(如孵化器、数据中心、跨境服务平台)的深度链接。
五、化解商办困境供给方的市场策略
供给侧破局方向
宏观上
1. 精准供地与总量控制
建立“以需定供”机制,将商办用地供应与产业招商进度挂钩,严控低能级城市新增供应。
2. 存量更新与功能再造
推广“轻改造”模式(如WeWork的旧楼活化),通过政策松绑+金融工具支持,将低效物业转为长租公寓、数据中心等。
3. 产品分化与产业绑定
针对细分行业(如生物医药需实验室、跨境电商需保税仓)开发专业化楼宇,实现“一产一策”。
4. 金融工具创新
扩大商办类公募REITs试点,吸引保险、养老金等长期资本参与存量更新。
微观上
1.短期调整: 租金下调、以价换量
2.长期转型:
功能混合化:改造成长租公寓(如上海“商改租”政策)、数据中心(高电力负荷需求);
产业绑定:政府主导引入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定向招商;
绿色与智能化。
3.依靠政策支持:
多地试点“商改住”放宽限制,如广州允许存量商办改保障性住房;
税收减免(如杭州对入驻数字经济企业给予3年租金补贴)。
需求侧破局方向
核心在于将商办空间从“成本项”转化为“价值引擎”——通过产业赋能、体验升级、ESG增值,使其成为企业降本增效、品牌塑造、人才吸引的战略支点。
宏观上
1、产业政策精准赋能,释放企业扩张需求
2、定向扶持新兴产业
税收优惠:对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绿色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办公租金补贴或企业所得税减免(如深圳对科技企业提供最高30%的租金补贴)。
场景开放:在商办楼宇内开放智慧城市、低碳技术等应用场景,吸引企业入驻试点(如上海西岸智慧谷引入AI企业共建“未来办公实验室”)。
3、中小企业扶持计划
微观上
1、灵活租赁:推广“小面积、短租期、模块化”办公单元(如50-200㎡),降低初创企业成本压力。
2、服务包集成:联合第三方机构提供法律、财税、融资等“一站式”服务,提升楼宇附加值(如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模式)。
3、招商引资升级,吸附高能级租户
对跨国企业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提供用地优先、人才个税返还、高管落户绿色通道(如上海临港新片区政策)。
新加坡通过“全球总部计划”(GHQ)吸引超4000家跨国企业总部,其核心区写字楼出租率常年超90%。
产业链集群招商
4、产业链:围绕龙头企业(如华为、特斯拉)打造上下游配套企业办公集群,形成“一栋楼就是一条产业链”的生态(如苏州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楼宇)。
5、在低能级城市对接一线城市产业外溢,共建“反向飞地”办公园区(如杭州滨江在衢州设立“科创飞地”)。
结论
商办的本质是“服务于商业活动的空间载体” ,其价值由区位、运营、产业生态共同决定。在供需失衡和科技变革的背景下,未来的商办将更注重灵活性(适应企业变化)、复合性(多功能融合)和可持续性(绿色低碳),从“空间提供者”升级为“企业服务生态构建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蔡云
审校:劳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