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云:消费新动能重构商业地产发展路径|2025观点购物中心暨零售消费峰会演讲

观点网

2025-05-13 15:09

  • 消费新动能重构促进商业地产发展的内部动力,其本质是商业地产运营从空间提供商向内容运营商的转型,核心逻辑在于通过业态创新、技术赋能、金融工具和精细化运营,将内需市场的消费潜力转化为可持续的资产价值。未来竞争的关键在于能否围绕消费者需求构建人-货-场深度协同的生态体系。

    本文为蔡云女士在2025观点购物中心暨零售消费峰会发表的演讲。

    蔡云(中国商业联合会购物中心分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首席研究员):很高兴今天作为商业地产的研究者与同行聚在一起,共同探讨消费新动能重构商业地产发展路径的话题。

    新老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观点又把我们汇聚一起,进行高度专业的研讨交流,同时也特别感谢许多老朋友远道而来,令我感动。

    今天我们此时此刻站的时间,是一个充满了变革与挑战的时代。消费新动能的崛起正在颠覆我们传统商业的逻辑,商业地产的转型也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如何让钢筋水泥的空间成为承载新消费浪潮的活力磁场?

    思考消费新动能,我们可以认为,它首先是一个技术革命,是一个代际的更迭,是价值提升的产物。

    今天跟大家做业内的交流,我想用三个关键词与同行们探讨,分别是:新人群、新技术、新场景,以及他们如何构建我们商业地产的三新:新价值、新模式和新未来。

    贸易战对全球经贸格局造成重大冲击,对我国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昨天(5月12日)日内瓦的联合声明中美两国在开放、沟通、合作进一步加深了。但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始终影响着市场的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外部的需求受到重压的情况下,我国政府积极推动内需的驱动战略,又通过多维的组合拳去刺激消费,其作用机制的深刻理解我们应从以下这5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第一是政策刺激,目的是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它包括税制改革,我们知道从18年开始个税的起征点从3500元提到了5000元,叠加专项的附加扣税政策,实现了减税超4600亿元,直接提升了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

    第二就是消费补贴计划,2024年消费品以旧换新销售额1.3万亿。回忆一下,从2020年开始各地发放超300亿到2024年全国通用券的100亿,有力促进消费回暖。

    特别是2025年,超长期国债支持资金达3000亿,撬动约6倍的杠杆效应,促进了文旅、餐饮各行各业的发展,也在疫情后市场复苏起到了很大作用,拉动了社会的消费热潮。

    我们可以自己感受到,在疫情期间,疫情后期我们是什么样一个市场状态,现在是个什么样活动状态?这就是我们政策上的刺激效应。

    第二个,从产业的重构来讲,我们可以看到,进口首先替代加速。我们知道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从原来的18%提升到2022年的21%,带动了我们的智能家居、可穿戴产品价格下降15%-20%。

    例如,智能家居对我们做房地产的也感觉很深刻,以前我们可以说我们的智能家居系统进到我们住宅,都是豪宅配置的,是品质提升。而现在,在好房子建设的指导下,一般普通住宅项目当中智能家居成为的标配,可见它的智能家居产品价格下降了,成本也下降了,也促进了市场的发展。

    之二,跨境电商的崛起,尽管一直在这个关税战中跌宕起伏,但是进出口额逐年提升,保税进口模式使美妆、保健品价格较传统渠道节省了30%。随着中美贸易谈判的深入,跨境电商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第三个,就是区域的产业链集群,如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本地配套率提高了75%,缩短供应链促使新产品上市周期缩短了40%。整个市场的整个它链条就加速了,所以我们成本也下降了。

    第三大点,市场开放倒逼了我们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比如负面清单制度,从2021年版的对外准入制度已经缩短到减至31条了。如特斯拉上海工厂落地,带动整个新能源生产的渗透率由4%上升到了26%。

    还有一个就是免税经济的爆发,我们可以看到海南岛的这种离港的免税制度,在2021年就突破了600亿,高消费的回流导致市场经济的繁荣,单价万元以上的销售比例其实达到25-30%了,它比例在不断的上升。

    再一个服贸的扩大开放,我们国家金融业外资持股限制取消后,包括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三年增长了120%,拉动了整个健康管理服务市场的繁荣发展。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说的是技术跃迁,也就是说数字基建赋能消费。5G网络的覆盖,超200万个5G基站支撑直播电商市场规模突破3.4万亿,县域市场消费增速达城市的2倍。其次智能物流的体系建设,菜鸟实现重点城市24小时达,冷链规模突破4000亿元。

    还有一点是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在15个省市累计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智能合约技术实现精准消费补贴发放。

    最后一个就是制度的创新,构建消费友好型生态。

    第一,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法》实行以后,电商互联网平台投诉量下降了35%,消费者信心指数提高了121.5。

    再有一个就是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我们国家的市场新型城镇化一直在推进,1.3亿的农村的转移人口带动每年的新增消费将近2万亿。

    还有就是社保体系逐渐完善了。我国10.3亿人覆盖了基本养老体系,医保的参保率在95%以上。大家有钱有保障,经得起消费了,居民储蓄率下降了3个百分点这是我们一个重要的特点。

    这种系统性的变革对整个经济增长率提高贡献率从2018年65%到2022年82%。社消零售总额突破44万亿,贸易战的倒逼效应,加速了我国由世界工厂向全球的市场去转型,在激活14亿人消费潜力的同时,也为全球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极,重塑了国内经济结构。更在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领域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动力。

    第二个方面我们就说到现在最热门的问题,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八方面30项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在这个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包括城乡居民的增收促进的行动,消费能力支持行动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行动,消费品质提升行动,消费环境改善提升行动、限制措施清理优化行动、完善支持政策。

    分析行动方案的政策逻辑是以供需双侧改革,破局消费疲软。总结看来,它是从需求端看,恢复信心与释放潜力并行。

    消费券发放、提高个税起征点,直接增加居民收入,修复消费意愿;在释放潜力上,社保的覆盖,减少后顾之忧解决了有收入不敢花的问题。消费不便的问题,商业下沉,县、乡、村直通。

    从供给端上看,汽车补贴增加,家电能效标准提高,淘汰老旧家电,激活存量市场,结构升级与创新引领。再看环境端,消费环境更新,商业载体迭代升级,吸引新场景下的新消费。最后在政策端进行支持,通过政策的杠杆来撬动整个的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提升消费的政策,也就是要构建一个持续的、稳定的发展,我们商业地产运营者,这个当中要抓住这种市场机会。

    第二点政策提供给商业地产的巨大市场空间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提振消费的过程当中,最基本的是我们从载体经济的发展,包括如下的市场发展空间:第一,核心城市商业能级的提升;载体建设,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025年建成50个百亿级商圈,第二个是业态创新,24小时便利店覆盖提升至90%,给小规模商业提供了发展机会。

    第二个是:三四线城市商业下沉,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空间。低能级城市商业赋能,引入高粘合度商业业态,县域商业下沉三级网络建立。县域综合商贸中心、乡镇商贸中心、村级便民商店,目标是2025年实现村村通快递,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2.5万亿元。

    第三个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数字赋能消费5G已经谈了多少年了,5G这种基站的建立对整个商业有什么大影响,特别是支持ai、vr这种体验性消费,对我们的想法,对我们的整个市场的促进是非常好的一个工具。比如说我们的即时零售,包括我们的美团闪购30分钟到达等等,这都是5G或者技术革命带来的城市商业的发展空间。

    第四个我们就是服务的扩容,商文旅的融合,其实我们可以看原来的购物中心仅仅是购物和百货,最后我们探讨了有他的一个体验性消费,比如深圳上城项目,完全是一个商、文、拉动了整个文旅商消费的融合发未来发展空间。

    另外,从服务消费扩容上看,银发经济、社区的这种嵌入的养老,对消费的需求的满足,还有很大的商业空间。还有我们的年轻一族、老龄一族、儿童一族全龄产业对商业的覆盖,是一个巨大容量的巨大市场空间。

    我们在探讨商业空间当中,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重构这种商业消费,我们的内在核心是什么?

    第四大点,面对消费的新形势,消费新动能的核心要素必须去重构,才能顺应市场发展,我们总结一下核心要素的构成:

    一个是新消费动能,首先得讲技术革命,它不是说一个传统商业的去消费,所以它是技术革命、代际更迭以及这个价值观的升级产物。

    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整个构建我们新需求当中,Z时代年轻人需要社交的货币,我们需要通过社交去转换成我们的消费,老年人需要品质的去陪伴,同时新中产需要精神治愈。

    在供给重构上,我们建立从商品到服务,从功能到情感,从物质占有到有意义消费。在链接的重构上,建立新的产业链和消费链。在价值的重构上,绿色低碳、文化认同以及社会价值的一个新的标尺,这是我们消费新动能的重构核心要素。

    最后一点,商业地产发展的新路径是什么呢?未来是个什么样的市场,大家应如何应对?

    第一个就是从消费端去思考,消费端的居民从原来的物质满足。从物质满足转向体验服务,从传统的商业地产,这种零售消费几项沉浸式体验,推动商业地产从传统零售向沉浸式体验转型。

    如购物中心引进主题街区、艺术展览、亲子娱乐等多元业态。重构空间,商业地产需要通过场景化设计,如夜经济街区、社交化空间,延长消费者停留时间,提升消费的频次。

    第三,数据驱动运营。借助消费者行为数据分析,精准匹配品牌组合,优化租户结构,提升坪效。

    另外,政策导向下的结构转型,社区商业的崛起。政府推动15分钟便民生活圈,驱动商业地产向社区化、小型化、便利化布局。如现在的商业中心、邻里中心。

    第二,向绿色低碳转型,响应双碳目标。商业地产通过节能改造,绿色建筑认证等提升资产价值,降低长期运营成本。另外一个是城市更新机遇,老旧商业项目通过改造换新,如存量商场以及商业街的改造,满足城市功能升级需求。

    第三点,运营模式创新与轻资产化。首先是精细化运营。从收租方转向服务方。通过数字化管理,如智慧停车、会员系统、内容营销、IP活动、社群管理,提升用户的粘性。

    另外一个是轻资产扩张。头部企业输出品牌和管理经验,通过委托管理、资产证券化实现低风险扩张。未来商业地产盈利模式多元化,租金以外的收入,拓展的广告、数据服务、联合运营等增值收入成为租金的重要补充。

    第四点,产业融合与业态跨界。商业家的模式与文旅、健康、教育等产业融合。如文旅综合体、医疗医疗健康主题商场。商业与办公混合,如TOD模式,以及商办融合项目,满足职住一体需求。

    第五点,存量资产盘活与价值重塑,资产证券化的提速。基础设施公募reits试点范围扩至消费类基础设施,推动优质商业地产通过reits实现退出,加速资金循环。我们当前8支消费类reits表现良好,对商业地产的投融管退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还有一个是科技赋能的改造,利用物联网AI技术优化能耗管理,通过VRAR技术提升消费体验,实现老旧项目的智慧重生。

    在内容换新的方面,引入首店经济策展型、零售主理人品牌等差异化内容,激活存量项目的活力。

    最后一点,企业战略调整与竞争力的构建。头部企业生态化,比如华润万达等企业构建开发、运营、金融全链条能力,形成生态护城河。在区域深耕的策略是商业地产企业聚焦区域消费特征,打造本土化、在地化的特色商业。提升风险抵御能力,优化租户结构。比如降低主力电依赖,增加灵活租赁,增强抗周期能力。

    新发展模式下,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我们的内容也很多,我们的方法也很多,怎么把它去组合起来,可能是我们未来商业地产的一个方向。

    最后总结了一下,商业地产的内部本质,从原来的空间提供商到现在内容提供商,更重要的核心逻辑在于我们业态的创新,植入一些什么内容,通过技术赋能,通过金融工具,通过细化的运营,让内需市场消费转化为可持续的一个资产的价值。

    在未来的竞争当中,关键围绕着我们的人、货、场,怎样去促进一个深度的协调发展,是我们商业地产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也是新动能,促进我们的商业地产发展方向,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蔡云    

    审校:劳蓉蓉



    相关话题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商业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