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迷雾 | 中美日内瓦会晤后 产业与物流的解题路径

观点网

2025-05-12 23:43

  • 供应链全球化、销售市场分散化、产品竞争力高端化,或许是应对关税战的一些出路。

    编者按:4月2日,美国对全球加征所谓“对等关税”,并在4月8日及4月9日对中国连续加征关税至145%,中国作出对等反制。

    5月10日至11日,中美双方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经贸高层会谈,并在5月12日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联合声明显示,美国将(一)修改2025年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令中规定的对中国商品(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其中,24%的关税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同时保留按该行政令的规定对这些商品加征剩余10%的关税;(二)取消根据2025年4月8日第14259号行政令和2025年4月9日第14266号行政令对这些商品的加征关税。

    中国将(一)相应修改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4号规定的对美国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其中,24%的关税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同时保留对这些商品加征剩余10%的关税,并取消根据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5号和第6号对这些商品的加征关税;(二)采取必要措施,暂停或取消自2025年4月2日起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

    采取上述举措后,双方将建立机制,继续就经贸关系进行协商。

    观点网 “当今国际事务中最大的风险正是美国国内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世界会有深远影响。现时,美国正与自己交战……试想像特朗普重返白宫,这结果似乎越来越有可能发生。若然如此,肯定会出现三个现象:

    美国内部进一步分裂、世界进一步分化,以及美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美国因而加速退向孤立主义。本人看不到这对美国以至整个世界有何益处。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一直扮演着世界警察的角色。不管喜欢与否,这某程度上维持了世界和平。这股不论能否感觉到的力量若然减弱,世界便会陷入混乱,像在大风大浪中漂泊,没有安身之所……因此,我们要安度接下来的数个年头,再看届时世界变成怎样。”

    2024年,陈启宗先生撰写的最后一封致股东函中如此说道。

    时间来到2025年,一场由美国挑起的贸易战,正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风暴。

    关税迷雾

    自4月2日以来,美国政府已对贸易伙伴采取了广泛的加征关税措施。截至2025年4月底,美国有效关税税率从2024年底的2.4%大幅上升至28.4%,为一百年来最高水平。其中,4月以来对华加征关税已达到125%;作为反制,中国对美关税也达到125%。

    这也意味着,中美关税战从“贸易摩擦”升级到“战略对抗”。中金研究指出,美国政府加征关税有两大目标,降低贸易逆差和促进美国再工业化,前者主要是经济层面的保护主义,后者更具地缘竞争特征,主要是针对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体系中心的地位。

    中金指出,对全球经济来讲,关税导致国际贸易萎缩,减弱通过产业链分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的空间,所有经济体都受损。对中国而言,需求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短期来讲,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对美国是供给冲击,对贸易伙伴是需求冲击。

    诚然,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短期内出口将受到很大冲击。中短期则是产业链阵痛,比如部分进口关键零部件短缺影响相关制造业生产节奏,出口企业订单减少将导致工厂开工不足和就业压力等等。

    产城园区评论获悉,对中国本土产业而言,主要对进口依赖型企业和出口依赖型企业带来较大影响。

    具体来看,进口依赖型企业主要包括半导体、高端医疗设备、航空航天设备、生物医药和部分农产品加工等领域,这部分产业受制于美国的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或对美国进口原料依存度较高。例如长期以来,中国半导体产业需从美国直接或间接进口芯片及半导体设备。

    出口导向型产业则是高度依赖出口,尤其是对美出口的企业将在本轮关税战中直接承受订单和利润的下滑压力。

    据了解,典型的出口导向型产业包括家电、消费电子、纺织服装、光伏、机械设备等,普遍需要出口消化大部分产量,关税提高将对其造成订单外流和产能搁置风险。

    首先是家电行业,美国是中国空调、电冰箱的重要出口地之一,关税将导致在美销售不畅,国内企业面临库存积压和价格战风险。值得关注的是,一些企业早已着手应对,比如美的、海尔等在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地投资建厂,将部分针对美洲的产能移出中国。

    消费电子和手机产业在出口环节面临的挑战更严峻,苹果等大客户会要求代工商将部分生产线搬离中国,以规避额外关税成本。

    这意味着,中国本土的电子制造产业链可能出现产能转移。

    出海破局

    贸易壁垒之下,出口企业普遍意识到只能靠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差异化来突围。观点新媒体从一份企业年报中获悉该公司面对关税难题的解法:

    一是加速实现供应链全球化柔性布局,如通过东南亚等地优化供应链配置,增强抗风险能力;二是探索新兴市场增量,分散区域政策风险,大力开拓关税风险相对较低的区域市场;三是坚定不移地聚焦用户进行价值创造,以极致创新产品和技术服务为支点,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强化在高附加值领域的竞争优势。

    供应链全球化、销售市场分散化、产品竞争力高端化,或许是应对关税战的一些出路。

    正如上文提及到的,出海投资建厂是直接的规避关税手段。例如,宁德时代在德国投产电池工厂,TCL在墨西哥运营两大电视工厂等。

    全球产能布局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宁德时代。

    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客户涵盖包括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大众、丰田等主流车企,以及NextEra、Synergy等储能领域巨头。

    近年来,宁德时代积极在海外设厂。2024年12月,该公司与Stellantis集团签署协议,计划在西班牙合资建设产能50GWh的电池工厂,总投资达40.38亿欧元。

    而在此前,宁德时代已在德国图林根州建成首座海外工厂。

    该公司此前披露的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宁德时代在全球运营13个生产基地,其中海外产能布局覆盖德国、匈牙利、印尼等地。

    可以说,宁德时代已在海外多地建立起完备的生产基地,且电池产品对美出口依赖极低。即便将来美国对中国电池进口设限,公司也可选择在北美新建工厂供应客户。

    宁德时代欧洲区高管曾表示,公司将进一步推动供应链本地化,在海外组织供应商集群。

    在企业出海背后,物流企业可以提供国际供应链支持。

    顺丰控股于年报中提及,紧抓中国企业产能出海、品牌出海大趋势,为客户打造高效可靠的国际供应链,在多个国家、多个行业、多项服务场景中实现从0到1到N的业务突破,2024年累计中标超过100个海外供应链项目,其中完成落地超过50个。

    项目涵盖了电商与流通、工业制造、高科技、服装鞋帽、家电家居、汽车以及咖啡茶饮连锁等多个行业头部客户,服务覆盖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韩国、菲律宾、荷兰、德国、法国等多个国家。

    在咖啡茶饮行业,该公司支持多家中国咖啡茶饮新兴品牌实现海外拓展,其中助力某咖啡品牌客户在新加坡超过50家门店的快速开业和运营,以及作为某茶饮客户出海的独家供应链合作伙伴,助力其在8个国家开设110家门店。

    在汽车行业,不仅能够提供新能源材料及电池、高端设备的跨境进出口空海运服务,顺丰还首次成功承接某车企的海外汽车备件仓配一体物流服务,为客户提供覆盖汽车备件清关、港到仓接驳、仓储和本土店配的一体化供应链服务。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陈玲    

    审校:徐耀辉



    相关话题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产城

    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