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红兵: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融合路径 | 2025观点资本圆桌演讲

观点网

2025-04-29 14:26

  • 从过去到今天,香港之所以能够发展,香港的未来在哪里?都是因为它是中国一个非常难得的这种对外窗口,未来同样如此。

    本文为欧阳红兵先生在2025观点资本圆桌发表的演讲。

    欧阳红兵(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主办机构给我命题——内地资本市场的一个融合路径。大的背景的话,我一会儿再跟大家分享。

    所以我大致也就只讲这么三个很简单的问题。一个是我们互联互通实际上已经取得了非常重大的进展,那么在这个基础之上,我想大致的分析一下,就是说未来进一步的融合路径。

    坦白的说其实都已经在路上,各种中央和香港这边其实各种融合的路径都已经在探讨之中,有些都是在筹备之中的。然后提供一点我个人的这种展望和思考,就这么简单。

    真正的这种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的融合,其实是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各位可能都清楚,所以从2014年开始的沪深港通,我们就更清楚了,刚好到去年的11月份是10年。

    我们也都知道到今天沪深港通实际上已经涉及到很多的这种品种,它的范围也不断的扩大,而且还产生了像后来的沪伦通。

    所以我们内地的资本市场跟国际的接轨是一步一步的稳步的推进,而且范围是更加的扩大,它配合了整个国家对外开放的这种战略,我就不再具体解释了。

    我们有这么多,而且特别令人鼓舞的是,我想各位也清楚是去年所公布的金融领域对港合作的5项措施,去年在这个论坛上面我是详细的分析了的,我觉得这里就也不再多说。

    要特别提出的是什么?

    自从互联互通机制真正的建立起来,到去年,也就是说到10周年的时候,大约我们北向和南向这个日均成交额分别达到了1233亿(这是国际资金流向A股市场)和380亿。刚才洪灏总也说到了,南向资金对于香港市场其实是有重大意义的。

    我们即便是作为一个普通的投资者,大概一直都知道就是香港市场严重缺乏流动性,而南向通以后这个是得到了非常大的缓解,在4月9号一那一天,南向的净买入也达到了200亿,无论如何它是对于稳定市场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的。尽管刚才洪浩总说的那是恒指和恒科指分别是历史第一大和第二大的跌幅。

    那么要说明的是北向的交易额度,我们曾经十分注意观察国际资本对于内地市场的这样一个积极的程度,或者说你就观察每一天,他这个是净流入还是说几乎没有,甚至于是流出,这是市场一个非常重要的风向标。

    原因是什么?就是北向的交易额度今天大约,202年的前三个季度大约占到市场的交易总额的6.7%,南向这个数据当然就非常的明显。也就是说占到整个香港市场成交量的16.9%。岗位、目前方向上的交易,我尽管我的孩子因为我觉得我交易那么第四个月谁知用清楚了解决方式。

    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国际的这种接轨,这个是中国的金融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有力的手段,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他对于香港的意义,我下一页马上讲这里先说一下。

    lightbox image

    我们不要谈这个规模,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说通过这种融合能够为两地的资本市场注入稳定性。

    就像我刚才说的,我们按照这个数据还是我到处跑刨来的,开通以来的2000多个沪港通和深港通的交易日里面,北向资金在大约45%的沪深300指数下跌的这样一个交易日里面。都是逆市净买入,都是逆市。这对于稳定市场,我想这个意义各位是非常的清楚的,对于香港市场的港股通是持续的保持了净流入的。

    当然我们都很清楚,因为内地的投资者,他的投资国际市场的渠道是如此的之少。所以说香港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对于香港市场的积极作用,我们就顺便看一下这个数据。

    2021、2022、2023,我们都知道在香港市场的大势是如何的是吧?但是南向资金分别保持了4500多亿,3600多亿和3100多亿的净流入规模,这个意义也是不用我再多解释。

    所以要讲到的其实更多的是我们应该在整个国家的大的战略背景底下去看待这种沪深港通所带来主要的这种融合机制,当然其实还有很多别的。

    香港对于整个国家的意义在哪里?我认为现在香港的资本市场已经是香港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具有绝对优势的这样的这种产业,而且在国际局势不断的变化的这种背景底下。

    在美国当然它现在是这样了,就是说以前拜登政府应该是聪明一点,我打群架我联合我所有的盟友一起协调政策来对付中国,他现在不是,但是他的手段恐怕是更加的粗暴的,这是肯定的,我对于贸易战本身能不能达成协议,90天,我认为如果站在中国的角度来说,第一我不指望,第二你也确实不值得打交道,不值得相信了。

    还有基于它内在的目标,我始终认为这个目标有一部分,起码有一部分它确实是针对中国的,因此是很难的达成一个协议的,我觉得很可能是我就不跟你玩了。

    在这个背景底下,中国面临的是巨大的、深刻的结构性的调整,中国和美国都有结构性的问题,我就不要讲美国了,刚才洪灏其实已经讲得很清楚。

    中国的问题就是过去偏向投资,而将来要转向消费与投资并重,甚至于一定是更重视消费。这个钱简单的说,你一定要整个社会底层能够更有钱消费,这是大趋势,恐怕对于中国的决策层来说,也没得多少选择。

    你一定要做的这样的事情,就是说真正的让消费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主要的拉动作用。

    然后从央行这个角度来说,那么要强化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去矫正经济增长和经济运行的这种轨迹。

    那么宏观经济的政策调整着重在于保持宏观的稳定性,今年已经提出来的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史无前例的提高财政的赤字率,其实我认为还有更大的这种空间。

    我们在二季度一定是能够看得到的,和很多年都没有提过的适度宽松的这种货币政策,也就是我们刚才提到300多万亿接近400万亿的流动性,但是问题就在于他没有流动,没有广义货币,流动性是很差的。

    所以这个是国家可能在当下,今年2025年要着重解决的这些问题。简单的说是一个逐步,甚至于是一个趋向于相当宽松的这种宏观政策。

    在这样一个背景底下,香港的机遇其实是更大,我自己个人认为的话,从过去到今天,香港之所以能够发展,香港的未来在哪里?都是因为它是中国一个非常难得的这种对外窗口,未来同样如此。

    如果你能够很好的依托大湾区,很好的利用好国内的这种内地的这样的一些所有的资源和机会的话,香港前进的方向。

    那么这个就很多了,简单的说在去年实际上各位应该在媒体上都看到过很多的报道,简单的说一定要拓宽互联互通机制,加强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这种融合。这条路是对的。

    然后如果你谈到人民币的国际化,毫无疑问香港将是离岸人民币业务的枢纽,伦敦那是远远比不上的。

    所以说这个里面应该是有相当多的思考,决策层已经在有,你比如说支持金管局使用互换资金去充实离岸人民币的流动性以及扩大,增强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的国债,央行票据。

    这个意味着巨大的这种流动性的增加和市场的交易环境的相当程度的变化。

    还有,我们看到几年这五六年,似乎某些金融机构搬走了,某些资金走了,但是显然香港作为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的功能没有受到影响,甚至于在加强,其实原因还是因为背靠内地。这里面时间关系我就不再多说了。因为这里面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这个机遇。

    所以具体的政策措施,包括比如说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的沪深港通引入大宗交易,甚至于部分的专家提出来扩大国内期货市场的对外的开放,把REITs纳入到沪深港通,把人民币的股票交易的这种柜台交易,纳入港股通,这些可能我们大概都已经是,甚至于进一步的拓宽这种沪港通的交易范围的品种,优化交易机制等等。

    实际上这些工作还有非常多值得做的,而且我自己认为非常乐观,都是一些水到渠成的这种事情。

    关于未来大概有这么5点:首先是扩展这种互联互通的风险管理水平,第二个其实是我刚才已经讲过,要大胆的去拓宽互联互通覆盖的资产类别,甚至于包括香港金融市场的一些特有的优势。你比如说保险,还是有着非常大的这种吸引力。

    还有救市再进一步拓宽,也有的提出来比较积极的还有大量的内地的投资者,由于不符合沪深港通的这种条件,所以还没有机会。那么能不能够进一步的降低门槛,这都是很现实的这种问题,所以扩大互联互通的投资者的参与范围,我觉得也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最后,那么只谈这么几点这种思考,第一,我们注意到香港目前其实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的市场之一,我们在香港的市场发行的绿色债券已经非常之多,有着非常重要的这种国际地位。无论如何你国际局势如何变化,实际上大多数的人、大多数的国家他还是有共识的,就是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也都知道内地拥有着绿色发展领域最为强大的产业,有相当多多的企业这方面的需要,比如说融资的需要,比如说深度的金融服务的这种需要?可行的路径,哪怕仅仅是在大湾区,比如说加快国内国外这种绿色认证的互通,也就是说互认,去实现绿色债券的互联互通,起码对于内地的企业来说是一个福音,我们也都知道跨境理财通,到目前为止还有相当大的局限性。

    坦白说和内地的很多投资者,很多的普通家庭可以说是非常期待的,目前局限在大湾区,但是如果说是我们有可靠的风险控制,那么扩大试点范围,哪怕是扩大到内地的主要的一线城市,例如说北京、上海,我始终认为这个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北京上海的经济发达的水平绝不亚于大湾。所以这个是一条途径。还有有些专家提出来的,适时推出新股通,目前的沪深港通都还没有包含新股IPO。

    所以能不能够采用一些试点方式,然后至于说完善规则,防范风险,这都是有着这个很成熟的路径的,满足内地投资者对于配置全球资产的这种需求。

    刚才也提到了,今年是相当多的内地的优秀企业会来香港,我们已经看到了好多了,已经看到了好多了对不对?那么如何让他们能够更加便利的去投资全球资产,香港毫无疑问非常有利的这种地位,而且其意义在于能够推进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你看你怎么去做了。

    以上也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点点个人的这种这种分析和思考,也求教于大家,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欧阳红兵    

    审校:劳蓉蓉



    相关话题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资本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