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私有化,再加上融信服务当前现金与剩余上市募得资金,欧氏家族从要约中获利的可能性确实不小,但这般选择并不罕见。
观点网 如果计划顺利,融信服务将在3月18日走下资本牌桌,告别拢共三年半的港股上市阶段。
2月14日,融心一品(要约人)与融信服务发布联合公告,宣布法院会议及股东特别大会一致决议通过以协议安排方式将融信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私有化,并撤销其上市地位。
在投票结果方面,法院会议中赞成计划的票数为1.08亿股,占比98.60%;股东特别大会赞成及普通决议案票数均为4.83亿股,占比99.64%。融信服务已发行股份总数为5.08亿股,计划股份总数为1.33亿股,占已发行股份约26.20%。
时间表显示,预期融信服务在港交所的最后日期为2月28日,法院聆讯日为3月12日,正式退市生效时间为3月18日。
距离华发物业完成退市未满半年,上市物企即将再减一家。
2024年11月18日早间,一则短暂停牌的交易所通告出现在融信服务公告列表,针对“等待发布收购及合并守则相关内幕消息”的停牌理由,市场猜测也仅停留在物业行业内常见的企业收并购范畴。
四天后,有关融信服务私有化的邀约文件发出,被收购的对象却是融信服务自身。投资平台上,过去讨论寥寥的融信服务板块消息活跃,风向并不积极。
2021年7月16日,融信服务历经二度递表最终登陆港股,发行价为每股4.88港元,募得净额约为6.3亿港元。
但上市后的日子并不好过,受关联行业下行影响,物业股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停牌前一个交易日(2024年11月15日),融信服务收盘价报0.52港元/股,收跌3.7%。
正是股价一路下探,给了融信集团一个私有化融信服务的理由:一是认为股份交易流动性低,并且股价呈现下滑趋势,对计划股东变现造成不利影响。
二是低流动性使得公司无法开展任何股权集资活动,不能充分利用上市平台作为长期发展的资金来源,继续上市将不会为了公司带来任何具有意义的裨益。同时,退市将减少维持上市地位的成本与开支,让要约人以更具效率及效益方式经营集团业务。
根据私有化计划,要约人给出的私有化价格为每股支付现金0.6港元,总支付现金约为8000万港元。
而每股0.6港元支付价格较停牌前一个交易日0.52港元溢价约15.38%,较最后交易日止30个交易日于联交所所报平均收市价约0.64港元/股折让约6.25%,较2024年一季度未经审核每股资产净值约1.29港元折让约53.49%。
对比华发物业私有化时要约人给出的支付价格分别相较以上三个指标溢价30.63%、70.59%以及970.11%,融信服务私有化计划报价明显偏低。
另外,融信服务截至2024年中期未动用上市募资所得款项净额约为4.83亿港元,远超私有化要支付的8000万港元。
投资平台上,有投资人表示:“上市时募资超5亿,现在8000万就想私有化买回来。”“上市后从未分红,也没有回购增持动作,现在便宜私有化。”
这份私有化计划,得益的似乎只有融信集团背后的欧氏家族。
但是从2025年开年以来动态看,欧氏家族要头疼的事并不少。
1月16日,一封《关于欧宗洪、融信集团与西南证券操纵展期投票、侵犯债权人权益的举报信》发出,直指融信集团在展期后持续低价回购,以极低的代价实现了逃废债,通过操纵表决推动债券的无限展期。
举报信涟漪未平,四日后正荣地产发布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欧宗荣因涉嫌违法犯罪,已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欧宗荣与融信集团实控人欧宗洪为兄弟关系。
舆论漩涡中,融信服务被卷入融信实控人欧宗洪家族或正转移财富的指控。
截至2024年中期,融信服务持有现金及银行结余约6.74亿元,流动负债同比减少4.9%至5.55亿元,并无借款,现金流状况较为稳健。
低价私有化,再加上融信服务当前现金与剩余上市募得资金,欧氏家族从要约中获利的可能性确实不小,但这般选择并不罕见。
中交地产收购中交服务宣布“退房”、珠江股份转型物管企业、华发物业私有化退市,房地产行业处于调整期,收入相对稳定、风险基础较小的物企逐渐成为房企周转的退路。
只是受到关系紧密的房地产行业下行波及,融信服务业绩情况并不乐观。
截至2024年6月30日,融信服务录得收益4.25亿元,同比下降3%;毛利月8040万元,同比下降4.5%;毛利率为18.9%,同比减少0.3个百分点;期内亏损达1.14亿元,首度由盈转亏。
主营业务方面,占总收入比重84.2%、占毛利约90.3%的物管业务在管建筑面积同比减少11.5%,约为3070万平方米;合约建筑面积同比减少约10.9%至3600万平方米。
从收入及盈利能力来看,该业务板块近三个报告期营收分别为3.48亿元、7.13亿元及3.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8%、17.3%以及2.9%;毛利率分别为21.4%、21.0%以及20.3%,均呈现下滑态势。
私有化计划已推行过半,欧氏家族能否成功吞下融信服务这块“肥肉”还需静待法院聆讯结果。
至于退市之后的未来,融信服务需要面对的不仅是短期内可能被转移的资产,还有更长远的业绩困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何欣
审校:徐耀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