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思维来谋求生存和发展,它是一个正确的事情,当然它是非常难的,这个转变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真的需要久久为功的过程。但只要方向正确,就可以一步一步走,是可以达到理想的彼岸。
本文为陈涛女士在2024长三角产业论坛发表的演讲
陈涛(传化科技城公司总裁):感谢观点的邀请,有幸参加这个活动,分享我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我们的一些做法。
我的题目叫《从地产思维到产业思维:知易行难》,大家说的频率比较高的是这九个字,都知道从地产思维到产业思维进行转变,知道是容易的,做起来还是非常难的。
我认为这里面有两个背景,一个是形势所迫,大家知道过去这几年产业园区建设的速度,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二线核心城市,物业存量高速增长。产业园区已不再具有资产属性,可能是一个生产资料了,主题越鲜明的园区越容易成功,产业价值运营商的核心能力成为一个园区招商、安商、稳商的要素,这个是形势所迫,不得不从地产思维向产业思维进行转变。
第二个转变是逻辑的变化,产业园区这个资产已经不具备地产属性,通过载体分割转让来收回投资这条路已经越来越难了,尤其是一线城市和1.5线城市。逻辑转变到产业思维,如何盈利呢?通过运营服务,实现陪伴企业成长的长期收益。
认清了形势,道理也都明白,具体怎么做呢?我们看政府的工作报告,还是会看到年初的时候政府提出来要储备一批、新建一批、交付一批,然后呢?这些物业交付给谁?怎么运营?所以,还是要提升运营的能力。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在杭州的传化科技城怎么破解这个难题的:要坚持产业价值为核心,致力于打造生物技术产业的集聚平台。
这是我们的区位,它在杭州距离萧山机场和亚运村各十公里的钱塘江南岸,占地3.78平方公里,东西向和南北向都是各两公里的区间范围。这片土地原来是农业用地,没有原住民,我们提出要打造一个"产业集聚、人才汇聚、资本助力的科技创新平台,服务科学家创业成功,服务科创企业快速成长,成为一座产城人文融合的国际都市产业新城",对标国际知名科创社区的理念,先做生活配套,然后再做产业招引,因为没有基本的生活配套,是很难引进人才和项目。
我们的模式就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政府做一级开发,传化在这个中间负责做园区和配套的二级项目开发,政府定规则,我们是作为具体的执行层,这个模式在过去八年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
这是我们的发展成效,这六个项目都在我们3.78平方公里范围内,是我们自己建设和运营的项目,包括公办学校、国际学校,还有商业、邻里中心和医院。目前区域生物技术的集聚度能达到65%,已经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局面。我们规划了200万方的产业载体,已经交付了100万方。在人才汇聚这个维度也有比较鲜明的特色,目前常住人口120000人,入驻的科学家们多为海归,来自于九个国家,年龄在25到35岁这个区间的占了51%,所以传化科技城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片区。
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打造产业链,传化成立于1986年,在化工和农业有非常好的实业基础,所以,我们定位做生物技术,也是基于这两个产业能够给入驻的企业提供应用场景、能够提供产业化的资源,最核心还是我们的这些项目未来具备进入传化生态体系的可能。底层是我们有一批懂这个产业的人员,这是服务这个产业发展非常重要的要素。
在建设上面,我们有从企业孵化到加速到量产,再到最后总部的全生命周期空间载体。
运营服务是我们的核心,我们把入驻企业划分了不同的成长阶段,从0到0.5,然后0.5到1,然后1到10,10到100,企业所处不同阶段,所需要的基础服务、专业服务,我们全都刻画出来了,这些服务将通过自己建、链接第三方等方式来实现,助力入驻企业快速成长,这也是我们所谓的做产业价值运营商非常重要的一个业务。
在基金投资上,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我们设立了不同的基金,对于早期阶段,一个项目大概投三百万到五百万,就是种子轮的;经过了产品的验证阶段到开始进入到产品化的时候,我们有自己的生科基金,每个项目投一千五到三千万;还有科创大基金投五千万到一个亿,来陪伴企业的成长,这也是我们四支基金的投资策略。
现在招一个大商非常难,我们的理念是移植一棵大树不如培育一片森林,只有从小培育才会对这片土地更有感情,现在移植一棵大树能不能存活下去还另说,但获取代价非常高。怎么培育这片森林呢?我们针对产业的特点,去打造这样一个生态,比如说从医院等的产品需求发出,到过程中研发的全生命周期,最后产品应用又回到这个医院,这样一个生态当中,哪些是我们能解决的,哪些是我们现在还缺的,我们将构建这样一个生态,来保证这些企业能够在我们这里得到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对于绿色生态,前面几位嘉宾都讲的比较多了,也将成为一个园区开发的标配,我们在园区里提供集中的供冷供热,打造都市田园,让这片土地滋养入驻的人群。
最后一个非常重要,是以片区经营的思路来做产业招商,我们每年大概有一百场的活动,包括专门针对企业家的项目路演、企业家联谊会等,也有社群活动,针对入住在这个片区里居民的,比如圣诞、感恩节活动,还有针对工作和生活的一些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提升这个片区的居民和创业者的向心力和归属感。领导到我们这个片区进行考察和调研的时候,对我们这个项目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肯定和评价,认为我们打造的这样一个片区,是符合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向和要求。
今天参加观点的活动,根据我们的项目经验,结合当前形势,浓缩到这么四点我自己的观点,有不当之处也请大家批评指正。
从地产思维到产业思维的改变,改变的驱动力是商业模式必须要改变了,商业逻辑改变后,公司从战略,到组织,再到业务,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变化,要往下打,落到真正的业务上。
第二个是精细而专业的运营为王,聚焦一个产业方向去做,核心的就是要懂她,这个她是客户,客户到各个地方去寻找落脚点的时候,最在意的点是招商人员是否懂她,只有懂了她之后,才能知道如何提供服务,所以,聚焦一个产业最大的好处,是招人有了方向,如招生物医药、生物化学背景的专业人才,他们去和客户去沟通、做后期的服务、做投资标研判时,才更加精准专业。懂她、服务好她、陪伴她的成长,这才是园区生生不息的王道。
第三点是一百亩或者两百亩的单独园区是很难的,我认为以片区经营的这样一种思路来做产业招商和运营,相对更有抓手。因为有更丰富的场景,助力园区招商。目标可以是做好一百亩或者两百亩的园区,但你的视野和策略还是需要放大到一定的片区场景中,这样才更容易去做相应的客户服务和客户的招引。
第四个也是自己的一点体会,现在我们去看各个地方招商的时候,所有的招商手册和道具都是一样的,我的区位优势,我的政策,我的服务,其实没有站在客户的视角去看,人家到底为什么选择你、人家为什么来是我一直去跟我的招商团队灵魂拷问的一个问题,现在真的是客户为王的年代,客户非常稀缺,而且客户到你这儿的时候,已经在长三角、在大湾区甚至在北京都已经看过很多地方了,他知道怎么样去判断自己的落脚点在哪里。租金的成本已经不是他的核心成本了,各个地方都有类似的政策,他更关心的是企业成长发展过程中你能给他什么,能不能给他场景、订单,能不能解决他在产业化过程中的诉求,这是客户来选择你和关注你更核心的要素。
最后回到刚才一直讲的这句话,就是长期主义,以产业思维来谋求生存和发展,它是一个正确的事情,当然它是非常难的,这个转变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真的需要久久为功的过程。但只要方向正确,就可以一步一步走,是可以达到理想的彼岸,但过程当中的专业和专注非常重要,有的时候我们一个片区前三年定的是生物医药,后三年又定人工智能了,这种前三年做的所有工作都会大打折扣,所以需要专业,需要坚持,也需要一些情怀。说的不对的请大家多批评指正,谢谢。
撰文:陈涛
审校:劳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