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会一:波动之下,如何把握产业机遇? | 2024长三角产业论坛

观点网

2024-04-23 16:27

  • 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这种情况下如何拓展发展新空间?

    主持嘉宾:

    黎振伟 世联行首席技术官

    讨论嘉宾:

    葛培健 金地威新产业研究院院长 

    张 鹏 园动力董事长

    朱 军 新建元集团党委委员、副总裁、财务总监

    许志远 中集产城园区运营公司华东区域总经理

    黎振伟:谢谢主持人,我们来到葛总的长三角产业基地来研讨,我们是从珠三角过来的,大湾区过来到长三角,产业园区跟上午的养老康养显然不同,下午人满满的,看来大家很关注产业。的确,当房地产不好的时候,经济下行的时候,国家很强调产业,现在很多企业都要转型产业,很多制造业的企业生产不好了,也把他的工厂占进产业,所以面临这种情况怎么做?

    所以下午的讨论主题就是波动之下如何把握产业的机遇。第一个议题就是地产思维走向产业思维,我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如果这个思维搞错了以后,我们又回到过去的地产,就麻烦了。

    关于第一个话题,有请金地威新产业研究院葛培健院长,我的问题是这样的,您曾是国家级科技园区的领导,现在又担任新产业研究院的院长,过去与现在有不少产业园区的建设,大多都带有地产的思维,产业思维是弱的,地产思维是强的,您如何理解房地产这个产业,创新之间的差别和认知,两个产业如何融合?如何从地产思维转向产业思维?

    葛培健:非常感谢黎会长。这个题目从地产思维走向产业思维,说实话我早在2017年5月18号京津冀高峰论坛会上就提出过,我认为雄安模式标志着传统园区开发模式行将结束。

    我当年接受了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三篇系列专访,第一篇就是“雄安模式标志着传统产业园区开发模式的终结”;第二篇“产业导入,基金操盘的时代己经到来”;第三篇“逐鹿中原,产业园区开发主体进入并购时代”。而地产思维的鲜明特点就是“三高”即高投资、高负债、高周转。而目前政府在新型工业化、制造业当家的推动下,对工业用地、产业用地的监管更加严格了,产业思维需要一张产业蓝图干到底,需要久久为功的耕耘。

    我仅举三个案例:一是我为何选择金地威新?当年全国房地产三十强,其中好几家来到上海寻求与张江合作,推进房地产公司的转型,而真正转型成功的是金地。其领导者即金地集团原凌克董事长,他坚持长期主义打造生命科学产业高地,仅在美国硅谷等地就有6个个孵化加速器,并对园区产品品质非常注重,形成了全国化布局战略,目前在国内19座城市,开发项目42个,管理面积四百多万平方米;全品类产品系列,包括研办、研产类等;全自持拥有资管,即不是以销售为导向的,而是以自持运营为主的;全生命周期运营,并建立了生命科学园区产品力标准。体现了金地从地产思维向产业思维转型成功范例。

    第二个是我的老东家,张江高科600895,当年张江高科团队引以自傲最大的成就感就是转型为科技投行,形象地表述即房东+股东、基金十基地、园区十社区。当年张江园区约有816家企业与张江高科是租赁关系,而低租金、免租金又是政府对公司招商引企的基本要求,作为上市公司既要能满足社会投资人的回报预期,又要完成政府招大引强的任务?这就倒逼我们从传统的地产思维向产业思维、科技投行转型。据悉,张江高科的增长已经彻底与房地产指数脱钩了,这几年房地产指数连续下跌,这个黎会长比我更熟悉,而张江高科的增长指数已经跟集成电路、创投类指数等产业类指数挂钩,充分表明公司房地产属性明显弱化,而科创属性显著增强。这就是地产思维向产业思维转型的重要标志。

    我再讲第三个案例,就是东湖高新,东湖高新史文明总经理,去年在上海产业地产30颁奖大会上发言宣布东湖高新未来三年不依赖靠租金收入,而是靠产业赋能的服务收入,为此他们专门成立了一个叫索元数据公司,依托海量数据基础,提供可定量计算的一站式产业分析和猎商系统,为区域产业规划、产业招商、产业投资和产业运营等提供辅助决策,做实延链、补链和强链。这也表明了从地产思维向产业思维的成功转型的范例。上述三个案例足以说明,地产思维向产业思维转型己成为产业园区开发主体重要标志。

    黎振伟:非常精彩,一个是全生命周期,一个是房东+股东,一个是从依靠房产指数向产业指数提升,这个要探讨还不容易,前面怎么解决资金,怎么解决基础,很多开发商在早期的时候还是有钱的,但他们的思维没转变,结果现在房地产不行的时候,也把自己的产业拖累了,这是后话了,我们下次论坛再深入研究。

    第二个嘉宾来自中集产城的,有请中集产城华东区域总经理许志远许总。先从数字认识中集产城,中集产城是中国第一家以产城命名的公司,依托中国集装箱集团全球的产业资源、全球运营平台,通过合作机制创造整合了一千加战略级的大型产业集团,聚集了一万家中型优质企业,连接了十万家生态型小微企业,服务了一百万家产业人口、产业生态联盟和主题产业社区,打造了高质量的产业集群。

    我的问题就是,你们很典型的从一个制造业企业,做集装箱的,到一个产业园区,这两者之间它的特点和关系是什么样的?能把握住吗?下一个问题是从当前政府到企业,都在大力发展产业园区,我们如何避免进入认识和发展的误区呢?有什么经验呢?

    许志远:感谢黎总和观点,给我们一个一块来聊一聊产业园区的机会。成如刚才黎总所说的,中集为什么做这个产业园区?中集躬身入局,本身是一个制造业链主企业,除了集装箱板块,我们在海工装备,在物流,在特种车辆,都是行业里面的头部企业,也就是我们本身实际上就是制造业的链主企业。

    以这个身份去做园区的布局,我们从2003年开始成立中国第一家以产城命名的公司,从此之后我们就跟做房地产项目切割开了,就算早期有一些地产类、住宅类、商业类的项目,也都是交给专业的地产公司做待建,去合作。从制造业的这个链主身份,还是回归到为企业服务、为产业服务商,刚才葛院长说的六大化,我非常认同,这就是我们在服务企业、服务产业所需要做的事情。

    回到这个主题讲地产思维和园区思维,从我们中集的理解,地产思维有明显的行业特点,我们认为园区区别于地产思维,是从需求端出发,从政府发展企业的需求端出发,围绕这个需求提供的价值,去做这么一个行业的生意。更多的我们讲的是赋能,讲的是利他精神,地产更多的是从供应的角度,是一个利我的,自我闭环产品开发销售的逻辑,园区服务我们认为更多的是一个利他,链接赋能的一个逻辑,这是我们的一个理解。

    我们认为做产业园区的几个特点,作为制造业的链主企业,一定要了解这个企业的需求,所以我们集团专门成立了产业研究院,我们这个产业研究院围绕服务我们集团在各地政府的产业落地,去衔接需求。同时研究我们集团内上下游相关的生态企业,通过研究先行做到知识图谱、产业图谱,围绕我们的研究和客户的需求,我们专门开发了产业服务产品。

    在数字化的领域,我们在赋能方面,也同时开发了集享会和集刻会的数字化赋能产品。从专业化的赋能角度,我们把每一块价值的赋能点都独立开发出相应的专业化产品,为我们的企业赋能。像我们在东莞的中集智谷,就是围绕手机的一条产业链,五年之内60%的企业都是围绕手机相关的,从鸿蒙的开源生态到感知的模组,到背壳的冲压设计。

    我们在深圳的园区专门做卫星互联网,专门成立了一个卫星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围绕这个上下游的产业生态去集聚。中集园区总结起来,内部讲叫产业人做产业园,懂产业也懂企业,懂这个行业,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好。

    黎振伟:谢谢许总。下一位有请园动力董事长张鹏总,你们公司发展第五个年头,集团先后取得中国园区运营服务商的第一、资管运营实力的第一等多项殊荣,在全国赋能了一百多个园区的运营,在这骄人的业绩下,我马上要问了,怎么看当前园区发展的一些问题呢?这些问题政府跟企业他们又应该怎么去化解呢?作为我们专业公司怎么帮助他化解?特别最后一条对于那些将要进入这个赛道的,不熟悉园区的企业,您有什么建议?

    张鹏:谢谢主持人的提问,也谢谢这次大会和葛老的邀请。主持人您提到了两个一,是我们这四到五年跑出的业绩,也是中国经济社会比较动荡的五年。我算是行业内比较年龄的选手,81年生人,四十多岁,我们作为一股新生的力量,之所以能有这样的结果,我认为回归到本质,您的问题背后是两个一,你们有没有真正的实力。

    黎振伟:您做了那么多项目以后,认为有什么问题?

    张鹏:我再补充七个一,第一个一,园动力是真正意义在产业园区做产业园区运营服务的公司,而且是一个全国化、全流程的比较高的出发利益点来做这个行业,包括现在为止,很多开发型的企业,所谓重资产的公司要转型做轻资产的时候,会把园动力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参考蓝本。倒不是我们做的有多好,是因为我们走的靠前,我们很多理念迭代速度比较快,得到了很多同行的认同。我这个人本人总结能力比较强,经常把最新的理念无私的分享出去,这是第一个一。

    第二个一要补充的就是我们园动力到现在,就是专一了,这五年的时间从来没有变过我们的主营业务,只做一件事情,就是给产业园区提供全流程价值体系的服务,这套体系也是我这么多年从业履历里总结积累,在五年跟我们客户合作过程中不断地迭代,我预告一下,今年6月份会有重要的升级,就是全新的园动力全流程价值体系升级,会选在输出中国产业园区的会议上,在我们的主场,会是像过去五年一样进行无私的发布,希望真正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

    专注的背后就是园动力在这五年中经历了无数的诱惑,可以自信的介绍园动力的前面先介绍三个不,园动力不拿地、不开发、不建设,我跟很多地方政府的同事也会汇报,否则很多政府会怀疑我们的纯粹性,先要证明给他们看,我不拿地,也不搞开发,不搞建设,因为这三件事情,回归到我要补充的第三个一,我认为有更重要的,或者更合适的客户群体适合拿地、投资、建设、开发,就来到了第三个一,园动力只做了非常专一的两类客户,一类是央国平,未来大量的优秀产业园区,一定会回归到央企,比如我们台上就坐着央企,央企、国企以及地方的平台公司,将成为优秀的产业园区开发企业,我们会以补充协同的形式,或者是在地方国企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形成一个很好的补充协同作用,主流一定是央企、国企和平台公司。

    他们主力做产业园区的方向,就是在国家每年新增的产业用地做新增的产业园区。第二类服务的客户主体就是实体企业,园动力现在100+园区里面,其中30%是实体企业园区,70%是央国平的园区。实体企业也存在另外的形态,对实体企业存量土地重新盘活,现在通过园区运营服务商,也就是我们的出现,能够嫁接或者促成地方政府和存量土地地重新合作,盘活低效用地,尤其在珠三角做了大量的业绩,在其中找到了很多化解矛盾的方法。这是我补充的第三个一,我们很专一的做这两个客户。

    第四个是福州市前市委书记送给我的一句话,认为园动力在做的这件事情就是产业园区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是我们的核心理念,原来没想过,现在一想,确实在做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事情,因为我们是长期主义思维者,从来没有以短期利益为原点做这件事,而是真正想推动行业进步,做一件伟大的事情,这是第四个一。

    第五个一是园动力核心的操盘逻辑,我们一直是一体化的工作模型,在开发企业中,大家可以回想一下,都是按部就班,一件事情做完,投资部拿地,然后产研部做定位,设计部做设计,成本部对这个目标成本进行管控,再由招商部进行招商,物业部进行管理。还是回到到地产思维和产业思维,地产思维就是快周转,这样的处理方法效率更高,但是会发现一旦这个公司规模化了之后,出来的产品大相径庭,同质化非常严重,开发的效率很快很高,但是对某一个园区的独特性,以及和产业的高度适配性差了很多。

    我非常推崇几个市场公司,比如说金地威新,一路以来坚定在优质城市做持有资产,对产业的研究深度是比较高的。在这点向下园动力的模型就很不一样,我们并没有像流水账一样做一个园区,每来一个园区,园动力的工作机制基本上围绕着四个主要的一体化来完成,比如说率先产研设计一体化,产研部门和设计部门协同工作,他们的绩效考核、管理模式、对外输出不会分开,包括在招商阶段,我们认为招商和全国联动也是不可切分的,现在园动力已经进入了39个城市,在39个城市中某一个产业招商指标是同时下给整个招商体系的,咱们回忆一下其他开发公司,可能人很多,但指标是分别下给某一个城市或者某一个项目的,并没有真正形成协同,而园动力不是这样思考问题的,每一个指标都是分给全公司所有的体系内。

    第六个就是已经做到第一百个园区了,并不是证明我们有多努力,或者我们的成就有多大,而是证明了当时在设想这个模式,因为园动力是创造这件事情的一家企业,在创造的过程中带有非常多对这个行业未来趋势发展的预判,我们当时就预判到了,央企、国企、平台公司会成为增量产业园区的主体,所以围绕着这些搭建的组织架构。做到一百个园区反向印证了前面的假设有前瞻性,确实自己五年的成长,到今年为止又有很多新的认识和假设,也会变成未来的组织架构变化。

    第七个一百就是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百个园区,但是我们短期内的目标,希望未来在中国一百个城市中想找园区服务商,都能找到园动力实际的办公场所。比如现在此时此刻我们同时在新建的产业园区客厅,同时在装修就有二十个,我们已经进了39个,在今年内就会完成60个到70个园动力办公室的布置,这些未来都会成为产业园区服务整个城市跨区域交流的重要场所。说实话把这个课题交给任何一个城市,或者任何一个开发区,在全国一百个城市布置招商办公室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不容易。既然是服务机构,就应该有这个担当。

    最后一个一补充的还是坚定不移地做产业园区价值流程体系,谢谢。

    黎振伟:谢谢张总,您的八个一很精彩,我们期待第五年后再多一百个项目。

    刚才大家谈了长期主义,那钱从哪儿来呢?第一桶金怎么办呢?接下来有请新建元的朱军总,怎么解决财务的问题?怎么投入,当然他们有REITs,但怎么实现?怎么样让园区健康长期的发展,金融在里面起的作用,朱总您介绍一下。

    朱军:感谢观点,刚刚所有的理论,葛院长的主题演讲都全部包含了,我只是从苏州工业园区实践的实例,我来讲一下相应的状况。首先先介绍一下苏州新建元,苏州新建元是苏州工业园区规模最大的一个国有企业。

    第二个我来讲一下整个苏州工业园区,始终定义的是2+4+1这么一个产业结构,2是高端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这两个主要是以外向型,向全球招商引进的制造业,这也是传统的。

    4做的是什么呢?定义了四个新兴战略产业,一个是人工智能,一个生物医药,一个是纳米技术应用,第四个是这两年我们新提出来的绿色与新能源。1是现代服务业,我重点讲一讲+4里面的三个,第一个是人工智能,在讲人工智能之前,引用刚刚葛院长的一句话,工业园区或者是一个管委会和国企的角色问题,是要合一的,因为做一个产业的话,培育一个产业,不是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就能做成的,第一个例子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2000年的时候,苏州工业园区专门成立了一个国企,叫苏州科技园公司,它的前身主要做信息技术、软件开发,随后逐步转型到了现在的人工智能,这一个产业2000年布局,到了现在经历了24年。

    第二个我讲到生物医药,生物医药在苏州市作为一号产业,也是生命健康大领域里头的。苏州工业园区是2005年布局的,也是专门成立了一个生物公司,成立了之后专门做这一个产业,2005年到现在也近二十年了。

    第三个产业我们布局的是纳米技术应用,也就是说半导体等等最前期的技术,这个产业布局是2009年,从这个来看,布局一个产业的发展,肯定要十几年、二十年,甚至不止,是永恒的。

    我们来做产业园讲到了产业思维,我的理解是两个,一个是通过运营来体现资产的价值,不是我的成本决定的,盖房子花了多少钱,而是运营体现的。第二个因为长周期持有这个资产,如果短期把这个资产卖掉了,想要再规划,或者再来调制整个产业,很难做到,如果像住房一样,卖给很多的小业主,不可能整个区域的发展导向来走的。所以在这里就形成了刚刚主持人提出来的,长期持有资产,怎么样能够把它做的更大、做的更强,让自己的企业能够发展起来呢,尤其2021年6月份,首批的基础设施公募REITs上市了之后,打开了相应的渠道,我们有幸在2021年6月21号,就是全国首批九单里面的其中一单,东吴苏园,用两项底层资产发行了公募REITs,实现了整个产业运营的投资、融资、建设、运营到退出,后续把整个企业的模式模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们叫做以退定投、以退新增这么两项。

    怎么叫以退定投呢?要持有产业园,REITs的方式是我拥有资产的控制权,而且资产又能够相应的出表,所以在项目一开始上之前,就是以未来是否符合地方的产业发展,是否能够以REITs的方式来退出,反向来控制投入的成本,我怎么样去运营,用什么样的方式,是这么一个逻辑,从后面往前面倒推的。而有了REITs退出之后,有新的资金回来,可以放大新的杠杆,当时两项资产合并发有35亿,新建元有16亿,发完了之后,这两年撬动了170万平米新项目的推进和投入,这是我们增值出来的。其实早在2018年新建元就开始摸索实践REITs的方式,当时还没有基础设施公募REITs,我们采用相应的类REITs的方式,2018年把园区内的一些邻里中心、社区商业,还有一些特色商业街等等,逐步来做,截止到现在,新建元做了类REITs和REITs整体做了八单,总的发行规模将近150个亿,对于新建元来讲,刚刚讲的是苏州工业园区规模最大的,但总资产规模到去年年底才540亿,但REITs带动的有一百多个亿,这是我们觉得用了REITs的方式,实现了后期的融资和滚动投入再开发,以及整个产业园长期持有的方式。

    黎振伟:谢谢,我觉得朱总您谈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我们都想用REITs,如果没有产业思维,没有优良资产的思维,没有运营思维,拿不到REITs,所以还是要从长期主义去思考,把这个基础做好了REITs就给你了。

    还有现在都面临着出租率比较严峻的问题,在出租率下降的情况下,怎么实现租金平衡?租金降还是不降?

    葛培健:我先补充朱军总没讲的,我帮他讲一讲,今年苏州面临中新两国政府合资办园区三十周年,新建元又是苏州工业园区最大的国企开发商,他们正在紧锣密鼓谋划跟新加坡更高的层次搞合资,打造影响未来二十年、三十年的生命科学园区。他们与新加坡政府的淡马锡公司采用合资公司的名义。我最关注的是什么呢?他们怎么来布局影响未来二十年、三十年的生命科学产业,这是很厉害的。

    黎振伟:就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葛培健:因为今天产业园区的人来的比较多,就全国而言,经济下行的调整,特别是产业园区的出租率,包括租赁的单价,我归纳叫“双降”,这对产业园区,特别是对发行公募REITs产业园区开发主体的压力很大,因为当年中关村、苏州,包括张江光大发行公募REITs,出租率都是92%以上,去年四季度都下降了。去年5月12日,张江园区的重要客户面对全球经济、手机市场不确定性,OPPO决定关停旗下子公司(哲库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突然停租仅违约费就是1000多万元。张江高科应对市场反应快、迅速导入新的客户,稳定了市场、稳定了园区。我认为当下面临产业园区“双降”的修复期,如何尽最大努力稳定入住园区企业?成本相对最低的就是把我们园区开发运营的产服能力迅速提升,从而增强与园区企业的黏结度。

    黎振伟:你们还有什么建议吗?面对出租率、租金双降。

    许志远:我们所有的行业都这样,园区行业面临着租金、空置率,面临经济衰退,从我的理解,我觉得这不是衰退,更多的是在转型,拿我们自身中集来说,中集成立四十年了,过程中碰到过所谓要穿越绝望之谷的时候,就是要跟着这个行业周期,把自己的专业能力打磨好。像葛老师讲的,租金下降的时候,我们维护成本的时候,能否做其他的创新性收益,其他收益说的多,但产生的少,真的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我们在抵抗租金下降的主营收入过程中,做了一些课题,从企服方面列了一百多种将近两百种围绕企业生态的服务产品,蚊子虽小也是肉,你的规模化达到之后,从各个方面都能做一些提升,可能弥补租金的5%、10%,这些服务产生的价值带来的回报,能够弥补5%、10%,可能就能够达到所谓的危险水平之上,就能够穿越周期,就能够实现长期的耕耘,能够站在舞台上一直跟随这个行业走下去。

    黎振伟:谢谢,敢于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还需要葛院长去研究探讨,这个时候没有研究很难实现。

    感谢各位嘉宾这一轮的讨论。

    审校:劳蓉蓉



    相关话题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