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的资产不仅对企业营收有所裨益,同时还能提升企业的流动性,兑现更高的商业地产价值。
年初至今,疫情阴霾褪去,政策持续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商业地产全产业链复苏明显。
于复苏与变化中,11月2日,观点指数继续发布《表现力指数 • 2023年度商业地产表现报告》。观点指数研究院同步行业发展及革新进程,深入商业地产及相关产业链一线,解读商业地产全产业链的现状、挑战及机遇,同时从产品、商业运作特色、投融资模式、营销渠道等多维度剖析当前商业地产全产业链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
以下为报告节选,阅读全文请点击链接。
华润万象生活问鼎,恒隆凯德各放异彩
2023年,商业地产行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疫后消费需求的释放带来较强的商业活力,另一方面新的市场环境也促使企业必须寻求突破。
在大消费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机遇和方向的把握尤为重要。企业只有通过对市场前景的准确研判,凭借杰出的商业运作能力,并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切合行业发展方向,才能成为商业地产行业中的常青树。
基于此,观点指数通过对2023年度商业地产市场的表现进行研究,发布"表现力指数·2023年度商业地产企业表现"研究成果。其中,华润万象生活、恒隆地产、凯德集团表现出色,继续在本年度中位居前列。
位居首位的华润万象生活期内继续表现出强劲的商业能力,上半年购物中心板块的业主端租金收入达105.0亿元,同比增长52.1%,商业管理能力毋庸置疑。此外,单个项目的创收能力也十分出色,数据显示,上半年华润万象生活在营的88个购物中心项目中,有74个项目零售额排名当地市场前三,占比高达84.1%,而其中37个项目的零售额更是在当地市场排名第一。
华润万象生活取得突出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华润在商业地产领域多年积累的经验。作为国内较早发展商业地产的企业,其在行业中有较强知名度和号召力,而长期积累下来的品牌资源优势也十分突出。如奢侈品牌资源方面,华润万象生活上半年就与超过115个国际奢侈品牌合作,合作店铺数超500家,较去年底增长6.4%。
恒隆地产则依然是内地高端商业运营商中的佼佼者,上半年仅零售商场方面的收入就达到24.96亿元,同比增幅达13%。其中,得益于消费者对奢侈品需求的增加,恒隆旗下位于上海的两座王牌高端商场录得18%的增幅,总收入超15亿元,占中国内地总收入的比例超过60%。
而上海以外的高端商场同样受惠于租户销售额上升,整体的租赁收入增长达11%。可以发现,在高端商业运营方面,恒隆的顶奢地位依然难以撼动。观点指数认为,恒隆能在市场变幻中保持优势地位,离不开其对高端产品线精细运营的坚持、稳健理性的扩张策略以及合理的资金运用等优秀特质。
凯德集团则继续以多元化的投资物业组合,构建起强大的商业护城河。内地方面,凯德持有运营着购物中心、办公楼、灵活办公、酒店及服务式公寓等多种商业资产,且大多位于核心一二线城市。在现有优势下,凯德还在持续探索新经济领域的投资机会,借此持续扩大管理资产规模。
收入分化进一步加大,市场挑战仍存
2023年,疫情影响消散之后,国内商业地产市场也在调整与变化中再次焕发活力。近年来,商业地产商们直面市场冲击,在收入效益、项目运营上备受考验。虽然迎来了最大复苏机遇,但挑战依然如影随形。
从观点指数监测的样本数据来看,前三季度商业地产商的投资物业总收入为1367.43亿元,平均值为22.42亿元,中位数为13.17亿元。
收入区间分布上,10亿元以下的企业占比最大,占比近4成;其次是10-30亿元收入的企业,占比约占3成;30-50亿元收入的企业接近两成;50亿元以上收入的企业则占全部样本企业的比例不足1成。
数据来源:观点指数整理
可以看到,目前的商业地产市场更多是中小收入规模的企业为主,除头部企业外,绝大部分企业的收入在30亿元以下,这也意味着头部企业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掌握着更多的话语权,与此同时腰部及底部企业的生存空间面临挤压。
观点指数认为,这种趋势在轻资产模式盛行的阶段将更为明显。一方面,头部企业可以通过输出商管业务寻找新的增长点。在市场上获取项目时,合作方更多看的是背后的商业经验,这类头部企业在竞争中更具优势。
而大部分非头部企业,普遍在轻资产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而自持独立开发也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并承担较大的市场风险。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下,无论是哪种商业地产企业都需要凭借自己的市场预判、较优的商业项目运营能力,才能在大浪淘沙中生存。
为了更好地研究企业表现,观点指数选取了20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对比其2023年及2022年的投资物业收入情况。期内,样本企业收入呈现明显的同比上升趋势,20家样本中有18家企业均为上升状态,仅有2家企业录得较低幅度的下滑,下降幅度均不超过10%。
数据来源:观点指数整理
虽然实现增长,但大幅增长的情况并没有普遍发生。
据观点指数统计,增速在10%以下的企业占比最多,为6成左右,其余4成样本企业增速则在10-40%区间内。观点指数认为,这背后实际上反映了国内商业地产市场仍处于修复阶段,消费市场较为疲软,这点在宏观商业数据上也有所反映。
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方面,今年3月录得37855.40亿元,同比增长10.6%,而最新的9月数据显示,该项指标录得39826.00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对比年初有所下滑,较高增速在年内并未长期持续。
至于商业地产投资,从商业营业用房和办公楼的投资完成额表现来看,市场还是趋于谨慎。截止今年9月,两项指标的开发投资额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但增速有所下降。其中,办公楼开发投资额录得3437.00 亿元,累计增速-11.00%;商业营业用房则为6269.00 亿元,累计增速-17.60%。
收入同比回升成主旋律,港资租金水平优势突出
为更加深入地研究企业的表现,观点指数剔除样本池中规模较小且非典型的企业,选取了15个代表性样本,类型涵盖了以购物中心或商办等主流业态为重的头部企业,同时也兼顾了内资与港资这两种不同发展模式的企业。
数据来源:观点指数整理
首先从收入上看,包含商管企业在内的样本企业整体收入均达到10亿元以上水平。其中收入最高的企业O目前以商管业务为主,截至2023年6月30日全国累计运营超480个商业项目。此外,据观点指数统计,2023下半年该企业将新开业超20个商业项目。
增速方面,15家样本企业中的绝大部分均实现收入同比增长。内资企业中,增速最快的为内资企业N,增速约38%,主要得益于市场回暖带来的业绩复苏,以及发力新项目带来的成果收获。
该企业旗下有购物中心、写字楼及酒店业务,其中占比最大的购物中心业务上半年实现销售额约164亿元,同比增长44%,客流量1.3亿人次、同比增长50%,营业收入约21.5亿元、同比增长32%。
开业投资方面,该企业今年以来也较为活跃,并在布局上有所突破。此前主要涉足华北、华东区域,但今年以来加大了对华南地区的投资力度,并有新项目入市。
增速次之的为企业K,同比增长约36%,该企业同为内资企业,主要以零售商业业务为主,自持运营及轻资产输出都较为突出。截止今年上半年,其自持运营方面累计开业73个商业项目,建筑面积699.5万平方米,轻资产输出则已开业64个项目,开业面积352.0万平方米,并陆续传来新项目签约消息,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
港资方面,企业增速普遍在10%左右,大部分企业的增长来源于复苏后的提升。其中增速最大的为企业G。其主要在内地以高端商业开发运营为核心,上半年零售物业的销售额明显回升,大幅超越疫情前水平,录得的租金收入也有较大幅度上涨。
增速最慢的港资企业为企业D,不同于其他港资企业在内地的高歌猛进,其采取相对保守的策略,虽然在内地持有运营标杆项目,但近年来并无新拓展,因此在近几年疫情冲击下风险抵御能力较其他港资企业略低,今年的复苏幅度也相对有限。
数据来源:观点指数整理
单位面积租金水平上,以自持物业为主的港资企业明显有更优秀的表现,排名前三的企业均为港资企业,均超过2000元/平方米,共同点在于大量物业分布于上海、广州等商业发达城市,整体租金水平较高。
未来发展上,这类型企业依然以内地一二线城市为投资重点,如企业G今年以来陆续通过合作方式获取上海多个项目股权,巩固布局优势,谋求长远发展。
优质资产打造企业护城河,公允值变动整体平缓
投资物业资产值是衡量商业地产企业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观点指数的样本池中,资产值在200亿元以下的企业占比46%,200-500亿元的企业占比28%,剩余的企业投资物业资产值在500亿元以上,占比约26%。
数据来源:观点指数整理
资产值规模较高的企业中,以零售商业占主导地位的内资企业居多,长期的自持开发运营积累的可观商业资产,也使得他们在房企现金流普遍吃紧的当下有更强的融资能力。
此外,商业发展的步伐也仍在迈进。以中海商业为例,其十四五期间年均入市17个项目,面积约108万平方米,近三年年均有超15个项目入市,新增入市体量超80万平方米。
观点指数认为,优质的资产不仅对企业营收有所裨益,同时还能提升企业流动性,兑现更高的商业地产价值。而企业通过打造并运营高价值的商业资产,获得可持续性的高收益回报,也能获得行业认可与资本青睐。
期内,在国内消费基础设施REITs相关政策出台的背景下,华润、合生、大悦城等企业纷纷积极研究并推进相关业务的进行,这背后不乏优质商业资产的支撑。
日前有消息透露,华润首批消费基础设施公募REITs的筹备工作已进入尾声,底层资产为公司持有的青岛某购物中心。
随着消费基础设施公募REITs获得政策支持,华润这类企业可以通过资产管理平台搭建、资产管理能力建设,推动向资管业务转型,打造新的业绩增长极。
此外,投资物业公允值作为因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数值,也能衡量企业在市场环境下的变化以及运营能力表现。观点指数选取的24家样本企业中,有8家企业录得公允值亏损,而剩余的16家企业则录得收益,但整体的变动幅度依然在合理区间内。
数据来源:观点指数整理
究其原因,公允价值变动增幅较大的企业期内主要通过资产管理运作手段,提升资产价值,加之多元资产组合带来的较强抗风险能力,进而实现可持续性收入的稳步增长,以此实现投资物业公允价值的正向增长。
以公允价值录得正值增长的一家样本企业为例,在市场环境改善的背景下,其租金收入增长态势良好,2023年上半年营收32.5亿元,同比增长12.1%,一定程度上带动投资物业资产估值的上升。
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国内商业地产市场依然充满机遇与挑战。观点指数认为,企业管理层需要对市场前景做出准确预判,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应自身发展的战略,同时增强项目运营能力,运营好旗下的优质资产,才能实现长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在商业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撰文:冯彩云
审校:陈朗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