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
访谈 >
全国 >
公司 >
正文
博鳌特稿 中骏置业:已做好百亿销售冲刺准备
作者: 见习编辑 郑鹏     时间: 2013-08-13 21:38:50    来源: [ 观点网 ]

中骏置业控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李维表示,中骏置业已经做好了向百亿销售额冲刺的准备。

  编者按:伴随着中国房地产一路前行,博鳌房地产论坛至今已历十二载,见证了行业曾经的春风得意或彷徨无措,有过黄金十年也有晦暗岁月,但终究还是跨过所有羁绊,走到了第十三年的门前。

  进入新改革时代,如果说房地产已经被部分巨头垄断了绝大部分的影响力和商业利益。那么,我们在2013博鳌房地产论坛完全有必要寻找更多新的声音、新的面孔及内在多元素的新力量,这样也许可以看到更不一样的未来。

  8月13-16日,2013博鳌房地产论坛将在海南如期开幕,围绕论坛主题“改革时代的地产新力量”,观点新媒体遍访众多重量级经济学家、行业大腕、企业领袖等人士,推出“改革时代的地产新力量”2013博鳌房地产论坛系列报道。

  观点网 见习编辑 郑鹏 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持续与深入,很多房地产企业都在不断调整,以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式。

  对于今年年初国五条的出台,中骏置业控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李维却表示,这并未对中骏置业的销售产生很明显的影响,反而在三月份中创了新高。

  7月11日,中骏置业刊发上半年正面盈利预告,预计今年上半年收入及经营利润将较去年同期有明显增长,增加原因是由今年上半年交付的竣工物业大幅增加所致。

  截止6月30日,中骏置业今年首6个月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51.55亿元,累计合同销售面积约40.98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大幅增加150%和69%,累计合同销售金额占全年销售目标75亿元的69%。

  对此,李维表示,中骏置业已经做好了向百亿销售额冲刺的准备,如果下半年市场平稳,应该会有机会实现这一阶段性的目标。

  以下为观点新媒体对中骏置业常务副总裁李维先生的2013博鳌房地产论坛专访实录:

  观点新媒体:中骏置业今年销售进度是否符合公司的预期?

  李维:我们年初制定了一个相对保守的销售目标,75亿。

  因为2012年的销售目标是40亿,后来完成了60亿,今年提出要有合理的增长,根据推盘计划定了75亿。原来的设想是上半年35亿,下半年40亿,结果上半年实际完成了51.55亿,超越公司的预期。

  我们也已经做好了向百亿销售额冲刺的准备,如果下半年市场平稳,应该会有机会实现这一阶段性的目标。

  观点新媒体:国五条下来之后对中骏置业有没有产生影响?您觉得什么样的政策对市场影响比较大?

  李维:国五条对公司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反而在三月份销售创了新高。

  国五条是上一届政府做的事情,新一届政府在做一些正面的决策,在思考过去为什么越调越涨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个人的看法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供应的双轨制就比较好,有市场的供应,也有政策性的供应,而且要做到公开、公正、透明的管理,拿出一些好的模式,这样才能解决住房问题,解决房价上涨的问题。

  观点新媒体:有人说现在政策调控已经成了一种常态,关键是企业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中骏置业在营销策略或者在价格方面有什么样的应对措施?

  李维:我们长期坚持的一种营销方式是体验式营销,比如说推一个新盘,会让准业主来看过去所有的盘,不是单单看新盘,让他们看到中骏的成长,看到中骏越做越好,就会有信心。

  同时,这种体验式营销让业主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品质、对后期物业会有认同感,这样才会真正打动客户的心。把给业主呈现的东西提前打造好,在市场好的时候会卖得比别人更好,在市场不好的时候会卖得比别人更快,坚持品质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做的事情。

  观点新媒体:中骏置业为客户提供的物业服务有什么样的特色?

  李维:物业管理都是由自己的物业公司负责,第一目标不是赚钱,而是使房产保值增值。

  我们在这方面吸收了香港的经验,尽量导向酬金式的管理,抽取合理的利润,其他都是业主的。

  未来,物业管理是房地产企业能不能做好的一个非常重要部分。

  观点新媒体:上半年土地市场很热,出了很多地王,您怎样看现在的土地市场?

  李维:上半年主要是因为全球资金都比较宽松,有海外融资平台的地产公司,比如说在香港有上市平台的地产公司在境外融资,还有国内比较大型的央企地产公司资金链比较宽松。

  但是,地方政府特别是一、二线城市上半年推出来的土地不是很多,特别是好的土地比较少。所以,过去一个说法是僧多粥少,现在大家的提法是狼多肉少,这肯定会导致市场表现非常亢奋。其实我觉得中国这么大,不会有开发商拿不到地的情况,土地还是有的,但是大家可能想追求更高的利润回报,加快周转,所以拿地拿得特别激进。

  观点新媒体:中骏置业在拿地方面是否会做调整?会不会担心土地成本过高?

  李维: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比较稳健地拿项目,上半年六个月平均每个月拿一块地,全部集中在传统海峡西岸经济区。

  上半年我们总共拿了130多万平方米土地,花了23亿左右,拿地成本楼面价在1700元到1800元之间,也是以做刚性需求产品为主。我们在拿地方面还是坚持稳健,不着急的策略。下半年如果出现市场逆转,可能是更好的拿地机会,我们一直用比较平和的心态去看。

  观点新媒体:中骏在全国其他区域的拓展重点是哪里?

  李维:主力市场是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同时也进军了环渤海和珠三角,下一步的重点目标会在长三角,当然我们也希望能够尽快进入上海市场。

  观点新媒体:住宅产品线的比例是怎么样的?商业地产占公司的利润比例是多少?

  李维:今年上半年三条线都卖得很好,但是从过去几年情况来看,高端产品销售额占10%左右,中高端产品过去的比例在50%,现在压到30%左右。中端产品过去在40%,现在提升到60%左右。原来是1:5:4,现在是1:3:6。

  因为受到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改善型产品比重会相对减少,刚性需求产品更受市场追捧,所以我们会做一些调整,但是10%高端产品不会放弃。

  商业地产比例还比较少,我们一直在摸索,但是步子没有迈得特别大。我们觉得需要持有优质的商业地产项目,能够带来丰厚的租金回报,对企业发展很有利。特别是在市场波动的时候,有一些稳定的现金流对抵御市场波动风险是非常有利的,这需要时间,我们会一步步做好。

  因为商业地产部分不是最大的比重,所以在这方面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把现有项目经营好,把在建项目建设好。

  观点新媒体: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动作比较频繁,公司有没有融资方面的考虑?

  李维:我们还是秉持稳健的财务政策,因为有一种说法,大量的负债是下雨天挑棉花,越来越重,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压力,企业的合理举债和合理成长速度要匹配。

  我们过去几年的合约销售额增长是25%,未来可能会有40%、50%的增长速度,如果举债太高会把利润压榨掉,所以要合理运用财务杠杆。

  关键要加速周转,拿到项目以后能够尽快运作、尽快开盘、尽快销售,用高周转方式来弥补资金方面的缺乏。因为债务太高,碰到市场波动很厉害的时候压力会非常大,这对企业发展是不利的,保持一个健康长期的发展会更有利一些。

  观点新媒体:闽派地产项目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随着越来越多企业进入福建,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

  李维:闽派地产商总体风格是做工精细,像园林景观、外立面、精装修这方面做工比较精细。在企业管理方面也是比较细腻,品质上也很细,闽派地产作为一支新生力量,正在慢慢崛起。

  我们是欢迎竞争的,因为好的地产公司在一起竞争的是品质,而不是竞争价格。这对整个社会、对国家是有利的,对购房者也是有利的。所以,我们在提高竞争力方面还是深入细致的把品质提升,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观点新媒体:城镇化是新一届政府推进的重点,新型城镇化对中国房地产有什么影响?

  李维:中国城镇化进程会造成城市的分化,大的城市越来越大,周边的卫星城也会越来越集中。但是,中西部一些小城市人口还是在外流,这是城市分化的结果,城市分化会造就一大批移民城市。

  另外,城镇化过程中也造成了房地产企业的分化,一些区域性和全国性的房地产公司会越做越强、越做越大,因为建立了整套管理机制。

  原来一些中小发展商因为没有人才、资金优势,走不出去,如果是在中小城市,业务会慢慢的萎缩。所以,过去三、五年上市公司的比重越来越大,非上市公司的比重越来越小。

  在香港上市的公司逐步超越在国内上市的公司,在香港上市的一些地产公司,有很好的国际融资平台,受到国内金融调控政策的影响相对比较小,可以到境外发债,可以发新股、配股、银行贷款、境外基金合作等,有很多融资渠道,而国内上市公司资金压力比较大。

  所以,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在分化,房地产企业在分化。房地产企业分化的特殊表现是上市公司超越非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超越国内上市公司,这个现象比较明显。

  其实,房地产怎么做?人到哪里去我们就到哪里去盖房子。

  所以,今年开发商全部又回到一、二线城市抢地,因为大量的人口往这边来。三、四线城市需求不足,人口不足,利润空间比较小,所以现在大的开发商逐渐回到一、二线城市。



(审校:刘满桃)
24小时热点>>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info(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