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温家宝总理2月27日上午现身网络,连续第三年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在最近几年与网友的多次交流活动中,高房价的问题显然一直令温总理最为头疼。
新国八条、房产税、全面限购、保障房“死命令”等史无前例的政策组合拳已经悉数出台,房地产调控“越来越有力,针对性越来越强”。
但为什么在经过一次更比一次严厉的三轮调控之后,人们依然觉得房价一直坚挺?到如今,温总理虽然再一次强调“还有信心”,普通民众却似乎逐渐失去了信心。
过去的一周,全国各地都在中央压力下纷纷出台国八条细则,其中的核心是“限购”。上海、广州、南京、武汉、天津、济南、厦门、西安、海口、太原、宁波、温州、无锡、昆明、贵阳等城市均在这短短一周时间内出台楼市调控细则,限购政策正式全面铺开。
众所周知,“限购令”自问世以来就一直存在强烈的争议,特别是2月16日出台的北京版限购细则,因为对外地人在北京购房进行了严格的限定,这让北京市政府被架在火上狠狠地烤了一次。
不过,限购令到底是否合理,这并非我们讨论的焦点,我们要关注的是,限购之后怎么办?限购何时退出?如何退出?
央行顾问李稻葵先生写了一篇文章《论限购》,给出了一个答案:房地产限购应该是一个过渡性的制度安排,从长远来看,必须不断改革,从根上解决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问题。
第一,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财税改革,改变地方政府的卖地财政;第二,必须建立公共性住房的融资、建设、管理机制,不仅保障基本住房需求,而且用公共性住房间接调节市场化的房地产;第三,研究借鉴德国、新加坡等国的宝贵经验,在房地产的交易、房贷、保有环节合理调节,包括合理纳税,控制投资需求。
在在线交流中,温家宝总理谈到的第一条就是“必须增加有效供给”,今年计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今后五年要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
其后,温总理还强调,要下决心毫不动摇地抑制投资和投机性住房需求;要管好市场;甚至奉劝房地产商们:“你们的身上也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
但这些还不够,远不能满足李稻葵先生所述的三个条件。
“改变地方政府的卖地财政”这一点,从重庆、上海刚刚试行一个月的房产税试点现实来看,我们仍然处于“路漫漫其修远兮”的阶段。
此外,“研究借鉴德国、新加坡等国的宝贵经验,在房地产的交易、房贷、保有环节合理调节,包括合理纳税,控制投资需求”方面,需要给我们的政府和总理更多时间去推进和改革。
如果这三条做到了,或许会如李稻葵先生所预测,房地产限购措施具备了退出条件,中国的房地产体制则进入一个更高形态。
争议已久的“房地产市场究竟是总理说了算,还是总经理说了算”,温家宝总理首次在公开场合给出了明确的回应:“政府应该管的事情,我们毫不含糊;市场应该管的事情,我们也要密切加以关注,充分利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合理作用。同时,抑制那些不合理的房价。”
但温家宝总理所述,也并非简单如很多人所理解的“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
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责任和作用究竟是什么?在限购政策全面开花的背景下,我们的政府显然正在寻找干预与不干预的微妙平衡。
或者这正是温家宝总理感概“(调控房价)这件事情真难啊”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