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访谈:刘晓光的"商业模型创新"思维
作者: 陈小丽     时间: 2010-07-26 02:07:56    来源: [ 观点网 ]

领导人的领导力是天生的,在他的血液里头就滚动着这种东西,后天你培训100年也没用,这是天生的。

  观点新媒体:这些项目从构想到实施用了多少年?

  刘晓光:两年。这个构想不是说你想构想就构想,核心就是把核实的知识产权拿到手,就是你有品牌,我跟你谈,咱俩合资,你必须给我进来,这样就保证了货源的源源不断,保证了货源的新鲜性,保证了货源的价格之地,这是我们做得比较大的事。

  观点新媒体:首创和奥特莱斯达成合作,这和企业元素以及品牌分不开,您觉得一般的民企如何才能做到呢?

  刘晓光:一般民企做不到,这个是有一个历史的原因。这个原因,第一个拿这个项目的不是我们,是香港的一个公司,跟法国人谈了四年,谈不下来,然后我们才介入开始谈,法国人实际看中的是我们的品牌实力,即我前面提到的四条线,难度非常大。

  另外,各省市情况不一样,最后谈到现在,政府找我们,就是我们新的商业模型的建立,创造了就业,税收,大的人流,对其有好处。当然这里有很多融资的平台,这里需要自由资金实力要大,信托的贷款量要有一部分,信托有一部分,基金有一部分,国际私募要有一部分,几个通道要同时大,资金实力很重要。

  在每一个地方上,交通非常大的地区上,集中构造了一个新都市的概念,用奥特莱斯领先的核心,大量创造就业、人流、物流这些东西,全部带动起来。新生活、全价值,新城市,吃在其中,玩在其中,买在其中,乐在其中,住在其中,是这样的一个概念。

  观点新媒体:您非常看好国内这一块的实力?

  刘晓光:是的,新的消费力把他构造起来,太强了。我们会用八年的时间走完别的公司二、三十年的时间,这个速度非常快。这样手上就既保持了传统性,又保持了他一般产业的资产线,又有新的城市中心的这条线,这三条线结合,足够了,走传统线只能生存。

  观点新媒体:如何理解产业的结合?

  刘晓光:产业结合这条线来讲,实际上也是一个爆发的增长点,比如天津这一块。另外,其实以后水务这一块各方面也是很爆发的。

  水务这一块做的一级开发,给我们做了土地储备,而且海南的新城是我们做的,你看海口西海岸,我们请加拿大人做了一个很好的规划,现在42个楼已经起来了,我们去把地价,房价从五千拉到了一万五。

  那个地方将来是海口最好的区,以前那里很荒凉的,我们就把他搭建起来了,第一个我的品牌进来了,第二我的概念进来了,第三个我的规划是国际化的,第四个来讲把这个区域的价值做起来了。最核心的是海口形成了一个新都市。

  政府都搬了过去,金融搬过去,地产、写字楼搬过去,大量的低密度住宅搬过去,然后很多的商业、酒店、会展中心都搬了过去,整个把海口带起来了。

  观点新媒体:首创在这一块都一体化了?

  刘晓光:我们有我们的优势,因为首创的业务分成三块。一块是基金很大,水务,高速路这些都很大。一块是地产,地产我们开工大概有500万平方米,也算比较大了。第三块是金融。这三块是互动的,这是我们跟其他企业不太一样的优势。

  首创实际以投资银行业务为先导,以产业为基础,两个轮子互动,这是首创的核心。一方面在基建中延伸出很多投资机会,第一上市,投资顾问的机会可以给金融,可以给地产。用金融来融资,然后补充到产业中去,用产业的利润来支撑金融再融资,实际是这么一个互动的概念。

  观点新媒体:国内这种模式好像不多?

  刘晓光:在中国来讲,一元化的企业往往倒霉,因为地产好的时候特好,坏的特惨。一调控,一下子就压下去了,一般的好企业,一定要两元到三元,综合到一起。至少两个,三个轮子转,要不然很麻烦的。08年我们地产不行,金融也不行,但是我们基建很厉害。

  因为你光靠地产很麻烦,今年有地产的打压,金融不行,基建还行。我的判断是,今年的形势应该好于08年,坏于09年,处于中间地带。

24小时热点>>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info(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