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邓敏华 4月2日,绿城中国公布第一季度销售数据,其中合约销售金额达到77亿元,加上未结转的38亿元,第一季度预售达到了115亿元。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1-2月份绿城总共销售才34亿元,进入3月小阳春,绿城突然发力,销售飙升81亿元。
绿城与龙湖
在1-2月,万科销售已经接近90个亿,然而除了销售金额,从经营模式来看,绿城和万科并不能相比。
实际上,绿城提供中高端住宅,而万科的主要是产品是中低端住宅。绿城“鼓吹”的是精品理念,而万科提倡的是住宅工业化,因而两家公司并不具备可比性。宋卫平认为,绿城的竞争对手只有重庆发家的龙湖地产。
大多数情况下,追求精品、高端住宅开发的房企,并没有太多的土地储备。这些开发商在做精品的同时,并不追求一个规模化的目标,其中的典型是仁恒置地、星河湾。星河湾成立以来一直在复制自己的模式,在目前为止,也只有6个同时开发的项目。而绿城与龙湖在做高端住宅的同时,却都想达到规模化的目标。
绿城在1995在杭州起家,第一个楼盘是绿城桂花园,之后逐渐建立了高端住宅经营模式,在杭州拥有不可动摇地位。与绿城有些相似,龙湖成立于1994年重庆,此后逐渐成为重庆市场的行业老大之一。两家公司同样是提供高端住宅,在一个房地产细分的市场里面做到极致,产品质量受到客户的认可。传闻“单凭绿城、龙湖两字,楼盘就可以卖得比周围楼盘贵15%以上”。
不仅在产品定位上,绿城与龙湖在发展道路上也有相似之处。同样是民营企业,先从二线城市起家,逐渐往全国化以及规模化的道路上发展。
目前,绿城在全国34个城市中拥有93个项目,在环渤海以及长三角的布局基本已经完成。而龙湖正在全国化布点中,截至到3月末,龙湖已经进入了10个城市,在环渤海、长三角、中西部都有自己的据点。两家公司在华南的市场均是一片空白。
在上市之后,龙湖新进入5个城市,马不停蹄在上海、杭州、北京四处拿地,势头不亚于绿城。去年12月单月拿地金额不低于90亿元。今年以来,不完全统计拿地金额接近了100亿元。
而截止到1月31日,绿城拥有3145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不亚于追求规模化的万科以及保利。罗钊明此前还表示,今年绿城的可售项目将会达到了1200亿元。
速度与质量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一般而言,提供高端住宅的企业资金周转要比规模化企业慢,在规模化的要求下,企业采取的是一种快速的周转方式,而大规模的扩张的直接后果是牺牲产品的质量。
许多企业在大规模扩张进程中,不约而同的出现了扩张的恶果,包括一向以稳健与品质著名的中海以及控制产品成本著称的碧桂园。
在去年8月,中海位于重庆的豪宅项目中海·北滨1号出现了渗水事件。尽管中海在后来迅速采取了补救措施,然是仍有业主纷纷提出退房,给中海品质沉重的打击。而09年身陷质量门的还有碧桂园,其位于安徽、广州、台州、长沙的项目连续出现质量问题。
在2010年3月份开始,绿城就开始大规模的招兵买马,仅在杭州、苏州两地招聘人数就超过了350人。囊括了经营管理、综合管理、营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策划等各个方面。
然而,绿城是否能摆脱大规模的招聘对公司管理带来的冲击?这些新补充的血液需要多长的时间与企业的文化磨合,来保证1200亿元可售面积的质量?
事实上,1200亿元的存货中,除了合作开发的以外,绿城有些项目甚至采取已经为许多企业摈弃的品牌输出的模式。这种开发方式并不利于质量控制。
相比绿城,龙湖稍显保守,在绿城希望3年实现1000亿元的目标时,吴亚军曾表示:“要做这么大的规模,龙湖不仅差钱,还差能力,差经验,差得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