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博鳌房地产论坛_复苏与改变中的房地产新未来
当建筑遇上波普

  波普在建筑上的运用使得建筑摆脱以往单板乏味的形象而呈现出丰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而与此同时,建筑本身也潜移默化地在改变波普的性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建筑在不断地发展,波普文化是否需要因为其在建筑上的运用而背负起与时俱进的责任确实还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波普建筑所扮演的角色似乎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20世纪,科技的发展,传统神学与宗教的地位日渐衰弱。二战的爆发让人们对宣扬“仁慈、平等、博爱”的理性主义产生质疑。而二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及社会形式向消费型的转变削弱了追求所谓“永恒”的意义。“享受瞬间快感”、“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被压制已久且被“主流正派人士”所不齿的大众通俗文化开始蠢蠢欲动。1956年,英国独立团体(Independent Group)举办了一场名为“这就是明天”的画展,波普艺术第一次正式走进大众视线。与此同时,统治建筑界长达30多年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地位开始动摇:其“反对只为少数达官权贵服务的精主义”的初衷却因为自身强烈的知识分子理想主义,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精英主义”。而同时,现代主义建筑的风格日趋单一乏味使得城市面貌日益刻板单调。

  自70年代开始,波普建筑逐渐开始盛行。那个时代的人们丢弃了完美与高雅的幻想而转而对平庸,通俗化的美学的追求,因此波普建筑用简单的语言通俗的手法来表达大众的心声。1976年,在为Oberlin College设计主建筑时,文丘里在房子的某个角落悄悄安放了一根滑稽可爱的“爱奥尼克”式柱子。他屏弃传统的大理石材质,采用木材并简化柱头部位的精雕细琢使其看上去就像一对长着米老鼠耳朵的柱子。而查尔斯摩尔更是将这一建筑恶搞行径发扬光大。由其设计的位于美国新奥尔良市的意大利广场以古罗马广场为蓝本同时对传统的材料与结构进行疯狂地置换与改造。四方柱取代圆柱并被涂上各种鲜艳的颜色,柱头由光亮的不锈钢制成。原本严肃庄重的古罗马广场变成了一个大型的迪斯科舞池。这个建筑项目成为70年代波普建筑的经典代表,鲜活、商业、通俗、鲜艳、拼贴……几乎所有的波普元素都能在该建筑中得以体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波普文化向建筑界的扩张渗透也使其自身慢慢走上主流的道路。原本作为“反官方”语言的波普文化也逐渐有意无意的成为了某种层面上的“官方代言人”。随着波普表现形式的多向性演化和其身份的多重转变,建筑师们也应景地各取所需。由Frank Gehry设计的美国Chiat广告公司总部大楼,其入口处的巨型望远镜造型代表了企业的身份并暗示了公司的高瞻远瞩。美国著名篮子生产公司longaberger总部大楼的鲜黄篮子造型更是“所建即所卖”建筑的典型案例。俄罗斯的“Shtrikh-Kod”,其外壳醒目的红色条形码设计体现了作为购物中心的职能。以上三个例子中,波普的象征含义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语言,它不是抽象地隐喻而是直白通俗地传递信息。明确的建筑表现方式使人立刻知晓其存在的意义。

  如今,越来越多的波普建筑开始与政治权力挂钩,或者说某些代表政治权力的建筑正散发着浓重的波普意味。它们通过巨大的建筑体量、夸张的尺度、怪异的造型传递出一种直白的权力语言与政治威严,与此同时,波普文化在经过政治权力的洗礼后得到“升华”。而其从“下里巴人”上升到“阳春白雪”的过程,似乎又预示着一种“变相”的“精英主义”建筑即将诞生。

  波普与建筑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结与融合,使得两者间表现形式与被表现对象的角色扮演亦在日益模糊。至于“波普式建筑”最终是否会被“建筑式波普”所取代,我们最好还是保持缄默。

相关文章

·富力的主流:半年“出货”128亿 09/07/03

·招商地产上半年销售约80亿 09/07/03

·超高层建筑:是辉煌还是梦魇? 09/07/02

·一条盘踞在港口的巨龙 09/07/02

·吴冠中:中国美术现状 养了一群不下蛋的鸡 09/07/02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