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博鳌房地产论坛_复苏与改变中的房地产新未来
胡祖六:如何评估危机处置行动?

  美国政府对私人金融机构的注资在客观上对于缓和金融市场的巨大恐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场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干预行动,至今仍备受争议。

  全球金融危机自2007年初爆发以来,经历了一个从单一类别资产(即次级房贷债)到多资产类别、从个别金融机构到多数金融机构、从局部到全局、从美国到欧洲及世界其他国别地域、从轻微到严重的演变过程。随着危机的延续、加剧与蔓延,美国、英国、欧洲大陆等各国政府与监管当局及国际社会对于危机处置的态度、方式与力度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大体分来,金融危机的演变可以划分为几个不同发展阶段,而政府在不同阶段中对于金融危机的处置各有不同。

  在危机的第一阶段,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也是危机爆发后的初期,美欧政府对于危机的处置基本上以观察监控为主,主要依靠金融市场的自我调整加上央行的流动性支持。

  在危机第二阶段,2008年3月至2008年8月,或者说为危机的中期,政府的危机处置方式主要是针对特定问题金融机构的个案处理。

  在第三阶段,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底,即危机的高峰期,恐慌弥漫了全球金融市场,危机的处置相应进入了全面的系统化的处置期。

  在第四阶段,2009年2月迄今,为危机的晚期。全球金融体系系统性崩溃的风险已显著降低,金融市场在较大程度上恢复了稳定,资产价格尤其是股市有了显著的上扬。但金融体系的毒性资产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置,一些金融机构,包括一些大型的金融机构,仍十分脆弱。美国政府试图扩充或完善2008年10月以来在紧急形势下出台的一系列危机处置措施,并引进一些新的配套政策举措,如压力测试等,旨在进一步稳定金融市场,并逐渐恢复金融体系的正常功能。

  本文将回顾总结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是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处置方式,并评价这些处置行动迄今所产生的初步效果。

  市场自我调整期:2007.2-2008.2

  全球金融危机于2007年初爆发,起初时被称为美国次按债危机。虽然不少美国、英国和欧洲大陆的金融机构陆陆续续暴露出资产减记与损失问题,美欧各国政府和监管当局起初并没有预料到危机的严重程度和潜在后果,基本上把问题诊断为单一特定资产(即次按房债证券)、特定市场(房贷为主的信用市场)和特定机构(次按房贷机构、从事次按房贷证券担保的保险公司,及持有过多次按房贷证券投资组合的金融机构)的问题。也就是说,当时的主流看法认为这是一次属于局部性质的危机。

  因此,在这阶段中,政府与监管当局很自然地期望,也有理据相信,只要通过相关私人金融机构自身的财务重组,与金融市场的自我调整,金融危机就可以比较迅速地得到化解。政府、监管当局和央行的态度基本上不情愿介入过多。

  典型的例子是英国政府对于北岩银行的处理。北岩银行是英国第一家受到危机重创的金融机构。该银行损失严重,资本短缺,存款者人心惶惶,发生了英国历史上罕见的“挤提”现象,银行已经濒临倒闭。但是,英国财政部却迟迟不愿动用纳税者资金为北岩银行注资,英格兰银行甚至以“道德风险”为由拒绝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

  到了2007年第三与第四季度,世界上一些知名的大型金融机构,如贝尔斯登、美林、花旗、瑞银等蒙受了巨额的资产减计和亏损。虽然这些大型金融机构所暴露的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监管当局的重视和注意,但是,政府并没有直接插手或采取针对这些机构的具体行动。仍然主要是通过市场的力量,特别是来自董事会和股东的强大压力,这些机构陆续地被迫更换了CEO,并从私募股权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等渠道募集了资本,以补充巨大资产减计和亏损后所出现的资本金缺口。

  在美国也好,英国也好,就更不用提欧洲大陆,在金融危机的早期,政府的反应不够敏锐,处置不够积极主动,基本上不愿直接插手干预。除了部分上受到意识形态教条的干扰外,主要是因为对于金融形势的误判,特别是低估了危机的传染和蔓延程度。在此期间,除了央行增加流动性外,金融危机的处置主要是依靠私人金融机构的自身努力和金融市场的自我调整。

  个案处理期:2008.3-2008.9

  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所面临问题急剧恶化,客户终止了与其交易业务往来,贝尔斯登无力从市场筹措短期融资,流动性枯竭,股价狂泻,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美国财政部和联储开始采取紧急行动,通过由美联储提供300亿美元的贷款担保,协助JP摩根收购了贝尔斯登,避免了其倒闭对金融市场产生过大的冲击。与此同时,英国政府最终不得已接管了北岩银行。

  在贝尔斯登事件当口,美联储破天荒地新设央行贷款窗口,给所有美国国债主要经济机构(primarydealer)提供短期流动性。美联储不再仅仅是成员银行(存款机构)的最后贷款人,也成为了大型投资银行与证券公司的最后贷款人。

  2008年9月,金融市场对于美国两房——房利美与房地美——的财务偿付能力失去了信心。美国政府于是正式接管了两房机构(conservatorship)。“两房”是名副其实的“大得不能倒”的金融机构,它们直接持有或担保了5.4万亿美元的巨额住房按揭债券,占全部住房按揭贷款近乎一半。而在次按债危机爆发后,随着其他银行萎缩房贷业务,“两房”的作用更是进一步迅速膨胀。在美国财长保尔森宣布“国有化”之前,“两房”所提供的信贷已经达到了美国全部新增住房按揭贷款的四分之三!

  “两房”债券为国际投资者广泛持有,因此“两房”在美国债券与整体信用市场中举足轻重,其业务与财务的稳健对于深受重创的美国房地产与信贷体系,乃至全球经济与金融市场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果“两房”倒闭,会严重打击业已脆弱不堪的美国房市和千疮百孔的金融体系,其冲击波与杀伤力将远远超出半年前贝尔斯登倒闭所能造成的影响。因此,对于美国政府来说,袖手旁观听任“两房”倒闭,从来就不曾是一个现实的政策选择。

  但是,仅在两房被接管一周后,危机进一步加剧和恶化。金融市场出现了全面的恐慌与混乱,信用发生了罕见的全面冻结,大型金融机构备受冲击。在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被迫申请破产之际,美国保险巨头AIG摇摇欲坠,第三大投行美林见势不妙,急急投入美国银行怀抱。美国政府向AIG提供了850亿美元的救命信贷,同时换取了该公司79.9%的多数权益。

  可以看出,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与演变,美国政府对于危机处置的理念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危机的第二阶段,政府已经抛弃了“被动无为”的立场,对于受到危机冲击最大,而且被认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政府有选择性地采取了接管、直接注资和紧急贷款等大手笔干预和危机处置手段。

  全面系统化处置:2008.10–2009.1

  2008年9月中旬,金融危机急剧恶化,雷曼的破产、AIG和美林的问题,给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系统性金融崩溃的风险急剧上升。面对着危机的全面恶化、升级和全球性的蔓延,迄今为止的个案处理已经无法应对急转直下的严峻金融局面,西方国家的危机处置策略也相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英国政府率先出台了一个危机全面处置的方案。美国、欧洲大陆、日本等紧随其后,全球开始了一个对于危机进行全面的系统化的处置时期。

  虽然各国政府的危机全面处置方案在细节上有所差异,但大体上这些方案包括了如下四方面的内容:

  1.央行向金融体系释放巨额流动性;

  2.政府全面担保银行存款负债或提高担保上限;

  3.动用纳税人资金向金融机构直接注入资本金;

  4.政府收购或者担保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

  其中后三者皆是新举措,显著地增加了政府金融危机处置的广度与力度。

  最令人瞩目的是,美国政府出台7000亿美元“问题资产纾解计划(TARP)”,原本用于通过所谓逆向拍卖的方式来帮助问题金融机构,如花旗、美国银行等,转卖丧失了流动性的按揭贷款及其支持证券。但在2008年9月中旬的市场“大恐慌”后,美国财政部决定动用1250亿美元的TARP资金向美国九家大型金融机构直接注资。到布什政府届满时,总共动用了3500亿美元给私人金融机构注资。美国政府这一破天荒的行动,在客观上对于缓和金融市场的巨大恐慌,尤其是对于抑制大型金融机构倒闭的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毕竟标志着自上世纪三十年代罗斯福执政以来,美国政府对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最直接和最强大的干预行动,所以至今仍备受争议。

  在这段时期,英国和德国政府也各自动用了数千亿美元的纳税人资金处置金融危机。美国、英国和欧盟政府累计使用了超过一万亿美元的公共资金,通过直接注资、担保存款负债或担保不良资产等方式,对于金融体系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和急速的干预行动。

  总体上,这一阶段的危机处置采取了全面和系统性的手段,而非个案处理。但是,美国、英国和瑞士政府对于一些问题最严重的大型金融机构,如花旗、美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和瑞银,在整体处置的基础上,又对这些银行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重点的和专门的处理,不但对他们分别注入了更多金额的资本,对于有些机构如花旗和美银甚至是多次注资,而且对于这些机构背负的大量毒性资产提供了担保。例如,美国政府担保了花旗约3000亿美元的次按房贷证券资产包,对此承担了相当比例的所谓第一损失(firstloss),从而显著减轻了这些机构所背负的毒性资产负担和进一步严重减记与损失的风险。

相关文章

·韩世同:广州也可以尝试发展共有产权房 09/06/29

·聚焦广渠门 万科意取奥运村乡地块? 09/06/26

·逢源路拆迁 再碰广州房价敏感神经 09/06/26

·华侨城股东会通过73亿元定向增发方案 09/06/25

·创兴置业澄清竞购祁东神龙矿业质疑 09/06/24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