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G30
大隐隐于市

  当年往来无白丁

  可能是中国人审美倾向使然,云集了王府官邸的京城自古就被密密麻麻的高阁低屋所填满。要说这低密度宜居的别墅概念,还是近代西风东渐的产物。就在东单北面外交部街这一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协和医院对面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几座西洋小别墅。常看美剧的人们绝对不会陌生,因为这像极了重洋之外的纽约长岛,而一场迟来的瑞雪,似乎给这些低调奢华的暗红色小洋楼镀上了一层圣光。

  外交部街59号,三个并排的拱形门洞,颇似《爱在哈佛》里经常出现的美式大门楼,门楼右侧的院墙上还镶了一块铜板——原来和马路对面的协和医院、协和小礼堂、协和医学院一样,这座大院也是协和家族的成员,大名叫做“协和别墅”。是洛克菲勒财团所属的中华基金会于1921年斥资建造,专供协和医院的高级教授们享用的顶级住宅区。

  和好心的看门大妈打过招呼,踱进正门,围绕着中心花坛和后面的小花园,对称排列着八栋错落有致、具有明显美国乡村风格的二层小楼。而院子最北端,则以一栋三层洋楼煞尾。它们像极了宗教作品里的圣徒,身上刻着岁月尘封的痕迹。红褐色小块面砖的外墙、淡绿色木格子窗棂,还有那深灰色的大坡屋顶,似乎要把这里的秘密永远隐藏下去。

  不能不说这群天外来客的出现有点突兀——在千年帝都皇天后土的心脏地带,居然隐藏着这样一组异质细胞。但这群大隐隐于市、又低调地保持着自己的特立独行的隐者,比起附近许多沦为杂院的老官邸、满目疮痍的旧王府,它们身上的宁静、陈旧与安详,却是如此令人心动。

  其实,就功能而言,和北京城里城外其他大院一样,这座俗称的协和大院也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家属院。但这座家属院较之当年的部长楼,品质要远胜之。 “这里每个楼都是地下一层设计为厨卫及仆人居住,地上两层作为正式住房,不算公摊面积怎么也得有个300多平米吧。”老住户何先生介绍说。1949年,尚年幼的他随海外归国的父亲住进了这处别墅群。如今整整一个甲子轮回过去,“除了日常维修,几乎就没变样。”

  “不仅建筑面积大,咱这楼真可以说的上是真材实料。建这房子的砖石,完全不用北京地区的青砖,而是特意从开滦定制的红砖,坚硬无比。”当年唐山地震东单是重灾区,老外交部的楼都塌了,“可咱这小楼纹丝没动!”何先生边说边又带我们走上台阶,用手指弹着窗上的玻璃说:“这玻璃是整块从美国运回来的,比一般玻璃厚得多,也硬得多。不怕您笑话,我们小时候淘气,用气枪打玻璃搞破坏。嘿,愣是打不动它!”

  这也难怪,即使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凡是这个院子维修经费及材料,仍由远在大洋彼岸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这里曾住过的知名学者更是让这个小院身价倍增。也许是瑞雪格外澡雪精神,恍惚之间,仿佛空气中飘扬着一股清新的来苏水儿味道,似乎在提示这里曾经往来无白丁的辉煌。

  如今不再“温柔乡”

  出身医学世家的作家韩小蕙,就出生在这座院子里。“一进院右手边第一家便是中国妇产科‘万婴之母’林巧稚的住宅,现在住着林先生侄子一家。左手边的第二家是病理学专家裘法祖的故居。对面则曾经是胸外科学奠基人黄家驷教授的旧宅。”

  在她的记忆里,林先生一点也不张扬,总是优雅谦逊地对待每一个走近她的人,包括大院里的孩子。直至今日,在韩小蕙心里一直还盘旋着林先生的身影,每当路过那幢小楼,总会习惯性地望一眼,以为林先生还会从木制的廊檐下走出来。

  但细细端详,这座华美的大院还是有些不和谐的东西,那便是属于大杂院的气质。“明明是木棂窗,国家刚刚花了二百多万给维修了,有人非要换,私自安装上塑钢窗,还是白的,多扎眼啊!”一位老住户无奈地说。据她解释,“文革”以前,只有三级以上教授可以住别墅,但后来大院里的住户身份就杂了,“说是要打破资产阶级教授的温柔乡,这儿的秩序从此混乱起来。”直到现在,也不可能再回到当初那种纯粹的宁静了。

  胡同秘史

  从“豫亲王府”到协和医学院

  豫亲王府90年容颜未改

  比起外交部街西口大名鼎鼎的协和医院,藏在东单三条小巷内的协和医学院其实更有味道。这座当年的豫亲王府几乎还是90年前的模样:由著名建筑师柯立芝设计并主持建造、用料考究的王府呈现出中西合璧的面貌。同为先进的欧美教育体系嫁接在古老中国的舶来品,同是丧权辱国的半殖民土壤上开出的学术独立的奇葩,只是如今门匾上又多了一块牌子:清华大学医学部。

  “石大人府”变身老外交部

  协和别墅所在的外交部街,那可是北京胡同的元老了。从元大都那会儿就已在编,五代八百多年,几乎代代都是风云变幻的重点地区,但不变的只有一点——京城钻石级地段的身价。

  明朝时,这里叫石大人胡同。因明英宗权臣石亨宅邸位于此地而得名。作为景泰之变将明英宗重新扶上皇位的首功之臣,石亨获封忠国公,并赐邸于此。居功自傲的石亨在1457年建成了宏大的府邸,几乎占据胡同北侧的四分之一。结果功高震主加树大招风,犯了那位以小心眼著称的明英宗的大忌,宅邸建成后不足三年,这位石大人便因图谋不轨的罪名下狱,宅邸也充公了。

  今天石大人府所在地,已变成一座气派显赫的青砖欧式大石门楼。与身后的楼房一比,这大门足有三层楼高;门口还摆放着两尊一人多高的石狮子,一看就非等闲人家。敢情这是当年宣统皇帝为迎接来访的德国王储而特意修建的迎宾馆大门。一百年前,这座迎宾馆相当于现在的钓鱼台,称得上是当时北京城最豪华的建筑。

  迎宾馆没有随着大清朝的倒台而萧条下去,相反地位却是步步高升。一入民国,袁世凯把这里选作临时大总统的办公地点。孙中山北上,袁世凯假作殷勤,将自己的临时大总统府让与孙中山居住,因此这里也做过国民党的北京行辕。后来,北洋政府的外交部迁入此处办公。解放初期,新中国也把外交部选在了这里。

  “周总理、陈毅元帅兼任外长时,都在这胡同里办公。为防止扰民,周总理当年经常到胡同口就下来步行,所以我们小时候都和总理打过招呼。”胡同里的老住户林先生对往日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只可惜,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外交部老楼,包括花园的假山都倒了。”如今这座外交部街33号院内早已成了平淡无奇的居民区,只有雄伟的欧式大门还矗立在那里,也被圈上了铁栏杆,来提醒人们它的文保身份。

  周边逛逛

  继续洋楼行   饭点吃茶餐

  外交部街上的西式小洋楼可不只协和别墅一处,如果意犹未尽,还可以接着逛。从外交部街西口走到东单北大街路西,一座中西合璧的三层小楼赫然入目。虽位置与协和别墅隔街相望,却并非“协和家族”的一部分,比起协和系,这座属于基督教青年会的小楼要晚出生五年左右。这里至今仍然保留着80多年前建造它时的功能——发放圣经。但当年却是一专多能,和旁边的协和家族相得益彰地共同引领民国初年的时尚。

  当年圣经会小楼后部建有一个体育馆,可以打球、跑步、练器械,是北京最早的室内运动场所。据张恨水等人的作品记载,由于当年许多阔少小姐经常相约在此健身,能够出入这里更多地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逛完小洋楼,肚子也该叫唤了。再折回协和别墅,旁边就是鼎鼎大名的日昌港式茶餐厅,十年来,避风塘鱿鱼和纸包鸡翅依然不可不点,煲仔饭也一如既往地分量大得惊人。当然,这个餐厅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地方小却太火了,中午饭点得持续3小时,晚上更是5点以后来基本就没有位置了。如果实在挤不进去,旁边那家潮汕火锅也不错,有老板秘制的、号称“煮上一天一夜扔到地上都能弹起来”的牛肉丸,麻辣香锅也堪称实惠。而外交部街东头的一点利羊蝎子、老北京锅贴和月盛斋小吃部,则用老北京的方式和西头的南粤美食分庭抗礼。

  酒足饭饱之后,拐进东单北大街,那里的外贸小店有着多年的好口碑,其中基督教青年会楼下的安琪服装店里不时会有尖儿货。除了血拼淘宝,东方先锋剧场也是有精神需求的您的好去处。

相关文章

·2008年房地产行业人才研究报告(上) 09/03/17

·万达广场:购物中心业态组合分析与建议 09/03/17

·公共:没有图书馆的城市 09/03/17

·陈启宗:内地开发商都是“骗子” 09/03/17

·陈诗涛:09年乃至往后几年是房市震荡调整期 09/03/17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