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G30
中国建筑师的“山寨”情节

  2008年最流行的词汇中有“山寨”,争论最大的文化现象中有“山寨文化”。但“山寨”似乎一直也没和我们建筑界有多大的关系。前几天,参加了中国建筑传媒奖的颁奖典礼,一位获奖者感言,“我们不作山寨版的库哈斯,山寨版的哈迪德”。回去一想,对山寨文化并不太了解,找一文化界的朋友问一下,山寨为何许也。他说,你们建筑界就是最大最形象的山寨了。吓了我一身冷汗。山寨版其实离我们很近。也许我们建筑界就是最大最形象的山寨吗?。在岁末人人喊打“山寨”的情况下,感觉自己也好像是山寨建筑师中的一员了。

  说建筑界是最大最形象的山寨,一点也不为过。看看建筑效果图的书就知道,里面充斥着模仿的图片。看看我们的城市,有多少号称是亚洲最大的喷泉,有多少是将旧城推倒,而重新模仿上海或者北京建成一个最大的人民广场。其实北京就曾经是最大的山寨,在苏联专家建议下,五六十年代将老城墙推倒,在长安街上建成社会主义苏维埃版的“山寨”。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建筑“山寨版”基本上只有两种模式,一种复古,一种苏维埃。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建筑创作陷入一片空白,经历了十年的断层,中国的建筑文化徘徊不前。早期对自己的文化的山寨版的创作,如果能够走向突破,将会建立具有本民族文化的现代建筑语言。但梁思成老先生的郁郁而终使中国建筑界的学术权威形成了创作至今还是这样象官场一样小心谨慎的作风。后来的建筑界的苏维埃版的山寨更是葬送了中国建筑师的创作灵感。例如程泰宁老先生五十年代在国际竞赛中的获奖高于黑川纪章,而经过十几年的放牛生涯后,黑川成为我们顶礼膜拜的大师,程泰宁先生才是地方院的一名建筑师。

  改革开发八十年代以后,世界建筑的理论风起云涌。

  这期间的建筑山寨文化是从书本模仿开始的,因为这期间的中国人出国机会很少。中国似乎成为世界最大的山寨建筑师的舞台,在一所著名的大学里的一条街上,我们看到迈耶,格雷夫斯,贝律铭,埃深曼等建筑师的建筑图片的翻版。大学教育更是这样,最流行的书籍就是各国建筑师的作品的图片简单的收集。大家都在抛弃旧版的“山寨”,来建造最新的“山寨”。在这期间,最令人尊敬的人是清华的教授陈志华先生,他毅然的走向中国浙江最古老的村庄,来挖掘中国古老的建筑文化。因为在建造山寨的大潮中,城市中中国的最需要的就是城市文化已经没了。但他被人尊敬也是从台湾开始。

  九十年代后,是中国人自己建造外国的山寨版的建筑达到了高潮。

  从英国式的小区,到澳洲的大西洋式,法国,西班牙,荷兰,北欧,波希米亚,南美风情,只要地球上有的建筑语言,中国都要拿来山寨一把。那时的建筑师和房地产商最喜欢的就是去各国考察建筑,回来就说这样子我见过。就开始拆迁,然后模仿一个。这期间的建筑山寨文化是从简单的考察开始的.在这期间,我在深圳著名的中心区,也参与了一群山寨建筑的设计,而且还立法规定,就是SOM在深圳中心区所作的规划。设计的房子就是山寨版的西萨佩里。

  新千年以后,随着国外的建筑大师在中国设计的建筑作品增多,还有中国的建筑师出国留学回来的增多。还有中国人的“非外国建筑师不要设计”的观念,中国的建筑山寨越建越大。

  就象本文刚开始所说的“山寨版库哈斯”,似乎是所有的前卫建筑师的作品都能够在中国找到。虽然有些作品尽管是原创,为什么还叫他山寨。因为这种建筑文化不是由内向外的发展,而是由外向内的发展。一种文化的生命力的长久是要认识到他的优秀的内在的动力的,这种动力必须是他内在的,而不是外来给与的。他才能够继续好的发展。如果说我们只知道引进,我们还能够引进多少次呢?法国哲学家丹纳曾经举过这样的例子,文艺复兴的尼德兰画派如果按照自己的艺术轨迹发展的话,她的艺术成就很可能超过意大利文艺复兴画派,但后期盲目学习意大利画派,丧失了自己的风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去年英国著名作家德波顿在写《幸福的建筑》一书时,曾来中国考查。书出版了以后,在书中没有提中国城市一个字。中国的译者在序言中说多希望她说中国一些。可是在作者看来,面对中国有这么古老文明的国家,面对现代的城市她不知该怎么来动笔。反而他提到了台湾。一位外国记者问一位著名的中国建筑师,如何评价中国现在的建筑?他说,他也不知道怎么来评价自己国家的建筑。前些天,看到了电视采访台湾101大厦的发展商,说在征集方案时,说这栋楼一定要中国人自己设计,因为是中国人自己盖的楼,要体现中国自己内在的文化呀。无论这种文化是落后还是先进,起码我们自己在实践我们的自己的建筑文化呀。

  中国的建筑界在国际上一直处于“山寨版”的原因,如果按照亨廷顿文明进化论的观点,是因为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文化是劣势。中国的建筑文化的发展一直没有形成自己具有延续性的脉络。当然也在苦苦的挣扎的证明自己。其实人类进入信息社会,是不是山寨似乎并不重要,过分的遵随形式主义必然会走向死胡同。

  中国建筑界完整的历史并不长,其实也只有三十年。中国的建筑设计代表中国的一种文化,迟早要走向世界的。就象山寨版一样,山寨要么被招安,要么夺取政权,山寨终究不能长久下去。

  但是如果建筑师们见面还是谈论产值的多少,开什么车的牌子,看起来象华尔街的CEO,谈论着管理产值的办法,中国建筑界还会走“山寨版”的路线。

  其实中国大部分的建筑师走过炒更路线的,因为中国建筑师的职照是不放开的,许多民营建筑公司面对国营大院,心里都有一种山寨的情节;国营大院的心里也不舒服,面对国外建筑师,他们也只好给人配合,心里同样也有一种“山寨”情节。

  金融危机的到来,建设步伐的放缓,正好给中国建筑师一个思考反思的机会。我想起日本早期的建筑师和中国一样在现代主义和自己文化之间徘徊,六十年代,他们在困境中集体的反思,建立日本建筑的新的审美体系,走出日本建筑界自己的风格。今天我们在美国看到的日本建筑师,形式上没有日本传统建筑语言,而建筑却有日本人内在的精神气质。

  今天我们的设计应该追寻人性的回归,文化的回归,对自己建筑生活的回归。审视我们曾经建造的城市,曾经设计的建筑。在未来让建筑变得干净一些,归还这个时代建筑在我们这个土地上本来得面貌,归还这个时代建筑里应有我们人民自己生活的内涵,而不应该使建筑简单的变为服务当权者和发展商的工具,或者是前卫者的无聊的试验品,或者是某些建筑师为自己出名的工具。只有这样,我们的建筑界才能够走出“山寨版”的阴影。

相关文章

·武当山:除了荒废的仙境,还有没落的国粹 09/03/08

·Ternat 小屋 09/03/08

·城市建筑与城市精神 09/03/05

·权力与建筑:我们为何而建 09/03/05

·两会“另类”提案 09/03/05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