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经行记:去吧,去伊朗(三)

  现在想想,彼时的中东除了土耳其,不是被托管就是君主制,看起来,好像还是中国人的步子迈得更大。

  穷人住山的脚下,富人住山的脚上,国王住山的腰上,顺风顺水。几股山泉经巴列维国王王宫的喷泉,延山势,延巴列维大街流入寻常百姓家。1921 年礼萨汗建国之前,这里已经是前卡扎尔王朝的王宫。1979年伊斯兰革命废除君主制以后,Sad’abad 王宫被改成博物馆,供普通伊朗人和外国游客参观。

  说起这个事情,我就觉得奇怪,尽管在1906年,彼时的伊朗已经宣布立宪,但19年后,这个国家还是成立了君主制。礼萨汗军官出身,靠剿匪起家,简直就是伊朗版的袁世凯,但是无疑,他比袁世凯要幸运得多。现在想想,彼时的中东除了土耳其,不是被托管就是君主制,看起来,好像还是中国人的步子迈得更大。

  然则,难道这种叙述不是带着某种偏见么?难道袁世凯称帝的失败,真的完全归结为国人思想观念的进步么?某种程度说,绝大多数有帝制传统的东方国家,在1930年代以前,都还是君主制度。为什么中国是例外?亦或,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成立?

  和L“进宫”时,已经是下午3点多,售票厅那里还在排长队。男女老少都有,我想,不知道他们对于前朝是什么样的心态。

  一进大门,便是草坪、树林,可不像北京的紫禁城。走不远,是著名的“白宫”,(可不是White House,而是地地道道的White Palace),据说巴列维起居和议事大部分在这里。从外表看,这只能算一座现代的白色小楼,拥有54个房间,大概一个镇政府规格也就是如此了。

  宫殿门口有巴列维的青铜立身像,光剩下两条腿。光两条腿就有一人多高,可见当初这座铜像的高度。彼时,所有人都要从这座铜像的腰下进入宫殿,面见陛下。

  大概,这让革命时期的伊朗人感到不舒服,所以把它腰斩掉。有意思的是,距离这座铜像不远处,有远古伊朗神射手Arash弯弓射箭的雕像,保留完好。

  《Lonely Planet》的介绍上说,伊朗现代史上不少政治事件都与这座建筑有关,比如1953年CIA驻中东办事处要员,前罗斯福总统的孙子,Kermit kim Roosevelt曾在某深夜到白宫见巴列维,讨论怎么把首相摩萨德整下台的事儿。

  这事后来成了伊朗人记恨美国人介入国内政治的一个铁疙瘩。

  我说给巴列维的腿拍张照,有几个小伙子过来,要和我合影,拿他们的手机。L说时间紧,他们一个接一个照,会缠上你不放。想想也是,今天睡懒觉,出发时就下午3点了,哪有功夫与外国友人合影留念?拒绝了他们,我还是有点不好意思,赶紧溜进王宫。

  王宫门口收票的是位大伯,嘴唇上留着两股飘逸的大胡子,以前在小儿书和苏联电影里倒是常常见到。过了收票处,是一层大厅,正在办摄影展,都是伊朗各地的风光照。L说,大概是全国各大旅游公司在这里办展销会。难怪楼外有好多的棚子。

  穿过大厅,真正意义上的参观才开始。有意思地是,绝大多数房间,从装潢、天花板的纹路、壁炉、以及桌椅、茶具,都是欧式风格,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电影茜茜公主。这肯定不是老礼萨汗的风格。巴列维在他的回忆录里提到过,礼萨汗不喜欢睡床,而喜欢睡在地毯上。但是巴列维就不同,他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瑞士读书去了。连他的回忆录都用法文写的。

  当然,有些房间是按波斯风格布置的,天花板四周还像古代波斯帝王的宫殿里一样画着大幅的王书故事,比如国王打猎,两军对垒之类的。每副图画背后都是一个故事,一段辉煌。

  每间房间里都有巨大的地毯,小的也有140多平方米。这些地毯算伊朗最大的地毯了,价值连城。L说,谁说这国家穷,随便从宫殿拿出几张地毯卖了就是钱。听她说,波斯地毯不仅仅实用,且可以保值,越老越值钱。

  来参观的伊朗人比我想像得要现代,注意了一下他们手中不是数码相机、DV就是手机。他们好像很爱照,简直和日本游客有一拼。看起来,他们对王宫的态度完全是好奇,没有30年前那种革命者的仇恨。要知道,最1970年代最后几年,巴列维是靠秘密警察维系统治地位的。

  好几个穿黑袍的女人挤在一个房间门口往里张望,我凑过去看,原来是巴列维的卧室。在他的床前,铺着一整张虎皮。

  出了白宫,门口有一辆传统的马车,还有传统服饰供人换上拍照。林间的草地上隔不远就坐着一簇人,都是来野餐的。

  出了起居的皇宫,往山上走,大约2公里还有个绿宫。据说,老礼萨汗当年很喜欢在这个绿宫泡着,而且他不睡床,就在地毯上睡觉。从绿宫外,可以眺望德黑兰市区,看上去和我前一晚看到的印象差不多,就是一堆堆的火柴盒子。不过这一印象在一个星期后改变了。

  在两个宫殿之间,跑着几辆19世纪风格的老爷车,负责拉客。不知道,这些车是不是当年巴列维用过的。也有小火车样式的浏览车,和中国大城市步行街上的浏览车类似。我坐上去一路给同行的游客拍照。我前面有个小姑娘,老偷偷回头看我和L,可是我一举起镜头她就回过身去。我总也“抓”不住她。

  路边有俩个穿军服的小伙子,一个给另一个照相,我也举起相机,他们做起鬼脸,很欣喜的样子。在后来我发现,这边的伊朗年轻男人,很喜欢让别人给照相。当兵的,也不例外。

  也不是所有人都让我照相,在绿宫门口,我看到有个男人抱着个孩子,孩子趴在他背上睡得很香。我按完按钮,听见他们在说话,L说他们在说我给他们照相的事儿。

  进绿宫要在鞋子上套一个布套。这座宫殿比白宫还要小。但是地理位置高,推开窗,可以俯瞰德黑兰。据说礼萨汗当年喜欢呆在绿宫。

  绿宫的装饰也更偏波斯风格,在大厅贴了无数的玻璃块。在那个年代,这是有地位的人家的装修模式。

  从绿宫出来,我和L到旁边一个喝咖啡的地方坐了会儿,这里既有平常咖啡馆的那种桌椅,也有像榻一样的长凳,上面铺着五彩花纹的毯子。有一对青年情侣坐在椅子上吃冰激凌。也有一家人都脱了鞋子,盘腿坐在长凳上,吃冰激凌。

  下山时,我看到路旁经过的树上多刻着波斯字,估计也是一些类似到此一游之类的东东。其中一棵,用传统阿拉伯数字(和国际通用的不一样哦)刻着年份,和一个“爱”字。值得玩味地是,数字是传统波斯人用的,纪年是按照伊斯兰教纪年的,算下来就是今年。可是爱这个字却是英文的——LOVE。

  除此以外,还在王宫随便看了两个博物馆,一个是现代著名波斯细密画画家的画展。这是我第一次看真正的细密画,和我看帕慕克那本《我的名字叫红》的故事时所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原来一直以为,细密画的每一笔都会很精致、清晰,给人浑厚的感觉,没想到真正的细密画像如此奇幻,每一笔都像是光线打在金属板上呈现出来的样子。

  还有一个军事博物馆,就是一些古老的枪啊,炮啊,还有报废的直升飞机和小坦克。我搞不懂为什么伊朗人要在这地方弄这么个展览。以前在大马士革也见到过这种博物馆。这些玩意在露天的环境里生锈、发霉,大概会让魔鬼教官之流的军事迷心疼吧。

  还是差点忘了,有个展览馆没有开,是关于某两位波斯小王子的。据说他们在30年代骑着摩托车环球旅行,非洲、美洲、欧洲到处转悠,俨然探险家,依稀记得他们走了7年才回国。不知道清朝王室或者民国那几个大家族里有没有这样的人。反正我是没听说过。

  王宫在5点半关门,我们出来天就黑了。L带我去不远的德黑兰“三里屯”吃晚饭。不过这个三里屯却没有酒、没有乐队、没有摇滚乐。

  这个点正好是上下班的高峰期,路上堵得很死,我们只好走到一个闹市区去拦车。路上我看到一个服装店,老板是个老头,橱窗里摆着最新款的蓝色低胸女士晚装,镶着耀眼的饰品。我想,啥时候才有机会看到伊朗女孩子穿成这样子啊。

  走到打车的地方,有几排车等在那里,司机见来了老外都过来吆喝。这场景,在中国各地的火车站或者长途汽车站门口常见。

  我们上了一辆车,东转西转,不一会儿到了。我下车,却发现自己在一个山谷的入口处。5、6个年轻男女围着我们的车。L说他们和司机说自己是大学生,没钱,能不能便宜点。

  山谷诨名“情人谷”,据说是德黑兰人避暑、年轻人扎堆的地界。按功能说相当于北京的后海。按地貌说相当于怀柔山里的山吧一条沟。

  差不多的,一条山泉沿着山沟流下去,餐馆、甜品店、咖啡馆逆流而上,直到山里。夏天时,会直接把桌子搬进泉水里,很凉快。

  入口处有卖气球的,卖果脯干果的,卖墨镜的。我和L买了两个烤玉米吃。玉米提前拿盐水泡过,啃起来蛮香。

  路旁站着几个青年男女在边上说笑,男的穿着城管一样的服装,女的全身罩着黑布,我猜他们里面也穿着城管服。这是伊朗的宗教警察。如果看到哪个女的没带头巾,或者没穿袜子,他们就过去找麻烦。

  在这里他们属于不受欢迎的人。

  我和L一边啃玉米一边往里走。越往上走,通道越窄,到后来只能并排走两、三个人。边上还站着拉客的伙计。在他们眼里,老外都是血库。我原来以为只有北京簋街才有这种拉客的伙计,没想到这边也有。里面似乎很深的样子,还要爬挺陡的坡,真不知道最里面的店面怎么能拉到客人。

  我们实在懒得爬了,决定返回去到那家喷泉很大,有几个美女的馆子吃饭。一转身,可怜的L忽然摔倒,一屁股坐在刚买的佳能单反上面。

  吃饭时,服务的大叔借我一副餐刀把镜头盖撬开,还好镜头没事,但UV镜裂成好几块。算命大。

  吃完饭,L带我回家。次日要开始去伊斯法罕、舍拉子、亚兹德的三日游,今晚是不能再玩了。

相关文章

·世联地产:深圳南山区市场播报 08/12/16

·威尼斯:“成”是水 “败”也是水? 08/12/16

·绿色无处不在 08/12/16

·直播预告:城市观点论坛中国行2008年度论坛 08/12/16

·城市观点论坛中国行2008年度论坛开幕 08/12/16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