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斌 蓝光无恙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首先承受地震对成都的打击的是房地产行业,成都本土的房地产企业是怎样应对这次灾难?他们将如何重建灾难后的市场信心?

  《观点》:地震前后成都楼市状况对比下,蓝光如何调整与应对?地震对成都市的房地产市场影响如何?对蓝光呢?

季斌

四川蓝光和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季斌

  季斌:5.12汶川地震灾害对成都乃至整个四川、全国经济都造成了重大影响,对房地产的影响尤为强烈。从长期看,成都市经过这次地震考验,被证明是安全的,是一个宜居城市,成都市的房地产市场长期看好。从短期看,市场的观望气息变浓,市场进一步萎缩,近三个月成交量整体比震前降低了三成。面对这种情况,蓝光有针对性地采取了系列措施:加强工程管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要求;针对震后受灾群众推出系列中小普通住宅产品,以适当的价格向他们提供高品质的产品。

  另外,本次地震灾害对成都市的部分房屋造成了破坏,蓝光从上海请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江欢成和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陆洲导教授等权威人士,并由他们组成的建筑专家团队对蓝光所有项目进行了权威鉴定,并出具了鉴定报告,向客户公示,并组织专业队伍对蓝光所有的项目受损情况进行了登记,并安排了免费维修。

  地震灾害对成都市的产品结构也有影响,低楼层、低密度产品成为了人们购房的首要选择。针对这一变化,公司调整了产品结构,推出了系列产品,同时,品牌开发商的产品更受到青睐,在这方面蓝光的品牌有一定的优势。相对房屋的抗震指标成为关注重点,公司根据国家对成都地区的抗震要求和市场需要,在内部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从设计上到施工上都超过了市场上同类竞争产品。

  《观点》:蓝光进入住宅市场的时间不算长,发展速度却非常快,是名副其实的“地产新贵”,您认为蓝光能在2008年将这种速度保持下去吗?

  季斌:在进入住宅地产的三年里,蓝光开发了十多个各类型的项目,涵盖多层、别墅等类型产品,已经在住宅市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公司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蓝光多年积累的资本和品牌、客户优势,是公司持续发展的实力保证,强大的人力资源储备也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此外,蓝光已经开始了异地化开发,重庆项目很快将亮相开盘,异地开发的启动为公司提供了市场基础。

  《观点》:事实上,蓝光起步以商业地产为主,您认为,当前楼市下住宅地产市场与商业地产市场孰优孰劣?就成都来说,住宅地产开发的优势在哪里?

  季斌:住宅市场与商业地产各自的目标客户群体、客户关注点、客户特征都不同,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成都市的商业地产目前已经面临投资过剩的局面,竞争非常激烈。早在05年,蓝光就敏锐的预见到了商业地产的发展趋势,主动进行了战略转型,进入了空间更为广阔的住宅地产。蓝光在商业地产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今天蓝光进行住宅地产开发也能起到支持和借鉴的作用。

  成都住宅地产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第一,成都是西部的政治经济中心,未来发展前景良好;第二,成都是中国的宜居城市,有良好的居住环境;第三,成都作为城乡住房统筹试点的特区,有政策优势;第四,成都居住人口超过了1000万,未来有巨大的刚性需求需要满足。

  《观点》:蓝光走出成都的同时,中海、华润、龙湖等“地产大鳄”也在纷纷进入成都市场,蓝光还能保持自己的市场占有份额吗?或者说还能保持多久?

  季斌:成都市场是蓝光的家乡市场,是公司发展的基础。蓝光必须也有能力保持并增加公司在成都市的市场份额。进入08年,公司上半年在成都市城区市场份额已经从07年不到10%增长到现在的15%左右。作为一个有巨大经济发展潜力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吸引国内外众多实力雄厚的开发企业是正常的,蓝光从进入住宅地产市场那天起,就在和这些“地产大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经过了三年的努力,蓝光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取得了成都市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蓝光在未来还将在开发和经营上坚持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依托强有力的开发团队,主动面对来自市场的竞争。强大的竞争对手成为蓝光提高产品品质,加强内部建设的动力。异地开发是房地产行业突破地域限制,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所以在各个中心城市都是全国性开发商进入的重点,对蓝光也不例外,蓝光也启动了异地开发战略,正在进入重庆市场。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