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观察:成都楼市价格战将愈演愈烈

  为了达到快销的目的,项目的降价促销不可避免,这就意味着这场旷日持久的价格战将会在四季度愈演愈烈。

  >>进入相关专题:一周观察:金融危机阴影下的十月楼市

  2008年9月15日,中国的中秋假期还未结束,远在大洋彼岸的老牌投行美国雷曼兄弟公司提出破产申请,这家美国第四大,有着158年历史的投资公司,成为了次贷危机的又一牺牲品,这一次全球金融界为之哗然。

  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已经对多家持有雷曼相关债券的中国银行产生影响,次日,中国两市股票遭遇恐慌性抛售,股市遭受重创。中国这回真正感受到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切肤之痛。那么与中国看似有着千丝万缕的美国金融风暴又会对成都有什么样的影响?成都本土楼市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走向又如何?

  1.成都楼市的现状

  房地产销售的旺季在每年的9月和10月,被业内人士戏谑称为“金九银十”。而然在今年的房地产市场上以已很难再见到往日的繁荣景象。

  2007年伊始成都楼市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一周一价甚至一日一价,房价的急速攀升,消费者的追涨心理使得市场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的暴涨。世上没有长盛不衰的行业,在疯狂了大半年之后调整如期而至。“9.27新政”的出台预示着对市场泡沫“挤压”的开始。于是在开发商与购房者的博弈过程中,成都楼市从疯狂走向观望,由观望导致低迷。

  纵观近期的成交市场,单周的成交量始终在1000-1500套之间徘徊。进入9月之后市场反应依然冷淡,观望气氛甚浓。环比8月的,成交量甚至还出现了下滑,与去年同期两三千套的单周成交量更是不能相提并论。

  量价齐跌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这是否是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呢?

  2.金融危机&成都楼市

  前面已经提到过导致目前成都楼市的低迷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家的宏观调控所致,是为了防止经济增速过快的政策干预。全国绝大多数一线城市都受到了该政策的冲击,“量价齐跌”的现象并不是成都的个案。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5.12大地震”对成都楼市的冲击。人们对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的恐惧心理导致了在地震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楼市萎靡不振。开发商纷纷取消或者延迟了原定的推盘计划,供应量因此锐减,最少的一周成都市主城区供应面积仅为1.03万方,供应套数120套,成交量受到供应市场的影响在低位游走。

  通过上面的阐述,中原认为金融风暴对于成都楼市的影响是不明显的,更多的是停留在心理层面。

  首先,在成都刚刚兴起的“低首付,零首付”的促销方式已经被银监会紧急叫停,这就意味着本地的购房者需要支付更高的首付款来进行置业,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今后发生次贷危机的风险;

  第二,中国成都本地市场的放贷证券化还在“入门级”的水平,没有能力玩出像美国投行那样花样繁多的证券组合,换言之本地的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和衍生产品发展方面的能力较差,主要是依靠稳健的商业作为支撑,虽然杠杆翘的不高,但抗风险能力较强;

  第三,国外投行在成都本土基本都未持有物业,而其所投资项目亦不多,且多是合资方式出现,如:2008年5月,雷曼兄弟公司关联企业alam与中铁二局(600528.SH)设立合资公司,雷曼兄弟出资约1.5亿元人民币,占该合资企业49%的股份,共同开发郫县区域。那么现在公司即使出现风险,甚至倒闭也只是股权的易手转让,对项目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因此此次的金融危机对于成都楼市的直接影响较小,目前成都楼市的形势属于国家宏观调控和5.12大地震影响所致。

  3.十月成都楼市展望

  “金九已逝,银十安在”?

  9月末,10月初成都房交会将举行,届时成都楼市将会迎来一个短期的放量走高。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最近两周成都楼市的供应量迎来了一个井喷。在房交会的刺激下,十月初的成都楼市或将出现一个近期成交的峰值。之后,若无重大利好消息出台,在股市动荡,物价上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消费者将有可能再次采取观望的态度。通过中原长期跟踪,预计第四季度的成都楼市将会延续一种量价齐跌态势,成交量则仍在低位徘徊。另外在房交会期间进入市场的大量房源将会致使市场接近饱和,如果市场的消化速度无法跟上供应速度,那么将会有大量的房源被囤积,为了达到快销的目的,项目的降价促销不可避免,这就意味着这场旷日持久的价格战将会在四季度愈演愈烈。

相关文章

·宏信预计中国楼市五年内复苏 08/09/27

·一周观察:成都楼市价格战将愈演愈烈 08/09/27

·恒大扩张上演最后的疯狂? 08/09/27

·世家周报:9月15-21日成都房地产市场 08/09/26

·一周观察:华尔街“抛售”上海楼市 08/09/26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